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快速路系统二期项目洞庭路延长线工程(津港高速公路外环线至主线收费站段)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单位: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编制时间:二○一一年十月1 编制说明为了支撑空间发展战略,天津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确定了中心城区二环十四射加联络线的快速路骨架路网,其中“二环”分别为快速内环和快速外环,快速内环由已通车的快速路东南半环、西北半环和原外环线的东外环共同组成。
快速外环即现状外环线升级改造后与东北部调线所构成的快速环线。
“十四射”分别为京津路、津蓟快速、志成道延长线、津围快速、津汉快速、津滨快速、津塘二线、天津大道、洞庭路延长线、卫津南路延长线、津沧快速、团泊快速、西青道、津保快速。
其中外环线东北部调线、津围快速路、津蓟快速路、志成道延长线、卫津南路延长线、洞庭路延长线等六条快速路纳入天津市快速路系统二期项目中,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启动建设。
洞庭路延长线包括主线工程和辅路工程。
主线工程起自外环线与洞庭路平交口,终点止于津港高速公路一期工程主线收费站的站区起点,全长约10.11公里。
全线共设菱形立交3座,均为主线上跨;沿线中桥均系为跨越河道而修建,共设置跨河中桥4座。
洞庭路延长线的主线部分采用快速路标准,设计时速为80km/h。
主线工程已在津港高速公路一期工程中作为高速公路联络线实施,目前已通车运行。
洞庭路延长线工程的辅路部分起于外环线与洞庭路交口,止于白万公路(规划纬二路),全长约8.65公里,采用40km/h的城市次干路标准。
辅路工程全线共设地面出入口6对,人行天桥5座,跨越卫津河辅路中桥1处。
本工程总投资为153929.02万元,其中拟建辅路部分为45207.21万元,已实施主线部分的结算金额为108721.81万元。
本项目2012年6月底正式开工,2013年年底建设完成,工期18个月。
根据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规定,该项目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 建设项目概况2.1 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建设项目名称:天津市快速路系统二期项目洞庭路延长线工程(津港高速公路外环线至主线收费站段)建设单位:天津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2.2 项目建设必要性1、主线的建设必要性本工程的主线工程是优化城市功能结构,促进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是落实空间发展战略,强化对外放射通道的需要;是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天津市快速路系统的需要;是带动中心城区东南部和滨海新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2、辅路的建设必要性本工程的辅路工程是补充完善实现快速路功能的需要;满足沿线交通出行的需要。
沿线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的交通出行需求,亟需在主线部分(即快车道部分)完成的基础上,尽快补充完善辅路部分及其附属工程,从而最终按照规划快速路横断面实现快速路标准,有力地构筑完善的天津市快速路系统。
2.3 项目简介2.3.1项目总体工程回顾洞庭路延长线包括主线工程和辅路工程。
主线工程起自外环线与洞庭路平交口(远期规划为互通式立交),向南于西青大寺开发区和津南区领世郡之间穿过,沿现状海泽路向东至现状梨双公路;于双港变电站北侧、双港新家园南侧之间向东至规划南边界路,继续向东经海河教育园区至白万公路;在巨葛庄北侧向东, 跨越洪泥河、大沽排污河之后,接津港高速公路一期工程主线收费站的站区起点,全长约10.11公里。
全线共设菱形立交3座,均为主线上跨;沿线中桥均系为跨越河道而修建,共设置跨河中桥4座。
洞庭路延长线的主线部分共分为两段,第一段津港高速公路联络线(外环线~主线收费站)采用快速路标准,设计时速为80km/h,双向六车道加一个多功能车道,路基宽度39.0m;第二段高速公路主线(主线收费站~大港板港路)处于中心城市之外,采用高速公路标准,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为120km/h,路基宽34.5m。
主线工程已在津港高速公路一期工程中作为高速公路联络线实施,目前已通车运行。
洞庭路延长线工程的辅路部分起于外环线与洞庭路交口,止于白万公路(规划纬二路),全长约8.65公里,采用40km/h的城市次干路标准。
辅路工程全线共设地面出入口6对,人行天桥5座,跨越卫津河辅路中桥1处。
土方挖方约23.5万m3,经过处理后作为10%石灰土的组成成分进行利用,没有弃方。
本工程总投资为153929.02万元,其中拟建辅路部分为45207.21万元,已实施主线部分的结算金额为108721.81万元。
本项目2012年6月底正式开工,2013年年底建设完成,工期18个月2.3.2本次环评工程介绍(1)对本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质量现状进行调查、监测与分析,对工程施工期和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对本公路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进行预测和评价。
(3)根据本公路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和建议,将工程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程度,达到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两者间协调发展的目的。
(4)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辅以经济分析,论证该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为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及该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3 环境保护目标和评价标准3.1环境保护目标根据现场踏勘和调查,确定了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3.1.1 水环境保护目标本工程沿线相交河流有外环河、卫津河、洪泥河、双巨排污河、大沽排污河、污水河等河道,为本工程的水环境保护目标。
3.1.2 环境空气、声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保护目标为沿线居民点:昆兰苑、金秋新苑、民兴园、建明村,共4处。
