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期末复习

“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出现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在题材、风格、形式方面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朔漠”,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开朗豪放、积极进取。

诗体上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主张和创作特点:创作主张:一、复归风雅。

陈子昂在著名的《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

“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这一倡导,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创作特点:诗歌创作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倡导风雅兴寄,具有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追求风骨以及对美学思想的提出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中的一个曲名,为南朝陈后主制作,属宫体诗。

艺术特色为:1、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融合。

借景抒情;以月光统摄群象,画面清新明丽;融入人生短暂、明月长圆而人情难圆的感伤。

2、结构清晰,线索分明,重点突出。

标题即线索。

全诗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围绕春江花月夜依次展开,后八句由江月联想到人生。

第二部分先总写明月之下的离别相思,由思妇到游子,最后八句将题中五字再一一收束。

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和谐婉转,富于音乐美。

张若虚是借用宫体诗旧题作诗。

在这首诗中,他用清丽婉转的诗句描绘了春江之夜的静谧与美好,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彻底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唐诗名篇。

初唐诗人为盛唐诗歌的繁荣作了哪些准备一、确定了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文学发展方向南北文学的差异。

先秦诗经与楚辞。

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

南北文人相互学习,相互批评,相互促进。

二、在写景体物的技巧、对仗等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上官仪的上官体为代表。

“上官体”诗的主要特点: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错(泛指镶嵌或绘绣。

)婉媚。

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之说。

三、诗歌题材的开拓初唐四杰的诗歌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走向关山大漠。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现实政治生活的作品。

四、风骨的倡导杨炯倡导“骨气”、“刚健”;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的相关论说。

五、五律的声律定型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宫庭文人,题材较为狭窄,但对近体诗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在声律、对仗方面都作了积极探索。

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例说明: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沈佺期、宋之问在五律定型上的贡献。

五律定型的意义:具有推导作用,成为近体式的定式、法则。

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六、优美意境的营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刘希夷《代悲白头吟》《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融合。

以月光统摄群象,画面清新明丽;融入人生短暂、明月长圆而人情难圆的感伤。

《代悲白头吟》:从美的暂促性中认识了那玄学家所谓的“永恒”——一个最缥缈,又最实在;令人惊喜,又令人震怖的存在。

在它面前一切都变渺小了,一切都没有了。

自然认恋人也就变成哲人了。

识了那无上的智慧,就在那彻悟的一刹那间,“七绝圣手”七绝圣手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

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为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的专称。

高适诗歌的主要内容:抒情人失意感慨,隐居情怀,反映民生疾苦的边塞作品,交游酬赠。

高适以擅长边塞诗闻名,他一生三次出塞,边塞诗是诗人据边塞生活体验写成,代表作有《燕歌行》等。

其诗中既有报效沙场的壮志,又有对军中苦乐悬殊的揭露,还有对失职将领的讽刺,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超过了同时代的边塞诗人。

高适的诗风慷慨悲壮,雄浑朴厚。

岑参的边塞诗:两次出塞写下七十多首诗,在盛唐时代,他是写作边塞诗最多、成绩最有的写边疆奇异风光。

有的写边疆战事,有的治国安边抱负,突出的诗人。

边塞诗内容丰富,其诗风壮丽奇伟,多写西北边塞奇异景象,将士豪迈情感,极具浪漫色彩。

王维、孟浩然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王维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两人均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

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孟浩然诗风平淡自然,山水诗的特点:长于表现大自然清幽景象,多用白描手法,以清幽淡雅或清空闲远为主要风格,但也有例外。

其田园诗的特点:在内容上多与隐居思想融合,风格平淡。

王维山水田园诗,主要写山林幽美风光及隐居的快乐,曲折表现对官场的厌恶,对现实的不满。

《山居秋暝》就创造一清新明郎、洁静纯美的世界。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把写景与抒情,自然和工丽完美地统一起来,标志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达到高峰。

高适、岑参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二者为边塞诗派的代表,合称“高岑”。

高适诗歌的主要内容:抒情人失意感慨,隐居情怀,反映民生疾苦的边塞作品,交游酬赠。

高适以擅长边塞诗闻名,他一生三次出塞,边塞诗是诗人据边塞生活体验写成,代表作有《燕歌行》等。

其诗中既有报效沙场的壮志,又有对军中苦乐悬殊的揭露,还有对失职将领的讽刺,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超过了同时代的边塞诗人。

高适的诗风慷慨悲壮,雄浑朴厚。

岑参的边塞诗:两次出塞写下七十多首诗,在盛唐时代,他是写作边塞诗最多、成绩最突出的诗人。

边塞诗内容丰富,有的写边疆战事,有的治国安边抱负,有的写边疆奇异风光。

其诗风壮丽奇伟,多写西北边塞奇异景象,将士豪迈情感,极具浪漫色彩。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最擅长的诗歌体式:乐府诗、歌行体诗、绝句。

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

主要特点有:(1)强烈的主观色彩。

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诗歌的跳跃性也极强,因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踪迹来结构全诗,通过诗歌的开阖跌宕表现感情的变幻无常。

(2)充沛的气势。

李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

(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

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之又奇。

(4)语言清新俊逸。

如他自己所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5)与风格相适应,在诗体的选择上,较少用律诗,而多用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

.李白乐府诗的主要特点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占之妙。

李白的乐府诗诗创作创新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上之回》、《丁都护歌》等。

简说《丁都护歌》。

二是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情怀。

(李白用古题写己怀的乐府诗,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必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

如《将进酒》,此诗的乐府旧题,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李白由此引发,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还充分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诗人在选择乐府旧题抒写己怀时,常根据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进行创造性的生发和联想,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

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这种动感,见诸于字句音节时,常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在杂言体的乐府中尤为明显。

李白乐府的代表作,如《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等,大都是以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

这种杂言体乐府,在体制和格调方面,与唐代盛行的歌行体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李门的乐府诗创作,实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的根本性转变。

)“诗圣”“诗圣”指的是杜甫。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沈郁顿挫的风格。

以诗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激动人心的变化,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全面反映战乱以后的现实,既对现实矛盾、人民痛苦作了深刻的揭露,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

同时,也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

后世称。

之为“诗圣”“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

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

其感情基调是悲慨。

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忧时伤乱、忧国忧民感情悲壮深沉,忧思浩渺,千汇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