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顾功耘《经济法教程》笔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圣才出品】

顾功耘《经济法教程》笔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圣才出品】

第五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1.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形成
(1)从新中国成立到1950年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
制的雏形构建阶段。

(2)从1953年初起,党和政府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上来,
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集中统
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在中国完全建立。

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形成 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根源及其经济学分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及其经济学分析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警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误区 经济体制与经济法之间关系的本质属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关系的经济学解说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须重视经济法的核心作用 经济与WTO 互动不等于“经济法的全球化”
中国经济体
制改革
2.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大统一小自由、大集中小分散)
(1)从所有制角度看,我国长期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格局。

(2)从计划制度的特点来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的计划制度受所有制多元化的直接影响,我国的计划制度也相应较为灵活多变,也相对较为重视经济杠杆的积极作用。

(3)从经济管理体系来看,我国主要按照部门垂直管理为主。

地方分块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

3.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根源及其经济学分析
(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根源
我国计划经济的形成是我国移植苏联创制的高度集中的僵化计划体制和我国基本国情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国情如下:
①中国小农经济基础和传统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②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管理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③社会主义企业的原有经济管理传统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2)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历史根源的经济学分析
①由于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环境约束。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战争压力,富国强兵是重要目标。

②中国领导人所面临的制度知识的约束。

对苏联经济体制的模仿上,实施“赶超战略”。

③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和哲学观的约束。

共产主义理想的长期熏陶使“道德人”假设构成体制选择的重要前提。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
(1)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近三十年的推行没有给中国带来预料中的富强,反而大量人口依旧生活在贫困之中,尤其是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国民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2)同一时期,当初与中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却因实施不同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而快速发展起来,从而与中国的经济困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

(3)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矛盾已经发展到了极其尖锐的地步,中国面临巨大的改革压力。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从1978年年底到1984年10月,改革重点为微观经营机制。

(2)从1984年10月到1991年年底,重点是改革中国的资源配置制度。

(3)从1992年到20世纪末,主要是改革宏观政策环境。

(4)从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2013年年初重启改革。

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及其经济学分析
(1)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模式,改革从微观领域搞活着手,逐渐递延到宏观领域,在逻辑上具有不可逆性。

(2)改革模式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

这是因为:
①这种改革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从而可以保持制度创新过程中制度的相对稳定和有效衔接。

②这种改革模式有利于把改革的成本分摊到一个较长的时期,有利于化解改革的阻力,以最小的成本寻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并及时修正改革路径。

③这种改革模式有利于对市场化进程的调控。

④当政府受制度知识的约束无法确认改革路径时,可以通过放松控制来激励社会成员的自发改革热情特别是试点成功的示范效应可以节约学习的成本和弱化改革的阻力。

⑤新体制的逐步成长可以节约改革中的补偿成本。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
(1)从1979年到1991年,中国一直没有真正放弃计划经济的模式,仍然是一种“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1992年初,通过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终于在理论上确立了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那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2年秋,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理论突破表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已经确立。

2.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应从放开搞活转向建立科学和透明的制度规范。

3.警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误区
要警惕利用转轨时期的混乱经济体制浑水摸鱼的新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不愿意看到规范化与平等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是希望维持甚至扩大目前的市场混乱和行政权力随意干预市场的状态,以便继续利用特殊地位牟取暴利。

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的关系
1.经济体制与经济法之间关系的本质属性
经济体制与经济法之间的关系从哲学本质上讲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经济
体制实际上就是抽象意义上的生产关系,而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体制的总和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

2.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之间关系的经济学解说
(1)在一定的历史横断面上,制度才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决不会自发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这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一场制度的改革,它的核心是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要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具备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质素的经济法律制度。

3.继续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高度重视经济法的核心作用
(1)现在中国经济现实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再是市场主体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而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与市场竞争的无序化。

(2)现阶段我国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上,而经济法作为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核心部分,其重要性亦应予以彰显。

(3)中国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整套公正透明的经济法律制度,依以引进和消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制度为主,以适度的制度创新为辅,充分利用法律制度(特别是经济法)对经济基础变革的强大反作用力。

4.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WTO的互动并不意味着“经济法的全球化”
(1)WTO法的颁布与执行并不意味着各国经济法律已经实现了全球化,更不意味着在国际经济法律领域已经出现了一种普遍适用的法律体系。

(2)在国际法律实践的素材还不足以支持证明已经出现并存在一个超国家的全球最高权力机构之前,任何自动放弃国家主权原则、主张法律全球化的理论都是有害的。

(3)对于中国经济法来讲,WTO规则在最终意义上也只是为我所用的一种国际经济规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