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流系统设计与分析

物流系统设计与分析

第一章系统是同类或相关事物按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的整体。

系统的分类:(1)按系统的形成方式可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和复合系统;(2)按系统实体的性质可分为实体系统和抽象概念系统;(3)按系统的运行性质可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4)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分为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5)按学科领域可分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6)按范围可分为宏观系统和微观系统。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

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物流设施、物流设备、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以完成物流活动为目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物流系统的特征:物流系统具有一般系统所共有的特点,即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同时还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等大系统所具有的特征。

物流系统化的原则与要求:(1)大量化;(2)计划化;(3)短距离化;(4)共同化;(5)标准化;(6)信息化。

物流系统的目标:物流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其目标是获得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具体的目标是:(1)服务(Service);(2)快速、及时(Speed);(3)低成本(Saving);(4)规模优化(Scale Optimization);(5)库存控制(Stock Control)。

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可具体分为功能要素、支撑要素、物质基础要素和流动要素。

物流系统的组成:物流系统主要由管理系统、作业系统和网络信息系统、输入输出环境系统几部分组成。

物流系统的整体功能就是提供物流的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

具体功能有:(1)运输功能;(2)仓储功能;(3)包装功能;(4)装卸搬运功能;(5)流通加工功能;(6)配送功能;(7)信息服务功能。

物流系统的分类:(1)按物流发生的位置,物流系统可划分为企业内部物流系统和企业外部物流系统;(2)按物流运行的性质,物流系统可划分为供应物流系统、生产物流系统、销售物流系统、回收物流系统和废弃物流系统;(3)按物流活动的范围,物流系统可划分为企业物流系统、区域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4)按物流构成的内容,物流系统可划分为专项物流系统和综合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的工作机制:(1)结构和功能相统一;(2)竞争与协调机制。

物流系统规划是对拟建的物流系统的做出长远的、总体的发展计划与蓝图。

具体表现为物流战略规划、营运规划、组织规划、设施规划等。

物流系统设计(Logistics System Design)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物流运作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企业物流系统设计是指生产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系统设计。

尤其是大型生产企业,从“营销支持”和“流程再造”角度进行物流系统的建立与设计,会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素质,增强企业的运营能力。

系统分析,就是利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分析和确定系统的目的、功能、环境、费用与效益等问题,抓住系统中需要决策的若干关键问题,根据其性质和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掌握可靠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确定系统目标,提出为实现目标的若干可行方案,通过模型进行仿真试验,优化分析和综合评价,最后整理出完整、正确、可行的综合资料,从而为决策提供充分依据。

物流系统分析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里,对其所从事的物流活动和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以系统的观点、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实现其空间和时间的经济效应。

物流系统分析的原则:(1)物流系统内部与物流系统环境相结合;(2)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3)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物流系统分析的实质:物流系统分析是一种决策工具,目的为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设计最优化的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分析的应用范围:物流系统分析贯穿于从系统构思、技术开发到制造安装、运输的全过程,其重点放在物流系统发展规划和系统设计阶段。

具体包括:指定系统规划方案;生产力布局:厂址选择、库址选择、物流网点的设置、交通运输网络设置等;工厂内(或库内、货场内)的合理布局;库存管理,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进行数量控制;成本(费用)控制等。

物流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素:目的、可行方案、模型、费用和效益、评价基准。

物流系统分析的内容:(1)物流系统要素分析:物流系统组织结构的分析,物流系统网络结构的分析,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物流系统绩效评估。

(2)物流系统构成分析:层次构成分析,业务活动构成分析,功能构成分析。

物流系统典型模式:供应物流系统模式、生产物流系统模式和销售物流系统模式。

物流系统分析常用的理论及方法:数学规划法(运筹学)、统筹法(网络分析法)、系统优化法、系统仿真法、系统分析与运筹学比较、系统分析与技术经济分析。

物流系统分析中需注意的问题:忽视明确问题,过早得出结论,过分重视模型而忽视问题本身,抓不住重点,误用模型,忽略了主观因素,物流系统的范围选取不当,数据有误。

第二章物流系统设计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结构功能原则,目的性原则,最优化原则,系统的开放性原则。

最常用的系统工程方法,是系统工程创始人之一霍尔创立的,称为三维结构图:①时间维,②逻辑维,③知识维。

物流系统研究的应遵循的基本规律:结构功能相关规律,信息反馈规律,竞争协同规律,涨落有序规律,优化演化规律。

影响物流系统设计的因素:物流服务需求,行业竞争力,地区市场差异,物流技术发展,流通渠道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法规、财政、工业标准等。

