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书任务一.设计题目:
设计一多层工业厂房中间层楼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面。
二、设计内容:
1.结构布置:确定柱网尺寸,主梁、次梁布置,构件截面尺寸,绘制楼盖平面结构布置图。
2.板的设计: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板的内力,计算板的正截面承载力,绘制板的配筋图。
3.次梁设计: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次梁的内力,计算次梁的正截面、斜截面承载能力,绘制次梁的配筋图。
4.主梁设计:按弹性方法计算主梁的内力,绘制主梁的弯矩、剪力包络图,根据包络图计算主梁正截面、斜截面的承载力,并绘制主梁的抵抗弯矩图及配筋图。
三、设计资料:
1、建筑平面尺寸:(如图)
主梁下附墙垛尺寸为370×490mm,下设柔垫200mm厚,中间混凝土柱尺寸为500×350mm。
序号:;学号;
⑴、使用荷载:;
⑵、楼面面层:;
⑶、钢筋混凝土楼盖自重γ=25KN/m3
⑷、吊顶及梁粉刷:15mm厚M5混合砂浆粉刷γ=17 KN/m3,包括白
石膏、喷白二度。
3、材料:
⑴、混凝土:。
⑵、钢筋:主、次梁的主筋采用II级钢筋,其它部位采用I级钢筋。
4.有关支承情况
四、结构布置:
墙、柱、梁位置要求按建筑物使用要求来决定。
本设计在使用上无特殊要求,故结构布置要按照实用经济的原则进行,并符合下列要求:
1、柱网可布置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2、板的跨度:一般在1.7---2.7m,由于实际上不易得到完全相同的计算
跨度,故一般将边跨布置的小些,但跨差不宜超过10%;
3、次梁的跨度:一般在4.0---6.0m,较为合理是五跨,中间各跨可布置
成等跨,若边跨不能与中间各跨相等,可布置略小些,但跨差不宜超过10%;
4、主梁的跨度:一般在5.0---8.0m,同时宜为板跨的2-3倍,各跨度
值的设计与次梁相同。
五、设计完成后提交的文件和图纸
1.计算书部分
计算书包括:封面、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
设计中结构计算理论、方法、步骤、数据、表格要正确、完整。
2.图纸部分
(1)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及板的配筋图(标注墙,柱的定位轴线编号,定位尺寸线及构件编号、楼板结构标高);
(2)次梁配筋图(标注次梁的截面尺寸,梁底标高,钢筋直径、级别、根数,钢筋编号等);
(3)主梁配筋图(绘制主梁的弯矩包络图,主梁的截面尺寸及梁底标高,钢筋直径、级别、根数,钢筋编号等)。
六、其他
1.计算书格式及书写步骤参阅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册)教材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例题。
2.计算书要求字迹端正、清晰,要有必要的计算图形。
3.施工图要求图面匀称美观、线条清楚、字体端正。
尺寸详细,符合施工图要求。
七、设计内容及步骤:
(一)、板的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1、板、次梁、主梁截面的假定:
板厚:t≥60mm,一般取70-80mm
,b=(1/2-1/3)h 次梁截面尺寸:h=(1/12-1/18)L
次梁
主梁截面尺寸:h=(1/8-1/14)L
,b=(1/2-1/3)h
主梁
主、次梁的截面高度和宽度以50mm为模数。
2、板的计算简图:
板为多跨连续板,凡大于五跨的连续板,可按五跨连续板考虑,除边跨及第二支座处,其余按中间跨及中间支座考虑。
板自重:板厚×钢筋混凝土容重×1m板带
板底粉刷:粉刷厚×混合砂浆容重×1m板带
