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教案-秦汉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秦汉 最新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引言分析1.引言指出了秦汉王朝的起止时间及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其历史地位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②秦汉王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③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引言通过中外历史的对比,指出了秦汉王朝在当时的世界地位。

①印度的孔雀帝国昙花一现,迟至公元4世纪才形成局部统一。

而中国在秦亡之后出现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盛局面。

②古罗马和安息帝国雄踞地中海和西亚时,东亚屹立着强大的秦汉王朝。

③公元1—2世纪,亚欧大陆古文明地区并列的4个帝国(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中,汉朝和罗马的历史地位尤其重要。

3.引言指出了汉朝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①使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②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开始融入中国固有的文化。

高考范围2.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①秦朝的统一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秦末农民战争(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①刺史制度②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③察举制④编户齐民(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①匈奴的兴衰②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③西南夷与百越(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①与朝鲜的关系②与日本、越南的关系③与西亚、欧洲的往来④丝绸之路(6)秦汉时期的文化①科学技术②哲学与宗教③史学与文学④雕塑与绘画近五年高考试题(一)全国卷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D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2.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黄巾起义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3.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A.冶铁业B.制瓷业C.造纸业D.印刷业(二)上海卷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4.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 DA.收取赋税B.征发兵役C.管理军事D.监察郡守5.既通天文,又擅文学,其发明创造保持世界记录长达1700多年的我国科学家是 A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2.下列帝王中,被誉为“中兴之主”的是 AA.光武帝刘秀B.隋文帝杨坚C.唐玄宗李隆基D.明成祖朱棣4.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却加速民不聊生、王朝倾覆的宏大工程,除隋朝的大运河外,最为典型的是 BA.都江堰B.秦长城C.唐长安D.明皇宫37.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Array国家的巩固,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

请回答以下问题:(1)列举西汉同西域关系的主要史实。

(5分)(2)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是汉武帝儿子燕王夫人之墓。

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了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见下图),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

(3分)(3)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

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1分)(4)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

你认为有哪些方法?(4分)37.(1)汉与匈奴的战争、和亲、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物产传内地、西汉技术入西域、西域都护设置等,以上几点每点1分,5点以上给5分。

(2)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1分)能结合史实,逻辑合理(2—3分);(3)能正确对应和概括其历史意义(1分),如:假定为今新疆地区人,则可答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4)能结合史实具体回答(1—4分)如:可以从老山汉墓中继续查找(l 分);到西域实地考查研究(1分);查阅有关历史文献资料(1分);如具体答《史记》、《汉书》等资料;民间的史料;国外记载的资料等;(2分)。

(如答从西域民族的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上来旁证,或其他合理的方法,可酌情加1—2分)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28.文物是形象的历史。

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从下列秦砖、汉瓦与画像石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6分)秦·砖 西汉·瓦当 东汉·画像石28.秦砖:秦砖的形状,秦朝文字的特点(或小篆)等。

汉瓦:汉瓦的形状,文字的特点(或隶书)等。

东汉画像石:东汉农民耕作、狩猎(或畜牧),或汉朝农业生产的状况和特点等。

35.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远古时代,长江、黄河流域就是我国先民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防洪治水、农田灌溉和舟辑航运的进步与创新,也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请按前述四个方面分别举出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若干史实。

(13分)35.先民聚居: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大汶口文化等。

防洪治水:都江堰、东汉(或王景)治黄河、元朝修治黄河等。

农田灌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吴国、唐朝、吴越、南宋、明朝等兴修水利工程,三国时期的翻车、唐朝的筒车等灌溉工具等。

舟楫航运:秦朝的灵渠、隋朝大运河,元朝修建运河(或漕运)、造船业、指南针的使用等。

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3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漫长的古代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群星璀璨,卓越的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些还成为近代文明的助推器或催化剂。

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请按朝代顺序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十项成果,并逐项概要说明理由。

(共13分)例:战国时期的“四诊法”,奠定了中医诊断的基础。

汉代的造纸术,方便了文字记录,也是对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大贡献。

34.每项成果及其理由只要言之有据都给分,有成果无理由或理由错误都不得分。

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对世界近代文明的三大影响另加分。

同一朝代不分先后,朝代顺序错误,按最小剔除法处理,如c.a.b.e.f.d.g.h.j.i, c.d.j. 不计分,a.b.e..fg.h.i.计分。

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D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三)广东卷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历史考试广东试卷3.秦朝施政主要依据的学说是 D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道家学说D.法家学说4.西汉时取消了一些残损肢体肉刑的皇帝是 B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3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

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

(10分)38、答案要点:(10分)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战争时代,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

(这是赢得兼并战争的保证)。

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日后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5分)晁错处于西汉安年经济凋敝时期,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基本生活要求,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

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5分)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历史考试广东试卷2.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达不正确的是 BA.吸取秦亡教训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3.封建王朝在珠江流域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始于 AA.秦朝B.西汉C.东汉D.东晋34.我国古代曾多次发生大规模人口流动,原因不尽相同。

试按三种不同的流动原因各举一例,并分别阐述其影响。

(15分)34.答案要点:(15分)政府移民实边:如秦迁徙内地人民到河套地区等。

少数民族内迁:如西晋末年五族内迁等。

躲避战乱:如西晋末年北方人迁往南方等。

向海外谋生:如明清时期许多中国人到南洋等。

评分说明:各次人口流动的影响不尽相同,答案只要符合史实,叙述成理,即可给分,每例所得不超过5分。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历史考试广东试卷2.下列各项,属于人头税的是A①算赋②口赋③调④租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

”文中“上”指D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材料二(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均摘自《汉书·食货志》回答: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4分)结合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

(6分)31.答案要点:(l分)秦朝的暴政;(2分)文景之治。

(2分)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3分)轻摇薄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3分)(四)综合卷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40.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

读图5回答:(34分)图5 丝绸之路示意图(1)西汉和唐朝,在现今的天山山脉南北,曾先设置了 、 和 等军事行政机构(或官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6分)(2)古代的“葱岭”。

相当于我国今天 市附近的 高原和 山。

(4分)(3)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主要是哪一时期、哪种宗教的艺术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