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下)
礼记》 《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 大学》原本是《小戴 礼记 中的一篇, 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 曾子所作。 曾子所作。
但是篇中却见不少《老子 道德 但是篇中却见不少《老子·道德 经》德篇中的论述,因此,此文是 德篇中的论述,因此, 出自于秦汉时期儒家修订的作品。 出自于秦汉时期儒家修订的作品。
王阳明则认为三者构成大学之道的整个 体系,上下一贯,不能并列为三纲。 体系 , 上下一贯 , 不能并列为三纲 。 此三 者虽不能并列为三个纲领,至少亦可说是 者虽不能并列为三个纲领 , 构成大学之道的三个要则。所谓八目, 构成大学之道的三个要则 。 所谓八目 , 是 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指格物 、 致知 、 诚意 、 正心 、 修身 、 齐家 、 治国、平天下。 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 前一个“ 作动词, ( 2 ) 明明德 : 前一个 “ 明 ” 作动词 , 有 使动的意味, 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 使动的意味 , 即 “ 使彰明 ” , 也就是发扬 、 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 作形容词, 弘扬的意思 。 后一个 “ 明 ” 作形容词 , 明 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 根据后面的“ ( 3 ) 亲民 : 根据后面的 “ 传 ” 文 , “ 亲 ” 应为“ 即革新、 弃旧图新。 亲民, 应为 “ 新 ” , 即革新 、 弃旧图新 。 亲民 , 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 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 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 )。其所厚者薄 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未之有也
大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 大学” ( 1 ) 大学之道 : 大学的宗旨 。 “ 大学 ” 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 一是“ 博学” 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 : 一是 “ 博学 ” 的 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 古人八岁入小学, 学习“ 学 ” 。 古人八岁入小学 , 学习 “ 洒扫应对 进退、 礼乐射御书数” 进退 、 礼乐射御书数 ” 等文化基础知识和 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 学习伦理、 政治、 礼节 ; 十五岁入大学 , 学习伦理 、 政治 、 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两千多年来, 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 两千多年来 , 子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子追求 “ 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善天下 ” (《孟子 尽心下》)的人生境界。所以, 孟子·尽心下 尽心下》 的人生境界。所以, 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 修步骤, 修步骤 , 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 求阶梯了。 求阶梯了。
所以, 所以 ,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 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 道 ” 的本义是道路 , 引申为规律 、 原则 的本义是道路, 引申为规律、 在中国古代哲学、 政治学里, 等 , 在中国古代哲学 、 政治学里 , 也指宇 宙万物的本原、 个体, 宙万物的本原 、 个体 , 一定的政治观或思 想体系等, 想体系等 , 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 的意思。 的意思。
修心炼己、 实践道德的目的, 是为了以 修心炼己、 实践道德的目的, 德治国,使天下太平安定, 德治国 , 使天下太平安定 , 使民族复归于 道德社会的状态。朱子认为大学之道的三 道德社会的状态 。 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纲 , 是指明德 、 新民 、 止于至善 , 它既是 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 《 大学 》 的纲领旨趣 , 也是儒学 “ 垂世立 的目标所在。 教”的目标所在。
根本。 (11) 壹是:都是。本:根本。 11) 壹是:都是。 12) 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2)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 (13)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 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14)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 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文中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 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 的品德 , 在于使人弃旧图新 , 在于使人达 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 》 中提出了 “ 三 到最完善的境界 。 大学》中提出了“ 纲领” 八条目” 强调道德修养、 纲领 ” 和 “ 八条目 ” , 强调道德修养 、 修 心炼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 心炼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 它既是为达到“ 三纲 ” 夫 , 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 梯 。 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 而展开的。 而展开的。
这个进修过程包括“ 内修”和 “ 外治” 这个进修过程包括“ 内修” 外治 ” 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 两大方面 : 前面四级 “ 格物 、 致知 , 诚意 、 正心”是 “ 内修 ” ; 后面三纲 “ 齐家 、 治 内修” 后面三纲“齐家、 正心 ” 平天下” 外治” 国、平天下”是“外治”。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4)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收获。 (5) 得:收获。 齐其家: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 6 ) 齐其家 :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 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蒸蒸日上, 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 蒸蒸日上 , 兴旺 发达。 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7)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8)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 庶人:指平民百姓。 10) 庶人:指平民百姓。
《大学》之篇,经过北宋程颢、程颐 大学》之篇,经过北宋程颢、 的鼎力尊崇,后南宋朱熹作《大学章句》 的鼎力尊崇,后南宋朱熹作《大学章句》 编辑,朱熹把收在礼记中的《大学》 编辑,朱熹把收在礼记中的《大学》重新 进行了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 进行了编排,分为“ 分。
“经”一章 经
孔子的原话
中间的“修身”一环,是连结“内修” 中间的“ 修身” 一环 , 是连结 “ 内修 ” 和 “ 外治 ” 两方面的枢纽 , 它与前面的 “ 内修 ” 项目连在一起 , 是 “ 独善其身 ” ;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 独善其身” 它与后面的 “ 外治 ” 项目连在一起 , 是 兼善天下” “兼善天下”。
“格 、 致 、 诚 、 正 , 修 、 齐 、 治 、 平 ” 格 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 总是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理 , 总是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
言简意赅, 言简意赅, 纲目明晰, 纲目明晰, 教义深刻。 教义深刻。
1、将《大学之道》一文译成白话文。 、 大学之道》一文译成白话文。 2、读《大学之道》一文后,以《修身论》为题写一篇 、 大学之道》一文后, 修身论》 600字左右的小杂文。 字左右的小杂文。 字左右的小杂文
曾子记录
“传”十章 传
曾子对“ 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
最终《大学》 最终《大学》与《中庸》、《论 中庸》 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孟子》并称为“四书”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在明明德 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 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 在止于至善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 物有本末 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 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修其身者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致知在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