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按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传统附着式升 降脚手架、半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①传统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用钢管扣件搭设的“整体提升脚手架”。
3主、要附由着钢升管降搭脚设手的架竖发向展主框架、水平支承桁架、 脚手板、附墙支座、防倾覆装置、防坠落装置、 同步装置、防护设施(密目安全网、脚手板、 挡脚板)等组成。
当采用液压设备作升降动力时,应排除液压系统的泄露、失 压、颤动、油缸爬行和不同步等问题的故障,确保正常工作。
遇5级及以上大风和大雨、大雪、浓雾和雷雨等恶劣天气时, 不得进行升降作业。
(4)爬架升降后的检查验收
检查验收内容包括: ①检查拆装后的螺栓螺母是否真正按扭矩拧到位,检查是否有 该装的螺栓没有装上;检查立杆、钢板网是否按规定连接好; ②检查承重销及顶撑是否安装到位; ③检查防坠器是否锁紧; ④架体提升后,要由爬架施工负责人组织对架体各部位进行认 真的检查验收,每跨架体都要有检查记录,存在问题必须立即整 改; ⑤检查合格达到使用要求后由爬架施工负责人填写《附着式升 降脚手架施工检查验收表》,双方签字盖章后方可投入下一步使 用。
(5)在提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升降过程中,若出现异常情况,必须立即停止升降进行检
查,彻底查明原因、消除故障后方能继续升降。每一次异常情况 均应作详细的书面记录。
架体调试后,验收合格并经参与验收各方负责人签字后方可办理 投入使用的手续。
4、全钢爬架的使用
(1)爬架的提升 提升的总体思路:插上防坠销,将提升支座提升至最上一层并固定,将调节顶撑拆
开,调整电动升降设备并预紧,拔下承重支座承重销、松开防坠器。提升架体,支座上 部插防坠销,承重支座安装好承重销,防坠支座安装好调节顶撑,锁紧防坠器,使用。
提升设备: I.提升设备包括提升块、提升吊钩以及动力设备(电动葫芦等)。 II.主要功能是为爬架的升降提供有效的动力。 III.提升设备应设防护罩。
电动葫芦
三、全钢爬架施工工艺
1.全钢爬架的搭设与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①收集供应商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资质;爬架的鉴定或验收证书;审查作 业人员操作证并存档。
附墙支座防倾结构图
全钢爬架的防坠装置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防坠装置应设置在竖向主框架处并附着在建筑物结构上,每一升
降点不得少于一个防坠落装置,防坠落装置在使用和升降工况下都必须 起作用。
2.防坠装置不得与提升装置设置在同一个附墙支座上(防坠装置与 提升设备必须分别设置在两套附着支承结构上,若有一套失效,另一套 必须能独立承担全部坠落荷载)。
进行循环升降
根据有关机械设计计算方法进行,同时考虑建筑物层高的 影响。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应由竖向主框架、水平支承桁架、架体构架、 附着支承结构、防倾装置、防坠装置等组成。 爬架结构构造的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架体高度不得大于5倍楼层高度; 2.架体宽度不得大于1.2米; 3.直线布置的架体支撑跨度不得大于7m,折线或曲线布置的架体,相 邻主框架支撑点处的架体外侧距离不得大于5.4m; 4.架体水平悬挑长度不得大于2m,且不得大于跨度的1/2; 5.架体全高与支承跨度的乘积不得大于110㎡。 6.楼层高为3m时,架体总高度不超过15m;当楼层高为5m时,架体总高 度可达到23m左右。考虑到架体总高度变化与楼层高度的影响较大,因 此层高较大时钢丝绳的安全系数应适当提高。
3.防坠落装置必须采用机械式的全自动装置,严禁使用每次升降都 需重组的手动装置。
4.防坠落装置应具有防尘、防污染的措施,并应灵敏可靠和运转自 如。
5.钢吊杆式防坠落装置,钢吊杆规格应有计算确定, 且直径不应小于25mm的圆钢。
同步装置: I.全钢爬架升降时,必须配备有限制荷载或水平高差的同步控制系 统。 II.限制荷载自控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1)当某一机位的荷载超过设计值的15%时,应采用声光形式自动 报警和显示报警机位;当超过30%时,应能使该升降设备自动停机。 2)应具有超载、失载、报警和停机的功能;宜增设显示记忆和存 储的功能。 3)应具有自身故障报警功能,并应适应施工现场环境。 4)性能应可靠稳定,控制精度在5%以内。
②查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审批程序齐全)。对特殊尺寸的架体应 进行专门设计,架体在使用过程中因工程结构的变化而需要局部变动时,应 制定专门的处理方案。
③根据施工方案设计的要求,落实现场施工人员及组织机构。并进行安全技 术交底。
④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建立教育台账。
⑤收集产品进场前的自检记录;核对爬架搭设材料与设备的数量、规 格,查验产品质量合格证、材质检验报告、主要部件及提升机构的合 格证等文件资料。构配件应按工艺要求及检验规程进行检验;对附着 支承结构、防倾、防坠落装置等关键部件的加工件应进行100%检验。
2、全5钢)物爬料架平的台安不装得与与爬搭架设各流部程位和各结构构件相连,其
安装钢走道板、钢板网 荷载应直接传递给建筑工程结构。 6)当架体遇到塔吊、施工升降机、物料平台需断开或
