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财政学

公共财政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①市场存在着垄断或不完全竞争,使其并不总是产生最有效的结果•②市场行为的外部性可能产生负面的外溢效果③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④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所导致的经济中的不确定性⑤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财政产生的原因及条件:1社会公共需求是财政产生的基本原因2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必要条件3国家产生是财政产生的根本原因实证分析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弄清楚对象的本来面目,即实然”状态,回答所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因此,客观性即真实完整的描述和揭示对象的状态和属性是其要达到的目标。

规范分析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依据某种价值判断和设定的目标,应该使对象成为什么,即应然”状态,回答所研究的对象应该”怎样或应该成为什么”的问题。

,正的外部性是指主体行为对其他主体带来不需付费的利益。

负的外部性是指主体行为对其他主体造成某种得不到补偿的损失。

简答:公共财政模式的特点(基本特征):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5公共财政是法治财政应向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第二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主体是市场帕累托最优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资源的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人受益而又不使其他人受到任何损失。

换言之,在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前,一定存在资源的闲置或非最佳效率的配置。

1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2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3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

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洛伦茨曲线: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表示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曲线,由奥地利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

图中横轴(0P)表示累计的人口百分比;纵轴(01)表示累计的收入百分比;对角线(0Q)是绝对平均线,表示占总人口某一百分比的人口恰好拥有相同比例的收入;折线0PQ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某一社会成员拥有全部的社会收入,而其他所有人的收入为零。

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分配的分布线0MQ即洛伦茨曲线结余绝对平均线和绝对不平均线之间,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其弯曲程度越大,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用统计方法表示,可用A的面积(OMQ )除以A+B的面积(OPQ),所得的比率成为“洛伦茨系数”或“基尼系数” 。

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得出的统计指标。

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

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联合国有关组织根据经验统计得出:基尼系数处于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处于0.3~0.4之间视为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分配相差悬殊。

第三章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完全或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者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种属性中的一种属性的物品。

包括:集体物品、可收费物品、公用资源听证会制度是公共定价的核心制度安排经济学物品分类的基本维度是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使用属性或满足人们欲望的效用获得的属性。

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不同组合简答: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属性的解释1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正的外部效应,教育不仅使自身受益,而且还可以使社会受益,从受益的排他性角度它属于准公共产品。

2义务教育是通过立法约束受教育者的家庭和政府的行为,受教育者家庭有义务让子女接受教育,而要强制就必须免费,完全由公共部门免费提供,所以就是公共产品。

因此,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免费教育,那么强制性的免费的义务教育就是属于公共产品。

3准公共产品是指仅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属性中的一种,且不需要达到完全非排他或完全非竞争的程度。

非义务教育,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包括初中后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由于是非义务普及教育,在教育机会有限的条件下,一个人受教育就可能排除另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这决定了其具有排他性,而接受高一级教育是有计划限定,那么它存在一定程度的消费的竞争性,因此,非义务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作图与计算1、私人产品需求的水平加总由于对私人产品的消费存在竞争性和排他性,市场上对某种私人产品的需求量表现为在不同价格水平上,单个消费者需求量的加总,在坐标图上,由于用横轴代表需求量,纵轴代表价格水平,所以,私人物品的需求加总就表现为水平加总。

2、公共产品需求的垂直加总公共产品的需求加总不是对公共产品数量的加总,而是每个人对既定公共产品愿意支付 价格的加总,若以同样的坐标图表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对公共产品价格的加总恰好与私人3、林达尔均衡林达尔均衡实现有两个假设前提为条件:一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真实而准确地表露自 己能够从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收益,即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所得到的边际效益,不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份额; 二是每个社会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偏好、 收入状况和公共产品或服务可以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十分清楚, 即客观上也不存在隐瞒个人边际效益的可能。

在林达尔均衡下,每个人共同面对的公共产品产出量和每个人付出的税额满足了以下两 个条件:一是每个人消费公共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恰好等于其为该增量单位公共物品所花 的纳税额的边际评价。

二是每个人的出资额总和等于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这时单位公共 产品的均衡出资额被称为“林达尔价格” 。

h°O第四章 政治市场的四个主体的追求1政治家和政党:争取选票最大化,以获得执政地位和实现连选连任 2官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其目标函数包括薪水、职务津贴、社会声望、权力、人事Q.$ I _________ LB Gt C权、较大影响力,轻松的工作负担等”。