物流系统设计与分析就是根据物流系统的功能要求,以提高系统服务水平、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制订各要素的配置方案。

物流系统设计的内容:物流系统组织结构分析与设计、物流系统网络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物流系统控制机制分析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系统的评价。

物流系统设计的步骤:(1)物流系统设计的目标确定;(2)收集系统设计所需要的基础数据资料;(3)物流系统方案评估;(4)物流系统方案实施;(5)物流系统评价。

一般物流系统规划设计需要调查的基础资料内容:物流资源状况调查,物流服务需求调查,社会经济发展调查,竞争状况。

物流系统调查的主要方法:(1)查阅历史资料;(2)召开调查会;(3)访问面谈调查;(4)发调查表;(5)参加业务实践:基础设计资料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物流系统需求分析是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物流系统要进行的运输、存贮、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作业量进行预测分析。

物流系统需求分析包含了当前物流市场和潜在物流市场的需求分析。

现代物流需求包括物流需求量和物流需求结构;物流系统的需求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征;物流需求同时包含独立需求和派生需求。

物流需求量化指标选择的原则:绝对量与相对量互补的原则,统一度量衡的原则,静态与动态兼顾原则。

物流需求预测方法:(1)定性预测方法:德尔菲法,主观概率法,头脑风暴法,情景分析法;(2)定量预测方法:时序预测法包括平均平滑法、趋势外推法、季节变动预测法和马尔可夫时序预测法,因果分析法包括一元回归法、多元回归法和投入产出法。

目前物流业中常用的预测方法有以下几种:加权算术平均法、趋势平均预测法、指数平滑法、马尔可夫预测方法、灰色预测法、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多元回归分析预测法、系统动力学预测法。

物流系统设计评估的方法:程序评估法、因素评估法(优缺点列举法、因素分析法、点评估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模糊评价法和数据包络法)等。

第三章物流供应主体和物流需求主体通过物流服务平台共同构成了社会物流系统的主体框架。

物流服务水平是保证物流供需两大主体达到优化均衡的环境保障、技术保障和能力保障。

物流供应主体的业态结构:专业配送企业、新兴储运企业、综合物流企业。

物流供应主体的供应能力结构:单一物流服务体、综合物流服务主体、规模化物流服务主体。

普遍意义上的物流需求主体结构可分为以下三个客观层面:企业物流、行业物流和社会物流。

需求主体的需求特征结构:市域配送物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

物流服务平台: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政策保障平台。

物流结点的类型:按照物流结点的主要功能及性质可以进行如下分类:转运型物流结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

物流结点的选址原则:①符合城市或区域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要求;②各种交通方式重叠和交汇地区;③物流资源较优地区;④土地开发资源较好地区;⑤支持城市或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⑥符合城市或区域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布局;⑦符合并服务于城市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⑧符合区域物流特点;⑨有利于整个物流网络的优化;⑩有利于各类结点的合理分工、协调配合。

影响物流结点布局设计的因素:①城市或区域主要物流方向;②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节点的分布;③城市或区域的产业布局和物流相关市场、资源的布局;④物流用地的区位优势;⑤对城市正常运行的影响;⑥对现有的物流设施的充分利用;⑦土地利用和建设的可行性;⑧整个物流节点系统能够满足支持该城市或区域内外经济联系;⑨支持城市或区域主要产业布局和发展。

物流结点的功能组成:基本功能、物流延伸服务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

区域物流系统设计原则: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原则、系统性原则、战略性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原则、规范化原则、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原则。

区域物流系统设计的原理:增长极理论、梯度理论。

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态: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

区域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是指对城市区域物流用地进行定位、空间布局,对区内功能进行设计,对设施、设备进行配置,以及对物流园区经营方针和管理模式等进行策划的过程。

区域物流园区规划设计的内容:选址规划、平面布局规划、细部规划、信息平台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和运作模式规划。

物流信息平台的组成: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园区(中心)信息平台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主要可以采用三种模式:商业运营机构全资拥有模式、政府参与的业界协作组织模式、政府主导模式。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意义: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物流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物流系统运行优化,物流服务水平提升,社会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原则:先进性、开放性、实用性、扩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主要由行业监管、公共信息服务、业务交易、数据交换和应用系统服务等组成。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关键技术:数据自动采集与存储,数据及系统的安全维护,数据通信与交互,信息标准化,物流决策与管理。

第四章物流网络定义:“在网络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适应物流系统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发展起来的,由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的总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