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
常用药物的药剂学知识
一、药物剂型的概念与分类
(一)药物剂型的概念
药物剂型是指将药物加工制成适合于患者需要的给药形式,简称剂型。
像片剂、注射剂、气雾剂,滴眼剂等。
一、药物剂型的概念与分类
(一)药物剂型的概念
药物剂型是指将药物加工制成适合于患者需要的给药形式,简称剂型。
像片剂、注射剂、气雾剂,滴眼剂等。
药物制剂它是根据药典或者药政管理部门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
例如青霉素注射液,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利福平滴眼剂等。
(二)药物剂型的分类
剂型常用的有三种分类形式,第一按形态分类,分为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气体剂型。
像芳香水剂、溶液剂、注射剂、合剂、洗剂、搽剂,这些都是属于液体剂型的。
像散剂、丸剂、片剂、膜剂,都是属于固体剂型。
软膏、糊剂属于半固体剂型。
像气雾剂、喷雾剂,是属于气体剂型。
第二种分类是按照分散系统进行分类的,像真溶液类剂型,胶体溶液类剂型,乳剂类剂型、混悬液类剂型、气体类剂型、还有微粒剂型,固体类剂型。
(ppt9)第三种分类方法是按照给药途径进行分类,分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像溶液剂、乳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
底下这些图片都是大家常见的一些药物。
(ppt10)另外一类是非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像注射给药,它包括注射剂、粉针剂。
(ppt11)经呼吸道给药的剂型有气雾剂,粉吸入剂。
(ppt12)经皮肤给药的有软膏剂、洗剂。
(ppt13)经黏膜给药的有滴眼剂、眼膏剂。
(ppt14)另外就是经腔道给药的一些栓剂,像肛门用的栓剂,阴道用的栓剂等。
(三)剂型的重要性
1、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例如硫酸镁有注射剂,25%的酸酸镁注射可以用来治疗高血压;它有外用的50%的硫酸镁溶液,外用可以有消肿的作用,30%的硫酸镁溶液内服,它有利胆的作用。
另外用50%的硫酸镁溶液口服有导泻的作用。
2、剂型能够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一般的药物注射给药的速度要比口服给药快,一般药物是这样的。
3、改变剂型可以降低或者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像慢阻肺的病人,可能会长期使用一些β2受体激动剂或者激素类药物。
β2受体激动剂长期使用会引起来心悸,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会引起缺钙,免疫力降低以及一些代谢的紊乱。
如果改用气雾剂,气雾剂它是一个局部给药,它主要是通过口腔的吸入然后进入到气管、以及进入到肺部,这样它可以减少对全身的影响。
4、某些剂型可以产生靶向作用,像一些抗肿瘤的药物。
5、剂型它可以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
像吲哚美辛是一个非甾体的抗炎药,它原来常用的是片剂,由于溶出比较差,就使得药物的吸收率比较低,这样每天如果要想达到止疼抗炎的作用需要200到300毫克的剂量。
后来制成了胶囊剂,胶囊剂使得它溶出增加了,这样药物的吸收生物利用度也就增加了,每天只需要75毫克到150毫克的量,就可以达到片剂200-300毫克的作用。
二、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除静脉给药的药物外,其他的剂型对药物的吸收以及生物利用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剂型的不同会影响药从剂型中溶出的速度,从而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和它的生物利用度。
主要表现在药物的起效时间、作用强度、作用持续时间以及毒副作用。
我们下面主要看一下经胃肠道给药剂型的吸收情况。
1、液体类剂型
(1)溶液剂质
溶液制剂它的吸收特点:由于药物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液体中,所以它的吸收快而且完全。
(2)混悬剂
混悬剂它是难溶性的固体药物,以颗粒形式分散于液体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液体制剂。
它的吸收特点是在吸收前,药物颗粒必须先经过溶解,溶解以后才能被吸收,所以它的吸收要比其水溶液慢。
影响混悬剂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有药物颗粒的大小,晶型,添加剂,分散介质的种类,粘度以及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3)乳剂
口服乳剂它的生物利用度是比较高的,是口服给药比较好的一个剂型。
2、固体剂型
(1)散剂和颗粒剂
这类剂型它们的吸收特点与混悬剂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吸收前药物颗粒也必须要先经过溶解,颗粒的大小对于药物的溶解,还有生物利用度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散剂中的稀释剂以及颗粒剂中的其他辅料,对药物的溶解还有吸收都有影响。
(2)胶囊剂
胶囊剂特点是胶囊在胃或肠中,要先经过崩解,也就是说胶囊的壳先要经过崩解以后,药粉才能分布在胃或肠液中,然后再溶解,所以它的吸收要比颗粒剂、散剂慢。
(3)片剂
片剂的特点:口服后首先要经过崩解分散成微细的颗粒,然后这些微粒中的药物才能溶解出来,然后被机体吸收。
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有附加黏合剂的种类和用量,还有压片时候的压力,以及药物的晶型、颗粒的状态以及崩解剂、润滑剂等,这些附加剂添加的种类以及添加的量,都是影响片剂吸收的因素。
