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 杜甫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 杜甫

一是内容的博大精深,意境的雄浑深沉; 二是题材的悲剧色彩,气氛沉郁悲凉; 三是迂回曲折的表现手法,章法上波澜迭 出; 四是语言凝重含蓄,音韵抑扬顿挫。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苏轼《王定国诗集序》
• 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 此味亦时须。(《槐叶冷淘》)
2、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强烈关心。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 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3、关心人民,有仁爱之心。
• • • • •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有妹有妹在钟离 ,良人早殁诸孤痴 。
咏怀古迹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饮中八仙歌》)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杜甫诗歌的内在精神
• 杜甫所代表的是一种“时来、地来、人 来”的抒情文学。 • 杜甫创造了一种顿挫、沉郁的美学。 • 杜甫的诗歌是一种危机的诗学。
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 (712—746) ——《望岳》 2、困居长安十年 (746—755) ——《兵车行》、《丽人 行》、《自京赴奉先咏怀 五百字》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月夜》、《春望》、《北征》、 《羌村》三首、“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时期(760—770) ——《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 《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 龟年》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咏怀古迹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 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 李白》)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 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醉 时歌》)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月》)
诗圣——忧国忧民的人格
1、忠君爱国。
•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 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 君也欤!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诗史的精神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於诗,推 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 史”。
——孟棨《本事诗》
1、诗史是抗议精神,是批判精神、 是良史精神。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文天祥《正 气歌》) “廷争酬造化”,“廷争守御床”。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 恩始夫妇恭。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 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牵牛织 女》)
千古诗圣——杜甫
• 杜甫生平及创作道路 • 杜诗的思想内容 • 杜诗的艺术风格和艺术 表现 • 杜甫的影响和历代的杜甫 研究
杜甫生平及创作道路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 老和杜陵布衣,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 安市东南)人,生于河南巩县。 • 十三世祖为晋代名将兼名儒杜预。杜氏 家族“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 祖父杜审言,武后朝中著名诗人。母亲 是崔融的女儿。
2、诗史是国身通一的精神。
身系社稷、饥溺为怀: 禹思天下者有溺者,犹己溺之》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 先咏怀五百字》)
3、诗史是实录精神。
• 不虚美、不隐恶 • 高度的概括性、典型性。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