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
【核心素养】
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
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
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
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
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
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
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
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
设疑:同学们通常在一杯水中放几袋咖啡?如果多放几袋,咖啡都能溶解吗?溶质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解几袋咖啡,
提出疑问“咖啡能
无限制的溶解吗?”
课,吸引
学生的注
意力,激
发学生的
学习兴
趣,并通
过设置疑
问,激发
学生的求
知欲。
实验
探究
【初步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总结现
象。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探究。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
象。
总结实验探究过程
和现象:
水→溶液1→溶液2
全部溶部分溶
明确实验
目的,做
到有的放
矢。
在实验探
究中使学
生形成互
相协作、
友好相处
的合作学
习模式。
培养学生
实验观察、语言描述、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
初步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2为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1为不饱和溶液。
设疑:饱和溶液如何能转化成为不饱和溶液?认识饱和溶液与不
饱和溶液。
根据实验探究总结
出不饱和溶液转化
成为饱和溶液的方
法。
引导学生
逐步认识
饱和溶液
与不饱和
溶液。
通过设疑
逐步培养
学生设计
实验的能
力。
【继续探究】
实验分析:
溶液3为不饱和溶液。
探究结果:学生分组实验。
讨论:溶液3为饱和
溶液还是不饱和溶
液。
小结:饱和溶液转化
学生在实
验探究中
成功的完
成实验任
务,从而
充分调动
学生的积
通过加水可以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分析:
溶液3为不饱和溶液。
探究结果:通过升高温度可以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为不饱和溶液的方
法。
学生分组实验。
讨论:溶液3为饱和
溶液还是不饱和溶
液。
小结:
饱和溶液转化为不
饱和溶液的方法。
极性,并
且通过实
验激发学
生的学习
兴趣,培
养学生的
动手操作
能力。
通过对溶
液3的分
析,使学
生更加深
入的了解
饱和溶液
与不饱和
溶液,并
学会分析
溶液是否
为饱和溶
液的方
法。
[过渡] 归纳总结出饱和溶实验后引
【课堂练习】
(提示:打开配套习题,互动答题,更快更便捷的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后重点的反思内容包括:
1、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否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相互转化。
2、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实验过程,在实验中出现了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