安装提升装置、防坠器 开洞时,断开处应加设栏杆和封闭,开口处应有可靠的防
检查验收投入使用
止人员及物料坠落的措施。 7)钢丝绳等吊具以及升降动力设备的承载能力计算应
(1)爬架安装搭设前,应核验工程结构施工时留设的预留螺栓孔或预埋件的 平面位置、标高和预留螺栓孔的孔径、垂直度等,还应该核实预留螺栓孔或预 埋件处砼的强度等级。预留孔应垂直于结构外表面。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合 理可行的补救措施。穿墙螺栓应设置垫板并采用双螺母。
(2)架体在组装时主要以底部两步为主,底部两步组装方法:①竖向主 框架平放于空地之上。②使用螺栓将钢制走道板与竖向主框架连接起来。 ③使用螺栓将内外排立杆与钢制走道板连接为一体。④将斜撑连接到内外 排立杆上。如图所示:
二、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介绍 基本构成:
防坠、防倾装置、 同步装置及操作 控制系统等
架体: I.架体结构是爬架的主体,它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适当的刚度,可承受架体的 自重、施工荷载; II.架体结构应沿建筑物施工层外围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并通过设置有效的 安全防护,确保架体上操作人员的安全,及防止高空坠物伤人事故的发生; III.架体上应有适当的操作平台提供给施工人员操作和防护使用。
如上述检查项目有一项不合格,应停止升降作业,查明原因排除隐患后方可 作业。
(3)爬架的提升
升降过程中必须统一指挥,指令规范,分工明确,各负其 责,并应配备必要的巡视人员;当有异常情况出现时,任何人均 可发出停止指令。提升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得停留在架体上;升降 过程中不得有施工荷载;相邻提升点的高差不得大于30mm,整体 架最大升降差不得大于80mm。
底部挑板
螺栓
(11)架体于底部敷设线路、传感器、信号接收器、控制柜等;架体铺设电线 时,电线应在接头处做好绝缘防护。其电线应固定在外排架上,高度宜为悬挂 电动葫芦以上900mm处。
控制柜宜设置在楼层内,以 便在升降过程中避免操作人பைடு நூலகம்在 架体上进行升降控制;
所有升降前的准备工作完成 以后应对控制柜和电动葫芦的正 反方向进行调试,同步装置根据 其重量设置超载15%报警,超载 30%停机。
④
(3)相邻竖向主框架应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其高差应在20mm以内。 (4)当架体搭设到距底部防护的建筑第二层前应根据机位布置图预 留一根穿墙螺栓孔,预埋材料为Φ40PVC管。 (5)穿墙螺栓孔应距楼板底部100~150mm。
预埋孔图
(6)附着支承梁(钢梁)的安装 附着支承梁(钢梁)在安装时,穿墙螺栓内外皆应为双螺母,并
根据图纸进行留孔
注意事项: 1)预留螺栓孔或预埋件的中心位置偏差应小于15mm;
搭设安装平台
2)水平桁架及竖向主框架在相邻附着支承结构处的高
主框架整体组装
差应不大于20mm; 3)竖向主框架和防倾导向装置的垂直偏差应不大于
主水框平架桁安架装安调装试 架体、底部桁架安装
5‰和60mm。 4)架体高度不大于5倍层高。
②半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竖向主框架由钢管搭设,水平支承桁架及斜拉杆采用了钢构件,外
部密目式安全网换成了钢丝网。
③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即“全钢整体装配式升降架”,打破了传统升 降脚手架的设计概念和结构形式,将升降脚手架的所有机构及架体结构和 防护设施进行了配件标准化、模数化的全钢结构改造,抛弃了钢管、扣件 的繁琐联结,去掉了密目网改为钢板网,将脚手板换成刚制走道板。
900mm
3、全钢爬架安装后的调试验收
架体搭设完毕后,应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会同爬架单位对下列项目 进行调试与检验,调试与检验情况应作详细的书面记录: 1)对所有螺纹连接处进行全数检查; 2)进行架体提升试验,检查升降机具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3)对架体整个防护情况进行检查; 4)其他必须的检验调试项目。
爬架的分类:
2、附着升降脚手架原理:
附着升降脚手架是搭设一定高度并通过附着支撑结构附着于高层超 高层工程结构上,具有防倾覆、防坠落装置,依靠自身的升降设备和装置, 随工程结构施工逐层爬升直至结构封顶可继而满足外墙装饰作业要求实现 逐层下降的辅助施工外脚手架,它可以满足结构施工、安装施工、装修施 工等施工阶段中工人在建筑物外侧进行操作时的施工工艺及安全防护需要。
各部件的功能:
安全装置
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简称全钢爬架)必须具有防倾覆、防坠 落和同步升降控制的安全装置。
全钢爬架的防倾装置必须与竖向主框架、附着支承结构或工程结构 可靠连接,并遵守以下规定:
1.防倾装置应用螺栓同竖向主框架或附着支承结构连接 2.在升降和使用两种工况下,位于在同一竖向平面的防倾装置均不 得少于二处,并且其最上和最下一个防倾覆支承点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得 小于2.8m或架体高度的1/4; 3. 防倾装置的导向间隙应小于5mm。
柱固定,由两人配合施工,其施工顺序应从一端逐步组装到另一端,从下到上逐步完成,其施工条件必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