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成熟、加强【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纵向角度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1)起源于战国(2)确立于秦(3)巩固于汉(4)成熟于隋唐(5)发展于宋元(6)强化并趋衰落于明清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概况1、主要特征:(1)权力高度集中(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3)政治制度与封建伦理道德、儒学相结合(4)实行人治、君主专制(5)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相结合2、基本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3、基本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明代丞相制度被废除;(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宋代中央集权战胜地方分权;3、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1)商朝:内外服制度(2)西周:分封制(3)战国:县制(4)秦朝:郡县制(5)汉初:郡国并行制(6)唐期:节度使制度(7)宋朝:州郡直属中央;设通判监督地方州郡长官;派文臣做地方官,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8)元代:行省制度4、认识中古代地方政治制度:(1)一个趋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北宋解决)(2)两个重点:一是郡县制,二是行省制;(3)把地方官制的变化放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与“合”中考察。

每次国家大分裂都与制度尤其是地方制度有关。

(4)作用:在征发徭役、兵役、赋税、管理地方秩序等方面发展作用。

同时也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5)局限:地方权力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在宋明突出。

5、中央官制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度(2)汉:中朝外朝制度(3)隋唐:三省六部制(4)北宋:二府三司制(5)元:一省制(全称为一省二院制)(6)明: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7)清: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设立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2)世卿世禄制度(周)(3)军功爵制度(战国至秦,汉初)(4)察举制和征辟制(汉)(5)九品中正制(魏晋)(6)科举制(隋唐)(7)八股取士(科举制在明朝表现形式)①体现了严格的程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僵化;②为封建统治选拔人才;③从整体上说,束缚了人的思想,淹没人的个性,压抑了人的创新思想和创造力,也没落了人才。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是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科技落后的因素之一。

7、从古代选官制度中吸取的历史教训(1)应注重培养和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防止读书做官的老路;(2)选官基础应广泛,手段和方式要科学8、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监察制度(1)秦:御史大夫(2)汉:刺史制度(3)北宋:设通判(4)明朝:特务机构(5)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中央设科道(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谏议制度:(1)谏议制度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唐朝的门下省,宋代设谏院,明清专制皇权加强,谏议制度废除。

认识: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9、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春秋战国战国时期的宗法分封制与井田制。

井田制和宗法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开始瓦解。

而井田制的瓦解必然动摇西周时期的上层建筑,再加上周王室衰微,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法分封制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反过来,宗法分封制的破坏又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小农经济的促进作用。

小农经济的建立需要强大的中央政权的保护,而秦朝封建中央政府的建立也需要小农经济作为基础,因而秦朝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保护和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而小农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巩固了秦朝的封建统治。

3.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作用。

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江南某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封建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及海禁、矿禁政策,极大地障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一、汉巩固1、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七国之乱(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3)汉武帝:推恩令、酎金夺爵、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2、中央官制(加强皇权)实行中朝制(决策机构),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成为外朝(执行机构)3、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评价: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地方征聘人才。

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选拔人才,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4、监察制度(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中央:御史大会地方:刺史制度二、魏晋1、中央官制——尚书台改尚书省,新设中书省、门下省,但末形成正式中枢权力机构;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评价:①标准:依据世家和德才②内容:设推荐官(中正官),依据世家和德才评定每个人的“品”品的分类,受班固评议古代人物的影响,将人物等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这也正是九品的九个等级。

③利:选拔人才,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弊:世家大族日益把持选官大权,出现累世公卿现象。

家世门第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

寒族子弟得不到重用。

三、隋唐完善、成熟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内容: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起草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2)评价:①利: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丞相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决策。

2、选官制度——科举制度(1)背景: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经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2)特点:分科取士、考试为主、定期举行、标准客观、公平竞争、择优录用(3)评价:科举制的实行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3、谏议制度: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四、宋加强1、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掌行政)和枢密院(掌管军政,只有调兵权,统兵权归三衙);三司(掌管财政)2、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度,国策是重文轻武,使文人阶层壮大,也使选官过冗过滥。

实行恩荫制度,后来王安石变法时有所改变。

3、谏议制度: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4、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2)指导思想:①重文轻武;②分化事权③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措施认识收精兵①中央:杯酒释兵权剥夺朝中大将兵权,改变了重武轻文局面,加强皇权;②中央:设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与统兵权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享,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③地方:实行更戌法,兵将分开使兵将分开,加强了对地方控制,但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下降;削实①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加强皇权为加强皇权,削宰相权力权②地方:州郡直属中央;设通判监督州郡长官;派文臣担任州郡长官;加强中央集权参考认识制钱谷设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从经济角度控制地方,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4)认识: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战胜地方分权,此后再也没有出现长期国家分裂局面。

消极:三冗二积局面和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局面五、元朝:发展1、中央官制——一省制,设中书省(1)内容: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副丞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2)认识:这与元代地域辽阔有关。

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

2、地方官制——行省制评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省制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并衰落一、明朝政治制度1、废除丞相制度(1)原因:①吸收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②相权威胁皇权,加强皇权的需要;(根本)(2)措施:诛杀丞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3)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至此,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皇权最终战胜相权。

(备注:不是最高峰)2、设内阁(1)原因: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2)措施: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正式确立;(3)评价:内阁有“票拟”权,皇帝有“批红”权。

由品内秩较低的官员组成,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说明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选官制度:八股取士,束缚人们思想4、监察和谏议制度:监察制度达到顶峰,设科道和按察使司,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说明: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二、清朝政治制度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2、康熙: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逐步加强皇权。

3、雍正:军机处:(1)原因:①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因军事需要设立军机处;(直接)②加强皇权的需要(根本)(2)特点:参与机要政务;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值班;跪奏笔录;勤、密、速;行事快捷(3)评价:积极: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消极: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三、站在社会转型角度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2)专制程度空前强化,表现在政治、经济、监察、思想、外交等各个方面;(史实略)(3)反映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因为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经无法维持统治,只得靠强权,靠独裁专制、特务统治、文化专制、闭关锁国等维持)(4)影响:积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了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