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matter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matter
油藏能量和驱动方式
油田 渤中34-2/4油田 渤中28-1油田
埕北油田 428西油田 绥中36-1油田
驱动方式 弹性驱
溶解气、气顶和部分边底水驱 天然水驱和气顶驱 天然水驱 弹性驱和人工水驱
驱动类型 水压驱动 弹性水压驱动 气压驱动 溶解气驱动 重力驱动
采 收 率 (%) 50~80 40~80 40~60 15~30 <20
积。 3.生储盖层的配置关系 油源岩生成的大量的油气能否保存下来,形成油气层,
它要求生、储、盖有良好的配置关系。一般距生油层近的储 层,有封盖好、面积大的盖层这样有利于其保存和形成油气 藏.
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
储集层
地壳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岩石均具有一定的孔隙。孔隙是岩石中 未被固体物质占据,而被流体充满的空间。孔隙包括孔洞和裂隙。 岩石中有彼此连通的孔隙,也有孤立的彼此不连通的孔隙。地下的 石油和天然气就储存在岩层的连通孔隙空间之中,它们的储集方式 就好象水充满在海绵里一样。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 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称为储集岩(层)。储集层(或称 储层)是地下石油和天然气储存的场所,是构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 之一。
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
孔隙度
绝对孔隙度 有效孔隙度
油气田 埕北
绥中36-1 渤中34-2/4 渤中28-1
锦州20-2
地层
东营组 东营组 沙河街组 寒武系 奥陶系 沙河街组 元古界 中生界
储集层类型
岩石类型
孔隙类型
非固结砂岩
孔隙型
非固结砂岩
孔隙型
固结砂岩
孔隙型
碳酸盐岩
裂缝孔隙型
碳酸盐岩
孔隙裂缝型
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
油藏的驱动方式 根据主要驱油能量可划分成以下几种驱动方式:水压
驱动、弹性驱动、溶解气驱动、气顶驱动、重力驱动等。
油藏能量和驱动方式
水压驱动方式
• 依靠边水、底水或注入水压力为主要驱油动力的驱油方式
弹性水压驱动方 式
• 依靠流体和油层的弹性能量为主要驱油动力的驱动方式,主 要靠广大水区的水体积膨胀和储集层孔隙的缩小来驱油
1
化的岩性尖灭油气藏
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
油源层
油源层: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层称烃源岩。由油层岩、气源岩 组成的地层分别称之为:油源层、气源层。
细粒的岩性
沉积岩中细粒的岩石,如泥岩、 页岩、碳酸盐岩等均可作为良
好的烃源岩
岩
作为油源岩的外观颜色,以褐、
性
岩石的颜色 深灰、黑色为最好。灰、灰绿
特 征
色次之。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基本性质,包括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 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一性。无论是碎屑岩储层 还是碳酸盐岩储层,其非均质性都是普遍存在的。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对油 气田勘探和开发具有指导作用,,提高油田采收率有重要的意义。
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
盖层
盖层 指位于储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阻止油气向上
a—正断层;b—逆断层;c—平移断层
现场工作中最常见的断层组合类型有地堑、地垒和阶梯状断层
地堑
地垒
阶状断层
油气藏类型
油田群 油气田 油气藏
储集层
圈闭 盖 层
遮挡物
砂、砾岩 碳酸盐岩 岩浆岩、变质岩 泥岩、盐岩膏岩、致密灰岩
断层、不整合面等非渗透层
油气运移
石油
流体 天然气
地层水
油源层
泥质油源岩 碳酸盐岩油源岩
4 100-10 较差
5
10-1 差-可能 低渗透
6 1-0.1 不渗透 储层
7 <0.1
致密储 层
油气田
孔隙 渗透率 地层 度 (10-
(%) 3m2)
含油
(气) 饱和度
备
(%)
注
埕北
东营 28~3 组0
6400
72.4 平均值
绥中 东营 33~3 30~300
36-1 组 4
0
69
锦州9- 东营 3组
溶解气驱动方式
• 主要依靠石油中析出天然气气泡的膨胀力,带动石油一起驱 入井中,当水体不活跃,弹性能量小,油层连通性差时,可
表现为溶解气驱动方式
气顶驱动方式
• 主要依靠气顶的膨胀力驱油,当靠气顶自身或注入气时,可 表现这种驱动方式
重力驱动方式
• 主要依靠油层中石油重力驱动油流,此方式只在开发末期才 显示出来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通常包括其孔隙性、渗透性、孔隙结构以及 非均质性等。其中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两大基本特性,也是 衡量储集层储集性能好坏的基本参数。
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
孔隙度
定义: 岩石孔隙体积与岩石视体积之比
Vp
