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植物资源初探摘要:庐山共有蕨类植物39科87属247种(含变种),其中药用蕨类植物36科62属121种,观赏蕨类大约102种,土壤指示蕨类植物11科15属25种。
庐山蕨类植物种的地理分布以东亚分布为主,区系地理成分复杂,显示出较明显的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的特征,将它们分为11个分布区类型和4种生态类型,同时该区的优势科、优势属较为明显,并探讨了该区蕨类植物在观赏、药用和食用等方面的价值,提出了一些合理开发利用蕨类植物的建议。
关键字:蕨类植物;资源;庐山全球有蕨类植物约112万余种,我国有2600余种,大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蕨类植物开始被人们接受并应用[2]。
虽然有不少学者对庐山的植物资源和地理作过研究(黄义雄,1989;周兴文等,1999;常红秀等,1989),但是针对庐山蕨类植物开展系统的研究,至今还未见有详细报导)。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中国植物志编委会;江西植物志编委会,1993),对该区野生蕨类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用途进行了描述,以期为合理开发利用该区的蕨类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庐山位于江西省的北部九江的南面,西临长江,东南滨临鄱阳湖,地理位置为东经115b50c~116b10c,北纬29b28c~29b45c。
海拔一般在1000m以上,最高的大汉阳峰海拔高度为1474m,相对高度1450m。
其地势起伏剧烈,地貌类型多样,雨量充沛,山麓海拔在800 m以下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带,土壤为红壤、黄壤、山地黄壤;海拔在800~1100 m的植被为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为山地黄棕壤;海拔1100 m以上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带,土壤为山地棕壤。
土壤偏酸性。
气候上表现出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特征:年均温度11.5e,极端最高温32e,极端最低温-16.8e,年降水量1834 mm,年平均蒸发量1008 mm,相对湿度80%。
该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和优越的气候等条件,为各种蕨类植物的分布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与繁衍场所。
2 蕨类植物资源的特点2.1 种类多样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3-5],按照秦仁昌分类系统[6],可分为39科87属247种(含变种),分别占我国蕨类植物[7]科、属、种的61.94%,37.72%,9.51%,占江省蕨类植物(49科114属433种)[3]科、属、种的79.59%,76.32%,57.04%。
该区39科蕨类植物中,大于5属的科有5个,分别为水龙骨科 (11属,下同)、蹄盖蕨科(10)、金星蕨科(9)、鳞毛蕨科(6)和膜蕨科(5),共41属147种,分别占总科、属、种的12.82%、47.13%和59.51%。
中国蕨科含有4属,其余33科都为仅1个属或2个属的科,占总科数的84.62%。
庐山分布有39科蕨类植物,如以科所含的种数进行统计分析,含10种以上的科有5个:鳞毛蕨科50种、蹄盖蕨科30种、水龙骨科30种、金星蕨科28种、铁角蕨科22种。
含有5-9种的科有5个,含2-4种的科有16个,其余13科均只含1属1种。
这表明该区蕨类植物区系具有明显优势科(表1),其中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和铁角蕨科等各科的种数>22种,是蕨类植物的优势科,也是该区森林植被中最常见的蕨类植物,在植被草本层的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表格1 庐山蕨类植物优势科统计优势种Superiority family属数Numbers of genera比例%Pescent in total genera种数Numbers of species比例%Pescent in total species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6 6.90 50 20.24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11 12.64 30 12.15蹄盖蕨科Athyriaceae10 11.49 30 12.15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9 10.34 28 11.34铁角蕨科Aspleniacea2 2.30 22 8.91总计Total38 43.67 160 64.79若以属所含的种数进行统计分析,种数>5个的属有鳞毛蕨属(27,种数,下同),铁角蕨属(21),复叶耳蕨属(8),蹄盖蕨属(8),金星蕨属(8),卷柏属(7),耳蕨属(7),瓦韦属(7),凤尾蕨属(6),贯众属(6),毛蕨属(6),短肠蕨属(6),假蹄盖蕨属(5)。
其中鳞毛蕨属、铁角蕨属、复叶耳蕨属、蹄盖蕨属和金星蕨属,这5属共有72种,占总种数的29.15%,是该区蕨类植物中的优势属(表2)。
2.2 单型科和单种属多该区蕨类植物的组成有单型科(1属1种,13科)和寡种科(含2-4种,16科),两者占总科数的74.36%。
单型科分别是瘤足蕨科,海金沙科,姬蕨科,鳞始蕨科,铁线蕨科,球子蕨科,三叉蕨科,舌蕨,骨碎补科,槲蕨科,苹科,槐叶苹科,满江红科。
单种属有39属,占总属数的44.83%。
说明该区蕨类属内的种数很贫乏,究其原因,可能与该区地质与气候长期稳定,从而使蕨类植物分化较弱有一定的关系。
表格2 庐山蕨类植物优势属统计优势属Superiority genera种数Numbers of species比例%Pescent in total species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27 10.93铁角蕨科Aspleniacea21 8.50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8 3.24蹄盖蕨科Athyriaceae8 3.24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8 3.24总计Total72 29.15表格3 庐山蕨类植物的群落类型群落类型构成的蕨类种数占总种数比例(% )水生群落 5 2附生群落38 15土生群落204 832.3 生态类型多样性庐山蕨类植物群落划分为水生群落、附生群落和土生群落等3个类型(表3),其中以土生群落所含蕨类植物最多,且结构最为复杂[8]。
