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成作文教学特色实现作文高效教学

形成作文教学特色实现作文高效教学

形成作文教学特色实现作文高效教学南平市建阳第二中学周远福【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

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不容忽视,语文教师要深刻反思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低效现象,革除弊端,大胆创新并常抓不懈,善于总结并形成特色,以高效作文的终极目标为导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作文教学;低效现象;低效根源;形成特色;高效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语文的“半壁江山”。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高效的作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这种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许多成功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写作的规律,充分凸现以生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激发学生自觉作文的心理需求,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研究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才能切实做到作文教学的有效,真正张扬学生写作个性,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造就出更多形质兼美的好作文。

成功的作文教学实践结果告诉了我们高效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学生爱写,有浓厚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2、有东西写,有具体的素材并能具体表达;3、写得规范象样,有文体特征且结构严谨、表达恰当;4、写得漂亮,文章有自己的个性和创意且富有文采。

可回归到作文教学的现实,高耗低效的现象彼彼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有必要对自己的作文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反观自己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做法,革除弊端,挖掘造成这些现象背后的的根源,解决作文教学思想问题,以高效作文的终极目标为导向,形成自己作文教学特色,真正实现作文高效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有特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作文课堂教学要从作文材料入手,应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引导学生能从生活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从写作中体验到生活的情趣。

(一)生活寻趣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

引导学生在作文表达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现象,是作文教学的坦途大道。

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

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青春期自己与父母相处时情景,同学、朋友间交往的一景一幕,与老师间的沟通交流片段等,点滴记录些感想、感受和感悟,这样在写作时就可以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写快乐的事,快乐地写,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去想、去做,写出的习作质量也会比较高。

(二)实践凝趣人有两件宝,动手又动脑;实践练习作,效果快又好。

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体会到,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信心的好方法。

比如经常开展一些“今天我当家”、“买一次东西砍一次价”、“让妈妈(爸爸)感动一次”等生活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

又如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习作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当小记者,编辑手抄报;组织学生举行优秀作文讨论会,集体评价作文;指导学生给自己的作文画插图等等,让学生把习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动手又动脑、动心、动情,极大地凝聚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开放活趣作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力整合作文资源,分解习作的难点,开放习作的视野,布置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灵活多变的、动手动脑的、趣味性强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同时,还可以将作文命题与其他学科相整合,拓宽写作的空间,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如可指导学生,把数学习题编写成数学小故事,把学科观察实验写成实验小论文,把家庭学校生活编写成顺口溜,把诗歌改写成文章或把图画改写成文章,把看到的电影电视故事写成文章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能从开放的生活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强化了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二、语言、素材积累做法有特色写作是学生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过程。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

”生活的积累和文章的关系就像泉源和溪流的关系,只有积累的源泉丰盈不竭,才有写作时的源源不绝。

可以这么说,积累是作文成功的基石,学生只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素材积累,才能建造作文的高楼大厦,在写作文时有话可写,有感可发。

作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习惯,形成特色。

语言、素材积累重点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语言积累要做到持之以恒、保质保量有落实。

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写作主体——学生要有意识的积累语言。

所学文本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要做好记录;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也要记录;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话,得到的美妙言语,都可以记下来。

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

语言积累也是多途径的: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借阅借阅图书做积累;可以建立班级书库,为学生积累创设广阔的阅读天地;可以鼓励学生多上网查阅资料,尽情享用网络这个免费大餐。

这样,持之以恒,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

实现语言积累,还要做到保质保量有落实。

质的要求是所积累的语言要恰当选择,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并做好分门别类工作。

例如科幻类的、环保类的、人物类的等等;还可以确定一个积累的主题,如以友谊为主题、以亲情为主题、以爱为主题、以成功为主题等等,让学生有选择的去积累,只要每天积累一点,持之以恒就能形成一个语言材料的宝库。

语言积累到一定量,就会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

当然,量的要求也要适度,一味地要求学生利用很多的时间去做积累,会增加学生的压力与负担,以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为最终目的。

同时,语言积累还要有落实,要做好定期检查,以确保实效。

(二)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利用网络做好素材的积累。

素材是写作之源,它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

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把他们的视线,触角引向自然、社会、学校、家庭,让他们放开眼看,竖起耳听,接受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让时代的活水在他们的心底流淌。

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

现实生活虽然不允许我们带着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体验生活,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发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近生活,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做有心人,把平时自己看到的,悟到的,精彩的内容记下来,或摘抄,或做成卡片,随手翻阅,写作时便可以信手拈来。

因特网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享用网络上的无限的甚至爆炸的信息源,解决无“米”与无“源”的问题。

让他们走进网络世界,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让视野变得宽广无限,让单纯的生活阅历变得丰富多彩是完全可能的。

凭借网络,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按照关键词进行网上快速检索;指导学生对搜索到的大量的信息进行快速阅览、筛选、复制、排列、归类;帮助每一个学生按照一定的主题或一定的形式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库。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有特色作文课是学生作文能力形成的主阵地,造成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自我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范文引路——师生赏析——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几乎每个语文教师都在使用,而且长期坚持。

结果是学生刚刚开始动笔写作,下课铃声就响了,教学模式的僵化呆板,导致训练效率低下。

因此很有必要改革和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从容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写出最佳的作文。

教学实践中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课堂效率,打造出高效的作文课堂。

(一)提前分发作文指导资料,让学生积极准备精心构思。

“功夫在课外”既指作文积累,又指作文课要提前精心准备。

要在一节45分钟的作文课内,让学生完成一篇有着较高质量的作文,若是范文精读赏析和教师讲得多一点,学生就没有多少时间写作文了;若是教师不指导,让学生自己写又难以写出好作文来。

解决这个矛盾,采用的方法是提前精心设计出作文指导材料,提前一周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外自主找一篇范文阅读,在心中酝酿构思(但不要动笔写作),为作文课堂的高效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练——评——练”。

经过长期实践,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应变传统的“范文引路——师生赏析——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四步模式为“练——评——练”三步模式。

经过师生的提前精心准备,课堂上再运用“练——评——练”三步模式上课。

“练”,学生先根据课外酝酿的构思迅速写出作文提纲;“评”,教师对学生写出的提纲进行精短评析和指导;“练”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拟提纲迅速行文,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文。

(三)长期训练,综合实践,打造高效作文课堂。

作文本身就是一个慢功夫,先不说素材积累需要作者对生活经历的有意观察记录,也不说作文者思维训练的耗时,还不说作文者思想认识深度的漫长沉淀等等。

就单说一节作文课,你让学生写文章,光书写600字,速度慢的学生就要耗掉45分钟的一节课,何况还要求作文有一定的质量。

所以,作文课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打造高效的作文课堂,必须针对以上几点坚持长期训练综合实践,做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都占有了,作文的高效课堂自然就水到渠成,打造成功了。

除此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网络环境优势,解决作文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

通过多种媒体的使用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得历历如在眼前;使“静态的”变成“动态的”,甚至是“现场的”。

作文指导课上,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同时调动多种感官刺激的机会。

如多媒体的文字、图像和动画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和逼真的音响效果可以刺激听觉;交互式操作则更是发挥了学生的耳、眼、手等器官的协同作用。

这种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表达形式,使作文课堂教学成为一项极富趣味性、挑战性、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

四、作文评改和反馈富有特色鉴于作文评改中存在低效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作文批改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和大家分几个方面来谈谈。

第一、教师突出重点,高效指导学生自改,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反馈。

学生自改作文,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是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程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