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学-钩端螺旋体病PPT教学课件

传染病学-钩端螺旋体病PPT教学课件


临床表现
按病程分三个阶段: 按临床表现特点分以下五型:
返回
1.早期败血症阶段:
病后1~3天:各临床类型所共有的表现。
2.中期败血症阶段:
病后3~10天。 无内脏器官损害: 单纯型(流感伤寒型) 有明显内脏器官损害:
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 肾功能衰竭型、脑膜脑炎型。
3.后发症阶段(恢复或迟发过敏反应):
返回
治疗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地治疗
㈠病原治疗
青霉素类、庆大霉素、四环素等
㈡对症治疗
1. 支持疗法 2. 赫氏反应的治疗:镇静、激素
镇静剂──异丙嗪、氯丙嗪 激 素──氢化可的松
3.肺出血型
①肺咯血较明显者:镇静、激素 ②肺弥漫性出血型:及早使用镇静剂
及激素,酌用强心剂:西地兰
4.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脑膜脑炎型 ___________相应处理
㈣肾功能衰竭型:
蛋白尿、BUN↑、Cr↑
㈤脑膜脑炎型:
后期并发症
㈠后发热:治疗或自愈后3~4天,再发
热1~3天(38℃)。
㈡反应性脑膜炎。
㈢眼的后发症:
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葡萄膜 炎……退热后1周至1月。
㈣闭塞性脑动脉炎:偏瘫、失语
返回
实验室检查
㈠常规: WBC↑、尿蛋白+
㈡常规性检查 1.血培养:柯氏液体培养基, 1周。 2.血清学试验:凝溶试验。
钩端螺旋体病 ___崇雨田
概述 病原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流行病学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后期并发症
治疗 预防
概述
动物源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基本病理 :全身毛细血管的感染 中毒型损伤。
临床特点: 急起发热、全身酸痛。多脏器的损 伤表现:肺(肺出血)、肝(黄疸)、 肾(肾功能衰竭)、CNS(脑膜脑炎)。
返回
传染源
1.储存宿主:多种动物
2.传染源:鼠、猪、犬
传播途径
1.鼠尿污染 2.洪水淹没,暴雨积水 3.其他接触:涉水、游泳、养猪
人群易感性
普 遍 易 感 , 病 后 同 型 免 疫 。
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广、热、亚热带。 2.季节分布:夏秋。 3.年龄分布:青壮年。 4.职 业:农、渔、屠宰工人。 5.流行类型:稻田型、雨水型、洪水型。
返回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大家观看
为了方便教学与学习使用,本文档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
时间:20XX.XX.XX
2021/01/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
表现:①发热及其他中毒症状进行性加重 ②气紧、心慌与窒息感、恐惧 ③神志恍惚或昏迷
㈢黄疸出血型:
单纯型 1.轻度:T.BiL >85μmol/L 2.中度:T.BiL >85~170μmol/L 3.重度:T.BiL >170μmol/L
返回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接触疫水史
2.临床表现: “寒热酸痛身疲惫, 眼红腿痛淋结大” 肺、肝、肾、CNS等损害表现。
3.实验室检查:
WBC↑,血清学或病原体分离。
返回
鉴别诊断
1.单纯型: 流感、伤寒、败血症。
2.肺出血型: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3.黄疸出血型: 肝炎、EHF、胆道感染、溶血。 4.肾功能衰竭型:EHF、肾小球肾炎。 5.脑膜脑炎型: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炎。
返回
病原学
钩 体 为 微 嗜 氧 菌 。 在 柯 氏 (Korthof)培养基培养约1周才 能生长。
钩体的抗原结构复杂,血清学分 型的群和型很多。
返回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病情轻重与钩体菌型和人体免 疫状态有关。
基本病理:全身毛细血管的感 染中毒型损伤。
返回
流行病学
㈠传染源 ㈡传播途径:间接接触传播 ㈢人群易感性 ㈣流行特征:
病后7~10天以后。
㈠单纯型(流感伤寒型;感染中毒 型):即单纯败血症。
1.发热
2.肌肉疼痛
3.结膜充血 4.浅表淋巴结肿大及压痛
5.腓肠肌压痛 6.其他,肝脾肿大
“寒热酸痛身疲惫, 眼红腿痛淋结 大”
㈡肺出血型:
在单纯型之后出现。 1.轻度肺出血型 2.肺弥漫性出血型 原因:①病原菌毒力强;②病人免疫力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