庐山蕨类植物垂直分布现象也很明显,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植被类型的不同、生境及土壤的改变而有较大差异[8]。
海拔300m以下的湖滨沼泽及水塘、水溪、水田边主要分布有水蕨、菜蕨、苹、槐叶苹、满江红等10余种蕨类植物;此海拔区域内的马尾松林内、矮灌丛中主要分布芒萁、里白、蕨、海金沙、井栏边草等蕨类植物。
海拔300-1000m区域,由于植被条件较好、土壤肥沃、环境优越,分布的蕨类植物种类较丰富,其中涉及30个科,约200余种,占全山种类的80%,最多见的有金星蕨科、鳞毛蕨科、蹄盖蕨科和水龙骨科等。
1000m以上区域,主要分布红盖鳞毛蕨、假异鳞毛蕨、阔鳞肋毛蕨及矩圆石韦、远叶瓦韦等种类。
由此看出,随着海拔的升高,蕨类植物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2.4 地理成分相对复杂庐山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十分复杂,根据江西植物志及已出版的关于分布区类型的分类方法,按照种的地理分布可将庐山蕨类植物划分为12种地理分布型[9-10]。
其中以东亚成分为主,有138种,占该区的55.88%;其次为中国特有分布种,有52种,占该区的21.06%;分布在热带、亚洲的有40种,占该区的16118%;北温带分布的有4种。
3 蕨类植物资源概述3.1 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庐山蕨类植物共有247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蕨类植物种类为121种,隶属于36个科和62个属,约占庐山247种的49%,占全山87个属的71%,占全山39个科的92%,其中清热解毒药42种,止血活血药33种,止咳祛痰药4种,解表清热利湿药19种,祛风除湿、舒筋活血药10种,补中益气、理气止痛药5种,润肺化痰、利尿通淋药11种,其他功能药5种。
这些药用蕨类植物中含有各种类型的黄酮类、多元酚类化合物、三萜及生氧甙、蜕皮激素等。
它们的孢子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对人体促进蛋白质合成,排除体内胆固醇,降低血脂及抑制血糖上升都有一定的作用[11]。
3.2 观赏蕨类植物资源构成观赏蕨类植物资源的种类比较难以界定,根据目前国内外实际应用情况,初步认定庐山地区约有观赏蕨类植物102种。
其中庐山野生种类为43种,实际引种为24科40属59种,其中对30余种进行了繁殖技术的研究,并对其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
随着海拔的变化观赏蕨类的观赏时间也有很大的变化,总体上是海拔越高观赏时间越短,一些在低海拔地区的常绿种类,来到庐山后会在冬季休眠,但基本能正常生长[12]。
3.3 环境指示蕨类植物资源土壤与蕨类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蕨类植物只能在酸性土壤上得到其生长所需的生长条件,而另一些种类却只能在钙质土壤上生长发育良好。
因此,蕨类植物可作为可靠的土壤指示植物。
现已知庐山地区有该类蕨类植物11科15属25种。
如喜酸性的蕨类植物有:石松、华东足蕨、海金沙、芒萁、乌毛蕨、东方荚果蕨等。
喜钙质土壤的蕨类植物有:凤尾蕨、粉背蕨、华中铁角蕨、贯众等[8]。
4 小结在区系的基本组成中,含种类最多的优势科分别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和铁角蕨科,基本上和中国蕨类植物的优势科一致,共有38属160种,分别占总属数的43. 7%和种数的64. 8%,是本区系的主要成分;含种最多的优势属分别为鳞毛蕨属和铁角蕨属,共有48种,分别占总属数的10. 8%和8. 4%,组成庐山森林植被草本层的重要成分。
中国特有属缺乏,但中国特有种丰富。
从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分析可见,科、属的热带成分多于温带成分,具有一定的热带亲缘,和江西被子植物区系成分基本一致,但蕨类植物种的区系成分温带性明显高于热带性,且以东亚分布为主。
就观赏蕨类植物而言,人们对其知识还缺乏了解,市场的认知度不高。
因此,在充分了解物种的生境和生长习性的基础上,选择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原生蕨类品种进行研究,对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的观赏蕨类进行引种驯化栽培、生物生态学或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不断挖掘观赏蕨的新用途,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一些极具开发潜力的种类进行资源产业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1]吴国芳,冯志坚.马炜梁.植物学(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30-131.[2]申敬民,李茂,杨成华,等.贵州野生观赏蕨类资源及园林应用前景[J].中国园林,2010,26(8):96-100.[3] 江西植物志编委会.江西植物志(第一卷)[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357.[4]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5]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等植物图鉴(第五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6]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J].植物分类学报,1978,16(3):1-19; 16(4):16-37.[7]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1-6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面向21世纪的中国多样性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52-258.[9]吴兆洪,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80-566.[10]刘鹏,吴国芳.大别山马鬃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2): 93-100.[11]詹选怀,徐祥美.江西省庐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J].中国植物园,2000(5):195-202.[12]詹选怀,桂忠明,徐雪峰.庐山地区观赏蕨类的引种及其繁殖技术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6, 25(1): 61-63,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