我们刚才介绍了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它的吸收情况,由于剂型的不同也就使得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出来的速度,还有溶出的量都不同,这样它们的生物利用度的顺序就是溶液剂的生物利用度大于混悬剂,混悬剂大于胶囊剂,胶囊剂大于片剂,片剂还大于包衣剂,因为包衣剂它的包衣要经过一个溶解过程。
(一)制剂稳定性的意义及分类
1、稳定性的意义
药物制剂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稳定。
稳定它是指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一个制剂它从生产到患者使用,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这个期间需要我们使用单位以及经营单位要对药品进行一个保管、储藏,从生产、储存到使用,这个过程中如果药物的稳定性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药物出现了分解或者出现了变质,这样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有的药物它分解以后,或者变质以后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这样会对患者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所以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对保证制剂的安全有效非常重要。
2、稳定性的分类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主要包括三方面,一个是化学稳定性,二是物理稳定性,三是生物学稳定性。
(1)化学稳定性
化学稳定性是指药物因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或与制剂中其他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稳定性的改变。
这种化学反应包括水解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光解反应。
稳定性的改变包括含量或者效价的降低,有的会出现颜色的改变,像维生素C、肾上腺素、B12和阿司匹林等。
(2)物理稳定性
物理稳定性是指像混悬剂中的药物颗粒结块,结晶生长,乳剂的分层或者破裂,胶体的老化,片剂的崩解度、溶出度的改变,这些都是属于物理稳定性的变化。
(3)生物学稳定性
生物学稳定性一般是指药物制剂由于受了微生物的污染,而使产品变质或者腐败。
像大家都熟悉的欣弗事件,由于在生产的过程中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灭菌,而是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增加灭菌装量,使得它的灭菌效果受到影响,而出现了生物学稳定性的变化,致使这些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引起患者严重的不良反应。
后来调查发现,它的无菌还有热源检查都是不合格的。
1、温度
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根据范特霍夫规则,温度每升高10度,反应速度约增加2-4倍。
我们看一下哪些药物容易发生水解?像酯类、内酯类、酰胺类、内酰胺类,这些药物它都是容易发生水解的;像普鲁卡因,它是属于酯类的,毛果云香碱、华法林是属于内酯类的,氯霉素是属于酰胺类的,青霉素、头孢类都是属于内酰胺类的药物。
容易氧化的药物有酚类,像肾上腺素、吗啡、左旋多巴;还有烯醇类,像维生素C;还有芳胺类,像磺胺型药物;吡唑酮类,像安乃近,这些都是属于容易氧化的药物。
所以我们在药物储存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说明书的储存条件来保管药品,像青霉素这个药物,它的水溶液在室温下是很不稳定的,在30度的时候如果放置24小时,青霉素的效价会降低56%,而且青霉矽酸的含量会增加200倍,青霉矽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引起过敏的物质,所以在青霉素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新鲜配制,如果配制出来的青霉素溶液不能马上使用,应该给它送到冰箱里保存,也得在当天用完。
2、光线
光它是一种辐射能,它的单位是光子,光子的能量与波长是成反比的,光线的波长越短,它的能量越大,所以紫外线是更容易激发药物化学反应,加速药物分解。
对光敏感的药物都有哪些?像硝普纳,这是一个高血压危象时候使用的药物,还有氯丙嗪,异丙嗪、核黄素也就是我们说的维生素B2,还有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叶酸,辅酶Q10,维生素B族的药物,它们都是对光敏感的。
所以对于光敏感的药物我们应该采取避光的措施,像可以装入棕色瓶中,或者在容器内垫入黑纸,除了避光保存以外,有些药物还需要避光使用,像硝普钠,硝普钠这个药物它的水溶液在光线照射下10分钟就会有13.5%的分解,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它的分解会逐渐进行,而且还会产生有毒的物质。
另外它还会有颜色的变化。
另外还有一个药物就是硝酸甘油注射剂,它也是一个光敏感的药物,使用的时候也需要采用避光的装置。
3、空气
也就是氧的影响。
大气中的氧,它是引起药物制剂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防止氧化的措施:一个就是在液体中或者容器中通入惰性气体,把里面的氧气置换出来,另外就是在液体中加入一些抗氧剂,像枸橼酸、焦亚硫酸钠、维生素C等。
另外就是固体药物采用真空包装。
4、金属离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