官僚以最大化预算为目标,来获得个人的地位与权力和收入,政府官僚必然想方设法追求机构预算的最大化和对政府权力的有效控制。

3选民:参与投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参与政治活动获得预期收益最大化4利益集团:利益最大化政府失灵的原因:1政府利己动机(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的现象。

)2政府的有限理性(政府有限理性是指政府的智慧相对于处理公共事务的有限性)3激励与约束不足(缺乏竞争机制的激励,缺乏降低成本的约束)政府失灵表现:决策失误、政府扩张、滥用公共权力、缺少回应、政治周期。

简答:投票悖论:即在多数规则下,对三个或三个以上方案进行选择,且其中的任意两个方案进行两两投票,并按照传递性公理得出最后的结果时,如果对AB两个方案表决A胜出,对BC两个方案表决B胜出,对CA两个方案表决C胜出,即出现循环胜出,结果导致无一方案可获胜的困境。

只有备选方案超过两个以上时才会出现在只有一个或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可以获得一个均衡的结果,一旦投票人数较多或备选方案超过三个,出现投票悖论的几率就会增大。

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如果所有投资者的偏好都成单峰形,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就是唯一的,不会出现循环胜出现象;如果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出现了循环胜出现象,则意味着在所有投票者中至少有一个人的偏好是多峰的;反之,在所有投票者中,只要有一个人的偏好是多峰形的,那么多书规则下的投票结果便有可能出现循环胜出的现象。

单峰偏好定理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投票悖论产生的原因和避免投票悖论途径。

在现实社会中,如果个人偏好绝大多数呈单峰,民主选择是可以实现的。

而当有可能出现投票悖论时,投票程序实际上可以决定哪一备选方案胜出。

这也说明在多数票规则则下,操纵投票程序就可以控制表决结果,确定议程的权力常常就是决定结果的权力。

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以序数的偏好关系为前提,通过严密的数理推理论证,发现在任何一个社会体系中,不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n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的偏好次序,并且能够代表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规则,他得出:如果我们排除效用人家比较的可能性,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的偏好总和成为表达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性的。

假设条件:1两个基本连贯性公理:连续性公理:即对于所有的选择项X和Y,—定有X 或Y冰传递性:即对于所有的选项X、Y和Z,如果X羽丫富,一定有X富2五个最低必要的伦理条件个人理性:对任何一组既定的社会偏好而言,社会选择规则都必须能够产生一种完整的和可传递性的社会秩序与选择方案无关的独立性假设:当人们在一组可供选择的方案之间进行社会选择,只取决于他们对这些选项偏好的排序,不受其他因素的任何影响帕累托效率状态:一种是如果社会所有成员都认为X比Y好,则社会选择顺序必须表明X优于Y;另一种是如果社会至少有一个成员认为X比Y更理想,而其他所有社会成员认为无差异,则社会顺序必然表明X优于Y④定义域的非约束性假设:社会选择赖以产生的定义域必须包括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顺序⑤非个人独裁假定:对于所有选项X和Y来说,不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个人I,如果I认为X比Y好,则社会严格的认为X比Y好。

阿罗不可能定理表明:现代民主制度下,公共部门无法把社会成员对于公共产品的个人偏好加总成为一个集体的偏好。

在现实中总是通过修正五条标准中的某一条以避免出现“投票悖论”从而实现公共产品的偏好加总意义:它打破了一向被人们认为是真理的观点,即我们一向推崇的“少数服从多数”的社会选择方式不能满足“阿罗五个条件”如同市场存在着失灵一样,公共选择规则也会导致民主失效,因此多数票原则的民主决策机制的合理性是有限度的,从而使我们对公共选择和民主制度有了新的认识:真正完美的民主选择是不存在的,绝对的民主选择也是不可能的,人类只能追求相对的民主选择中间投票者定理:唐斯指出:如果在一个多数决策的模型中,个人偏好都是单峰的,则反映中间投票人意愿的那种政策会最终获胜,因为选择该政策会使一个团体的福利损失最小。

中间投票者定理表明,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获得极大量的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与纲领符合中间投票人的意愿。

反过来,任何政党或政治家,如果要赢得选举的胜利,必须保持中庸。

此外,如果一个社会成员中产阶级居于多数地位,那么整个社会就越是不可能出现极端的选择,就越不可能出现革命或者反革命。

政治就越稳定,社会经济生活也就越有条件理性化,而不是走向极端。

因此,中产阶级与民主的稳定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第五章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理论: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提高,即财政支出呈现出相对增长的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