Vf
孔隙体积 骨架颗粒
V V p - - 孔隙体积, f - - 岩石视体积, 包括孔隙体积和骨架体积
2
风化壳一起被盖层遮挡形成的锦州20-2凝析气藏。
油气藏类型
岩性油、气藏
• 包括一切由于岩性变化形成圈闭条件的油气藏。按形成条件可划 分透镜状岩性油气藏和尖灭状岩性油气藏
地质结构特征
• 在渤海内渤中25-1是典型的透镜状油气藏。其它如锦州9-3、曹
妃甸13-1,绥中36-1南东下段以及渤中34-4等多属被断层复杂
1
破坏。
• 低凸起上发育起来的披复背斜油气藏 ,但都有不同程度的遭断层切割,或受
断层控制,如已经开发的绥中36-1油田,埕北油田东下段油气藏,秦皇岛32-6、
2
蓬莱19-3明下段油气藏。
• 凹中隆上的断裂背斜类型,渤中34-2、4、5、6、7沙二、三段油气藏,渤中
3
34-3东下段油藏均属此类型。
油气藏类型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概括沉积岩的形成大体经历以下几个过程:沉积物的形成—— 母岩的风化作用、风化产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沉积物的成岩作用 。
沉积岩
沉积岩分类
碎屑岩类、泥质岩类、化学岩与生物化学岩类
地质年代
人们研究了地壳中全部地层和它们的层序,并按照一定的原则把地壳 中的全部地层共分为五个大的部分,即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 和新生界。每个界又可分成几个系,每个系又分成几个统,统还可以细分。
谢谢
L
P 压降,100kpa; 流体粘度,mPa.s
L 流过的长度, cm; A 横截面积,cm2;
Q 流量,cm3 / s; K - 渗透率,m2。
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
渗透率
评价
级 别 (103μm2) 油 层 气 层
1 >1000 极好
2
1000500
好
常 规
储
3 500-100 中等 层
背斜构造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在渤
海地区由于断层发育,多数背斜构造遭断层破 坏。如埕北油田东营组油藏,就是埕北凸起上 被断层切割的披覆型半背斜构造。如绥中36-1 油田东营组下段油藏是东营组披覆在辽西凸起 上,并被辽西大断层切割的半背斜构造。在特 殊情况下,向斜构造也可聚集油气。
背斜构造 向斜构造
油田群
“油田群”顾名思义,是指相距数公里至十多公里范围内,若干大、小油田所组 成的油田群体。
油气藏类型
理想油气藏中油气水的分布和油气藏各部分的名称
油气藏类型
构造油、气藏 • 因地壳运动使储集层变形和变位而产生的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藏, 按圈闭成因它又可细分为背斜油气藏和断层油气藏。
地质结构特征
• 典型的有背斜、披复背斜等形式,但往往被断层复杂化形成各种形式的切割
逸散的保护层。 盖层封闭油气机理
随着对油气在地下运移机制及相态的深入研究,人 们对盖层封闭油气的机理的认识不断深入。根据目前的 研究成果,盖层封闭油气主要有三种封闭机理:毛细管 封闭油气机理、超压封闭油气机理、烃浓度封闭天然气 机理
常见盖层岩性类型 常见的盖层有页岩、泥岩、石膏、盐岩及泥灰岩、石
灰岩等,这其中泥岩、页岩常与碎屑岩储层并存;石膏、 盐岩等常与碳酸盐岩并存。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
主要内容
岩石及地质年代 地质构造 油气田类型
油气田形成地质条件 油藏能量和驱动方式
岩石
地层: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成层岩石和堆积物的泛称
岩石是 由一种 或几种 造岩矿 物所组 成具有 一定结 构构造 的固体 结合体
沉积岩 岩浆岩 变质岩
• 沉积岩是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任何早先形成的岩 石(岩浆岩、变质岩和先成的沉积岩)遭受风化剥蚀作 用破坏的产物、有机物质、火山物质以及宇宙物质等, 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99% 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都储集在沉积岩中。
孔隙型
混合岩(变质岩)
裂缝型
火山岩
孔隙型
孔隙度 (%) 28~30 33~34 13~17
8~10
24.9 8~11 9~10
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
渗透率
在一定压差作用下,孔隙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大小 度量。表征岩石渗透性好坏的指标是渗透率。根据达西渗流 定律
K QL Q P1
Q P2
AP A
sP
现场工作中最常见的断层组合类型有地 堑、地垒和阶梯状断层。秦皇岛32-6油田,是 石臼坨古隆起上发育起来的大型披覆构造, 两条近东西向基底断裂的地垒式活动,不仅 控制油田不同构造层的构造形态的发展,还 控制油田构造主体的南北边界。
断层构造
断层分类
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不同可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含生物化石 和有机质
油源岩中须有一定数量的生物 化石和较丰富的有机质。这也 是作为油源岩的重要的标志
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
1.油源岩的评价 油源岩的好坏是评价的基础,油源岩是油气生成的母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