恒载标准值:g k=Σ
恒载设计值:g=分项系数×g k
(2)可变荷载:
标准值:q k=可变荷载×1m板带设计值:q=分项系数×q k
跨截面(M
2、M
3
)和中间支座M
C
计算弯矩可减少20%。
ξ有效数字取3位,力的单位为KN,M的单位为KN-m。
为便于施工,同一板中钢筋直径的种类不宜超过两种,同一板带
(二)、次梁设计(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
1、确定计算跨度及计算简图:
当(L
边-L
中
)/L
中
<10%时,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2、荷载计算:
(1)恒载:g
由板传来:板荷载×次梁间距
次梁自重:次梁宽×(次梁高-板厚)×容重
次梁粉刷:厚度×净高×2×单位重
恒载标准值:g k=Σ
恒载设计值:g=分项系数×g k
(2)可变荷载:
定方法见相关叙述,支座按矩形截面计算。
(2)、内力及钢筋截面计算表格可参考下表:
(6)绘出次梁钢筋布置图。
中跨:L
计=L
C
边跨:L
计=L
+b/2+ a/2且≤1.05L
2、荷载计算: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可按集中荷载考虑。
(1)恒载G:
次梁传来恒载:次梁恒载×主梁间距。
主梁自重:主梁宽×(主梁高-板厚)×次梁间距×钢筋砼容重主梁粉刷:
合计:标准值G k=Σ
设计值:G=分项系数×G k
(2)活载:
标准值P k=次梁活载×主梁间距
设计值:P=分项系数×P k
总荷载:G+P=
3、弯矩及剪力计算:
(1)弯矩公式:M=K
1G+K
2
G
式中:K
1
――恒载作用下弯矩系数
K
2
――活载作用下弯矩系数
K 1、K
2
可由钢筋砼附表中相应栏中查得,计算表格可参见相应
参考书。
(2)剪力公式:V=K
3G+K
4
G
式中:K
3
――恒载作用下剪力系数
K
4
――活载作用下剪力系数
K 3、K
4
可由钢筋砼附表中相应栏中查得,计算表格可参见相应
参考书。
4、绘制主梁的弯矩和剪力的包络图。
应按一定比例在各种最不利荷载作用下所得的弯矩图(剪力图)迭合在一起的外围包线就是弯矩(或剪力)迭合图。
从而得到每一截面最大最小的弯矩(剪力)计算值。
(1)弯矩包络图:
对于第一跨一般考虑三种情况:
a、最大跨中弯矩图形;
b、最小跨中弯矩图形
c、第二支座最大负弯矩时相应的跨中弯矩图。
对于中间跨一般考虑四种情况:
a、最大跨中弯矩图形;
b、最小跨中弯矩图形;
c、左支座最大负弯矩时相应跨中弯矩图形;
d、右支座最大负弯矩时相应跨中弯矩图形;
包络图绘制步骤:
a、分别求出各种不利荷载作用下相应的支座弯矩并以国一比例分别绘在支座上;
b、将两支座弯矩连以直线作为基线,然后按相应于支座弯矩的荷载作用下绘上相当于简支梁的弯矩图。
c、将各种弯矩图迭合在一起即得外包线,就是弯矩包络图。
(2)剪力包络图(包括每跨左、右的最大、最小剪力图)
a、求出各种不利荷载作用下的支座处最大剪力相应荷载作用下的跨中剪力图。
b、将各具跨度的两个剪力图(左支座最大、右支座最小)迭合在一起,即得剪力包络图。
5.主梁正截面及斜截面配筋计算:
附加箍筋和吊筋计算
需要按下式计算承受次梁集中荷载所需的附加横向钢筋。
sv yv sb y A mf A f F +≤αsin 2
6、抵抗弯矩图形:
抵抗弯矩图形表示梁截面承载能力变化的图形,它与弯矩迭合图配合应用,可以合理地决定钢筋的弯起点和切断点。
注意:
1、弯起钢筋应在被充分利用的截面以外距离>h/2的截面处弯起;
2、切断钢筋应在理论断点以外20倍直径和充分利用的截面以外1.2倍锚固长度以外切断。
六、其他
1.计算书格式及书写步骤参阅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例题。
2.计算书要求字迹端正、清晰,要有必要的计算图形。
3.施工图要求图面匀称美观、线条清楚、字体端正。
尺寸详细,符合施工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