3.1.3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本工程红线宽为100m,均为交通用地。
目前工程可研阶段虽尚未对临时占地进行设计,但设计单位明确临时占地不会占用耕地。
根据调查可知,本工程距离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贝壳堤新桥区域和贝壳堤巨葛庄区域较近,其中距贝壳堤新桥区域的最近距离为210m,距贝壳堤巨葛庄区域为390m,因此将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本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3.2 评价范围及标准3.2.1 评价范围本工程评价范围如下:(1)生态环境:路中心线两侧300m范围;(2)声环境: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3)环境空气: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4)社会环境:工可报告中规定的直接影响区域。
3.2.1 评价标准(1)生态环境:按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进行评价。
(2)声环境:施工期执行标准为《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营运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4a类。
(3)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2001修改单)中二级标准。
(4)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中的Ⅲ、Ⅴ类标准。
4 环境现状评价4.1 自然环境现状4.1.1 地形地貌(1)地形地貌天津市在地貌上处于燕山山地向滨海平原的过渡地带,北部山区属燕山山地,南部平原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东南部临渤海湾。
总的地势北高南低,由北部山地向东南部滨海平原逐级下降,最高峰为蓟县九顶山,海拔1078.5m,最低处为滨海带大沽口,海拔高程为零。
西部从武清永定河冲积扇尾部向东缓缓倾斜,南从静海南运河大堤向海河河口逐渐降低,地貌形态呈簸箕状。
新构造运动使山区不断隆起上升,形成了以剥蚀为主的山地地貌。
该地区在地貌上因平原沉降带和渤海沉降区而主要表现为海河、大清河水系的冲积、湖积平原及海侵、海浪而造成的冲海积平原。
根据体貌形态、特征及其成因类型可分为:海积冲积平原,湖积平原亚区,主要分布于独流减河北岸,由第四系松散细粒土粘质土、粉质土组成;由于受西北陆相冲积和东南海相沉积作用等条件控制,形成境内多处封闭洼淀;主要地貌类型有平地、浅碟形洼地、古河床高低、微高地、河堤、渠堤、河槽、渠道等。
(2)地层本工程范围地质属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的组合型地质。
该场地土按时代成因划分,从上到下可分为六层:填土层、第I陆相层、第I海相层、第II陆相层~第III陆相层、第II海相层、第IV陆相层。
沿线地层主要有4种成因:人工堆积层、河床~河漫滩相沉积、海相沉积及湖沼相沉积,间隔分布。
从上到下可分为七层:人工填土层、第I陆相层、第I海相层、第II、III陆相层、第II海相层、第IV陆相层、第III海相层。
4.1.2 气象气候天津位于北半球暖温带,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夏受海洋之惠,冬获内陆补偿,四季分明,介于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带上。
冬季蒙古冷高气压控制盛行西北风;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左右而多偏南风。
天津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半湿润季风气候。
天津气候特点为春季干旱多风,冷暖多变;夏季温高湿重,雨热共济;秋季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
4.2 生态环境现状(1)本项目路线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津南区。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地势平坦,总轮廊从蓟县北部山区向南逐级缓慢下降。
该地区地势平坦,沟渠纵横、洼淀鱼塘众多,地形表现为从北、西、南三面向渤海倾斜,地貌形态为簸箕形,地面标高一般为0.5~1.5米(黄海高程)。
(2)工程红线宽度为100m,均为已经征用的交通用地沿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工矿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绿地、水域、住宅用地七类。
工程沿线300m范围影响区域总面积为9754.2亩,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占48.5%;其次为交通运输用地、未利用地。
(3)本项目沿线范围内主要是农田生态系统和以人类起主导作用的城镇生态系统。
本项目所经区域自然植被较少,人工植被较多,主要是人工林地以及农田植被,区域内无大型野生动植物及原始森林,无珍稀野生动植物。
(4)根据本工程沿线植被分布类型、地形特征及土地利用现状,可分为农田景观、水域景观及道路、城镇景观等3种主要类型。
4.2 声环境现状本次环评对公路沿线声环境进行了现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本工程沿线部分敏感点因受交通噪声影响,噪声监测结果有超标情况。
4.3 环境空气现状本次评价采用收集区域历史环境监测资料的方法,根据《2009年天津市环境质量报告书》可知,西青区、津南区的PM10、SO2、NO2的年均值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2001修改单)中二级标准(PM10年均值0.15 mg/m3、NO2年均值0.08 mg/m3、SO2年均值0.06 mg/m3),采暖期的各项指标均高于非采暖期的各项指标,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项目所在地区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冬季煤烟型污染;除西青区PM10日均值达标率为81.8%外,西青、津南的PM10、SO2、NO2日均值达标率均较高,均在90%。
5 环境影响评价5.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本工程永久占地以及临时占地均不占用耕地,对所在区域农业生产没有影响,并且本工程的100m线范围内均已经征用为交通建设用地,对沿线土地利用格局不会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