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唾液腺染色体观察

唾液腺染色体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作和观察
一、实验目的
1、练习果蝇幼虫唾腺的分离技术;
2、学习制作唾腺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3、观察、识别果蝇唾腺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
果蝇幼虫唾腺的细胞核非常大,唾腺染色体比其他细胞染色体大200多倍。

由于重复复制后的众多染色线没有分开,一条染色体内含有染色体线多达千条以上,是通过核内有丝分裂形成的多线染色体。

一般来说,多线染色体是处于永久性前期中的一种体细胞染色体配对形式,普遍存在于双翅目昆虫某些物种的幼虫唾腺细胞内。

唾腺染色体的特征:巨大;体细胞配对,染色体只有半数(n);各染色体着丝粒部分互相靠拢形成染色中心;有深浅不同、疏密各别的横纹。

唾腺染色体经染色后出现的横纹的数目和位置常常恒定,标志着物种的特征。

当染色体上有结构变异,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鉴别。

例如:果蝇Ⅰ号染色体上16A区中有六条横纹的是正常复眼,有12条横纹的是棒状眼,有18条横纹的是加倍棒状复眼。

三、实验材料
果蝇三龄幼虫;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生理盐水,醋酸洋红
四、实验步骤
1、幼虫培养
置于16-18℃下饲养,当幼虫爬上瓶壁准备化蛹前,即为三龄幼虫,此时虫体肥大,便于解剖,是制备唾腺染色体的最理想时期。

2、幼虫的解剖
将载玻片置于解剖镜下,滴一滴生理盐水,将幼虫置于其中,左手持解剖针按住幼虫前端1/3处,固定幼虫。

右手持针按住幼虫头部正中,快速用力向右拉,把头部从身体拉开,腺体即随之而出。

唾腺为半透明小囊状,其上附有脂肪带,食道两侧各一个。

找到唾腺后尽可能把腺体上的脂肪剔除。

3、染色前处理
清除残体,使载片上只留下唾腺。

4、酸解:
把腺体放入1N HCl中浸泡2-3分钟,dH2O洗3次。

5、染色
滴上几滴醋酸洋红于唾腺上,染色30分钟,染色时用镊子将唾腺稍捣碎。

6、压片
在载片上加盖玻片,盖片上覆盖一吸水纸,然后以拇指适当用力压片,将唾腺细胞核压破,以染色体伸展而不破碎为好。

7、显微镜下观察
五、实验结果
从图中能明显观察到:唾腺染色体上巨大,具有深浅不一和疏密相间的横纹及条带,也大致能将各对染色体分开(但无法具体辨别是哪一条对染色体)。

六、分析与讨论
1、本次实验关键操作有以下几步:
1)从果蝇幼虫中拉出唾液腺。

解剖针的位置一定要找准,然后迅速将幼虫头部与身体分离,这样才能完整清晰的分离出人字形的唾液腺,而且这样分离出的唾液腺上不带或很少带脂肪袋。

若不幸将唾液腺与肠道、头部其他组织混在一起,掌握以下技巧也能成功将唾液腺找出来:唾液腺与肠道的颜色不同,肠道更偏黄,
而唾液腺是白色并更加透明。

唾液腺上带的脂肪袋也是很好的判断依据。

2)解离、染色。

解离及染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滴加液体时小心唾液腺被洗跑或者被吸水纸吸走。

染色时间要视染色剂的质量来定,若染色剂颜色浅,应染30min以上。

注意染色剂中是否有残渣,若残渣太多应用吸水纸吸去。

3)压片。

这是最容易出错的一步。

压片时应滴加一小滴水,将盖玻片轻轻放在载玻片上,其上盖一张吸水纸。

用手固定住盖玻片边缘使其不会移动,找准唾液腺所在位置后果断用力地用解剖针针柄向下压或者敲击,才能压出云雾状的效果。

4)观察。

由于这次染色不是很深,在显微镜下难以将没有染太深的染色体与背景中大量破碎的细胞(爆浆)区分开,如果不仔细观察寻找,很容易错误地以为视野里没有压好的染色体。

2、总结
本次实验中最关键的还是基本操作的熟练度。

拉唾液腺和压片的技能都是可以在反复练习中掌握的,需要充分运用前几次实验中学习的技能,这也正是这次实验所检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