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1课时)教案
课题2溶解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浓溶液”和“稀溶液”与溶液“饱和”和“不饱和”的关系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
“浓溶液”和“稀溶液”与溶液“饱和”和“不饱和”的关系
学习过程
(情境创设:在半烧杯水中倒入一包食盐(大约50g),搅拌,让学生观察,看能不能完全溶解)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实验9-5、6)
1.定义: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就是不饱和溶液。

2.定义中的两个前提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表达:在表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一定先要强调“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也可能是另一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的应用:海水晒盐(35页)
(思考:让学生先阅读海水晒盐的图示,思考一下海水晒盐中几个“池”的作用,与今天学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二.“浓溶液”和“稀溶液”与溶液“饱和”和“不饱和”的关系
(情境:用氯化钠和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的量的多少的实验来引入“浓溶液”和“稀溶液”与溶液“饱和”和“不饱和”的关系)
1.浓溶液:溶质含量相对较多的溶液;稀溶液:溶质含量相对较少的溶液。

2.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本节小结:(由学生来完成)
布置作业:
1.思考:怎样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量的大小?
2.教材40页第1题、第6题
(第一课时课后反思:在上课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感觉还不错,但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表达情况来看,存在一些问题。

1.思考问题欠全面;2.对问题的表达还不专业,显得随心所欲。

在下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表达的训练。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