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
城乡建设学院
土木1101班王超
学号2011224050119
作为陕西人,本学期窑洞的课程当然是我最感兴趣的。
后面我仅以陕北窑洞做一概述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
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是经济省钱的建筑方式。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
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窑洞的布局十分灵活,多随地势挖掘,无固定的朝向,由成排的圆拱组成重重叠叠、高低错落的村落。
窑洞建筑具有很多优点,具体讲窑洞的生态优势主要有如下方面。
1.环境意识中的因地制宜。
窑洞充分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地域文化 ,利用黄河流域的地理条件 ,适应黄土高原的干旱气候 ,结合得天独厚的土资源 ,创造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土”文化。
它结合不同地形、地貌的有崖、无崖或平坦、起伏 ,创造出了靠崖窑天井窑和覆土窑等多种灵活形式 ,因地制宜地建筑了供当地人民生活的千年居宅。
2.资源利用中的土尽其材。
窑洞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黄土(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
它通过横向挖掘取得室内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原状土体作为窑壁、窑顶,或打成土坯,砌筑洞口墙和火炕,或烧制土砖镶边用以防水,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黄土还可以用来做土台、土踏步等土构件、土设备、土家具等。
多余的土还可以用于平整耕地,垫坡填坑。
3.资源消耗中的“减法”施构。
靠崖窑和天井窑都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建筑 ,它不是采用投入建筑材料以构筑空间的“加法”方式 ,而是采用挖去天然材料以取得地下空间的“减法”方式。
土方挖去的越多 ,窑洞空间和地坑的空间就越大。
其次 ,由于黄土易于挖掘 ,换取物力所需的劳力并不十分繁重 ,一家一户就可以承担。
因此 ,窑洞造价甚低 ,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而且靠崖窑挖出的原土还可以填坡造地。
4.宜人品质中的冬暖夏凉。
黄土具有良好的隔热和蓄热功能。
窑洞除小面积洞口部位相对单薄外 ,其他各面全包裹在厚厚的土层中。
厚实的土层所起的隔热作用使洞内温度变化很小。
晋陕地区的一些地面庭院建筑 ,正房常常不建木构平房或楼房 ,而特地建造单层锢窑或窑上房 ,就是吸取了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
5.自然生态中的和谐景观。
窑洞村落具有“上山不见山 ,入村不见村”的特点。
靠崖窑只展露出小面积的洞口立面 ,天井窑的井窑和窑身都沉于地下。
与一般地面建筑相比 ,建造时不需要大量破坏植被 ,建成后又没有触目的外露建筑体。
从总体布局上看 ,整个建筑群
或是顺着山势呈等高线布置 ,或是潜隐在大片土垸之下 ,它们都最大限度的与大地融合在一起 ,充分保持着自然生态面貌。
无论是远观层层叠叠依山沿沟的靠崖窑群 ,还是俯视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天井窑群 ,都给人一种粗旷古朴、乡土味很浓的美感 ,极具乡土特色。
综上所述 ,窑洞作为历史的产物 ,虽然仅存留在少数地区 ,但它所涵盖的生态信息早已在许多地区被不经意地应用着。
从发挥着巨大效益的那些建筑身上 ,我们可以感到窑洞的新生。
社会不断发展,目前窑洞居住功能的地位正在受到商品住房的严重挑战,除了许多被废弃的窑洞之外,大部分保留的窑洞只被单纯的用做旅游建筑“红色圣地游”和“黄土风情文化游”等,与此同时延安市许多公共建筑也缺乏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窑洞对陕北地区建筑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小,目前窑洞发展在陕北地区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1从生态节能角度来看,古老窑洞有许多可以继承的优点,冬暖夏凉、节地节能、生态环保。
2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少人多,发展成本低廉、容易建造的低技术生态建筑如窑洞等民居更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更容易发挥综合效益途径。
3国际上研究未来建筑的建筑师们,提倡减少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建筑过度消耗能源,而窑洞正是他们努力研究和发掘的对象之一,这些建筑师们认为它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是未来可以改良使用的建筑。
但据我分析,陕北地区的均衡发展确实离不开窑洞的发展,窑洞经过改良创新,在建筑形式、建筑功能、节地节能等方面还可以走的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