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语法的变换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的变换分析


同一语义结构关系可用不同句 法结构表示,同一句法结构格式可 用来表示不同语义结构关系,这就 产生了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 法结构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联系。这 就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VP + NP 不吃馒头了。 不跑县城了。 不跑项目了。
施事+动作 受事+动作 施事+动作 / 受事+动作 动作+受事 动作+方所 动作+目的
海里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 对变换地解释,他先后有三种有影响的说 法,除上面的说法,他还说: “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 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叫着变换关 系。 “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 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 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 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 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 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施事+动作
VP + NP 不吃老虎了。受事+动作
不吃白菜了。受事+动作

不吃鸡了。
受事+动作
如果说,层次分析法依据结构的层次 性是利用了结构的内部关系,那么,变换 分析法依据结构的相关性就是利用了结构 的外部关系。前者是静态的分析,后者是 动态的分析。
NP2+给+NP1+VP
歧义句法格式:
NP+VP(主谓)
施事+动作 受事+动作 工具+动作 结果+动作 对象+动作
“老虎不吃了” “馒头不吃了” “钢笔不写了” “信不写了” “信不看了”
造成歧义句法格式的原因是很多的, 这跟汉语的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特 点有关。
参考: 邢福义 《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 两个三角地带
“在”+方位名+动+名 方位名
“把”+名+动+“在”+
“在黑板上写字” 上”。如:
(中+补)+名 名+被+(中+补)
“吃完了饭” “喝醉了酒” 了”。
√“饭被吃完了 ╳“酒被喝醉
“我叫他去”代表两个不同的格式:
兼语式 我叫他(马上)去。——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施事+动作 受事+动作 施事+动作 / 受事+动作?
考司机——考验司机的水平或胆量。 (在这路上开车考司机了!) 考司机——通过考试,成为司机。 (我想考司机,将来开出租车。) 我的书画——我收藏的书画。 (我的书画都是重金收购的。) 我的书画——我创作的书画。 (我的书画都是学着乱涂的。) 我的书画——我表演写字画画。 (开始是魔术,接着是我的书画。)

我/ 去/ 叫他。
连动式 我(马上)叫他去。——√ 我/ 去/ 叫他。
二、变换分析的依据及原则 1、变换分析的依据 变换分析法的依据就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句法结构的相关性是指包含相同语义 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所存在着的 某种内在的联系。
产生这种联系的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的: 一是,因为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 式来表达,从而造成了语言中存在着大量 的同义格式。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四讲
现代汉语语法的变换分析
本讲讲四个问题: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 二、变换分析的依据及原则 三、变换分析的类型 四、变换分析的作用及局限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
先看例句: 不适当的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 ——切分 偏正 要适当教育孩子 偏正 教育孩子要适当 (我们需要)进口 设备 ——定性 动宾 / 偏正 要干什么 / 要什么 反对的 是他 “他”施事 “他”受事
先了解一下NP + VP : 老虎还吃鸡吗? 老虎不吃鸡了。 老虎还吃鸡吗? 老虎不吃了。 NP + VP 鸡老虎还吃吗? 鸡老虎不吃了。 鸡老虎还吃吗? 鸡不吃了。 NP + VP 鸡还吃白菜吗? 鸡不吃白菜了。 鸡还吃白菜吗? 鸡不吃了。 NP + VP 白菜鸡还吃吗? 白菜鸡不吃了。 白菜鸡还吃吗? 白菜不吃了。 NP + VP
甲:“反对的是他。” 乙: “反对他?” 甲: “他反对。”
? 受事 施事
这种为了清楚的表达某个结构所表达 的意思,换一个说法,用另一种结构形式 来表达,这就是变换。
对“变换”的理解和使用,可主要分为三种含义:
一是 指传统语法中的句子的改换。 二是 指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中,由低层结 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 三是 指海里斯:“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之 间的替换。”
兼容性就是指同样一个语法结构,可 以包容多种意义。比如前面的“NP+VP”的 格式就是。
再如:“VP 动作+受事 动作+方所 动作+目的 动作+工具 + NP”(动宾) “不吃馒头了” “跑县城” “跑项目”“跑运输” “跑车”“跑大货车”
趋简性是指表示同样一种语义蕴含, 尽管全量形式和简化形式都可以采用,但 说起话来人们更多地选择简化形式。
2、变换分析的原则 变换分析的原则指的是平行性原则。这 一原则是朱德熙先生提出来的。 朱德熙 《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 1986《中国语文》第2期
平行性原则就是 : 1)、变换前,左边竖行句子的句法形式和高 层次语义关系一致; 2)、变换后,右边竖行句子的句法形式和高 层次语义关系一致; 3)、每一横行,变换前后句子的低层次(同 现词语)的语义关系一致; 4)、所有横行,左右两侧句子的高层次(语 用)语义关系的差别一致。 符合以上标准变换才有效,否则无效。
比如:
变换
在黑板上写字。 他喝醉了酒。 他吃腻了肉 。
把字写在黑板上。 他喝酒喝醉了。 他吃肉吃腻了。
“变换分析”正是指“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 之间的替换”分析。就是:利用不同句法结构之 间的联系,分化狭义同构句法形式的内部差别的 分析方法。 在保持语义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句 法结构格式,找出一般的语法分析方法(如层次 分析法、扩展法、替换法等)无法找出的狭义同 构(模式相同、相对应的语法形式功能相同)的 语法形式内部的差别,从而分出更小的类来。
二是,因为同一句法格式可以用来表达多种 意义,从而造成了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 义句法格式。
同义格式: 如: 施事 + 动作 + 受事 亮亮做完了所有的作业。 亮亮把所有的作业做完了。 所有的作业,亮亮做完了。 所有的作业给亮亮做完了。
NP1+VP+ NP2 NP1+把+ NP2+VP
NP2+NP1+VP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