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发展简介

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发展简介

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发展简介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发展简介世界园林一般分为三大体系:中国园林、伊斯兰园林以及欧洲园林。

一般而言,中国园林代表了一种浪漫与感性;而欧洲园林则是规整、典雅的象征,是以理性思考为造园思想的中世纪园林。

千百年来,一提起欧洲园林,人们就会想起巴黎的凡尔赛花园等一系列具有鲜明的规整几何特色的规模宏大、景色壮观的宫廷式园林。

殊不知,欧洲园林中存一“异数”———英国风景式园林。

英国园林素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闻名于世。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始于18世纪,受欧洲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和中国园林艺术的启发,人们开始追求开朗明快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式园林景观。

一、英国自然式园林的特点与靳诺特式的园林完全相反,英国自然式园林抛弃了一切几何形状和对称均齐的布局,代之以弯曲的道路、自然式的树丛和草地、蜿蜒的河流,讲究借景和与园外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总体特征是自然,疏朗,色彩明快,富有浪漫情调[3]。

早期的英国园林是规则式的,并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风格园林和法国规则式园林的影响,这种规则式的园林景观风格在英国延续了两个世纪之久。

二、英国自然式风景园发展的历史背景。

1、自然地理因素英国北部为山地和高原,南部为平原和丘陵,属海洋性气候。

历史上是一个农牧国家,牧场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而森林只占10%(与其它欧洲国家有较大的差别)。

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主要在南部以牧场为主的平原地区,自然缓坡牧地和孤立树构成英国独特的自然风景—这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园”在英国出现并长盛不衰的主要地理人文因素。

另外,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而且远离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罗马,英国文化受古典主义文化影响较小,而得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2、经济因素在17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的长时期里,英国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国。

以畜牧业为首,加上由其带动的毛纺织业,构成了英国的经济支柱。

这种经济组成是直接由盎格鲁--撒克逊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流传下来的。

畜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使英国境内有着连绵的牧场。

这种连绵的牧场郊野,形成英国人对风景、景观的最初印象,同时也成为日后自然式造园的主基调。

18世纪初的斯威特则后来在其著作的序言中说道,“喜欢造园的人,……他们所欣赏的风景就是协调一致的或是充满野趣的树丛、平缓蜿蜒的河水、激流、瀑布以及四周的山峦、海角等等。

”这种描述正是对当时遍布大部分英国大陆的牧场风光的写照。

如果我们说,历史界定了园林的内涵的话,经济运作方式的不同则直接导致了园林的基调及形式,并在客观上形成了造园界不同的思想主旨。

3、哲学艺术思想的影响培根是欧洲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开创者。

他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

培根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关于人的价值观,并把它们在哲学上加以论证和发展,指出“人就是人的上帝”,打破了自中世纪以来,人的知识和力量是由万能的上帝赋予的神话。

他把中世纪末人们对尘世幸福追求的欲望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并为近代思想指明了应遵循的方向。

培根的新哲学迎合了当时英国社会迫切需要解决信仰和理性的根本问题,因而得到社会的广泛接受,在英国吹响了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号角,对社会价值观、哲学思潮和文艺思潮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正是他的新哲学,使人们走出经院哲学的围墙,奔向自然,以自身体验来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形成热爱自然、赞赏自然的社会气象。

培根新哲学除了为英国自然式园林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他本人对园艺的兴趣和相关论述则更直接地影响了近代英国自然式庭院的审美和造园趣味。

培根在《论花园》中写道:“种植花园是人类乐趣中最为纯洁的事,也是人的精神的最好的滋补品。

没有花园,建筑物和宫殿将成为粗俗的人工制品。

正如人们看到的,在时代走向文明雅致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先创造建筑的辉煌,而后创造园林的幽雅,好像园艺学是更为文明的完美。

”由此培根对园林艺术的推崇之心表露无遗,并把它置于建筑活动这一物质层面之上,而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

在《论花园》中培根详细地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庭院。

尽管园林布局的形式还是规则的,但园林的审美和艺术趣味则表现出自然的倾向:反对过分雕琢,主张保留粗旷的自然氛围,园中堆砌的小土堆要力图模仿自由的大自然。

当然在强调保持自然本身的自由状态同时,他也强调艺术的加工和改造。

如对于保持粗旷风格的那部分园林他主张:“这些直立的灌木丛要经常修剪,以免长得零乱。

”总之,他认为要把自然中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集中到一个整体里。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培根的新哲学从思想上预言了英国自然式园林的出现,而他胸中的理想园,为英国自然式园林的诞生提供了范本。

自伊丽莎白时代开始,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普遍热情和对自然美的向往,产生了田园文学。

在这一领域与培根一同被称为英国自然式造园先驱的是约翰·密尔顿。

尽管他的创作题材是古典的,但其作品充满了人文主义的那种崇高的诗意和激情。

在作品《失乐园》第四卷中,密尔顿用文字为读者描绘出上帝的庭院———伊甸园的自然景致,从而激发了17世纪的英国大众对自然式庭院的想像力。

以后诗人约瑟芬·艾迪逊和亚力山大·蒲珀又把这种人们对自然庭院的想像力发展到了极致。

1712年约瑟芬·艾迪逊在一篇题为《庭院的愉乐》的随笔中,将庭院的审美标准比之于自然化,认为越美的庭院,越应该与自然界相似;翌年亚力山大·蒲珀在《关于植物雕刻》的随笔里,以更为强烈的语气和充沛的精力赞美了自然式庭院。

不同于培根和密尔顿的是,艾迪逊和蒲珀并不满足于对自然式庭院的理想追求,而且还通过亲身实践为后世留下了自然式庭院的范本。

此外,他们对英国造园师背离自然的设计思维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评。

他们的造园思想对英国造园师的实践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英国造园史上被称为“风景式造园鼻祖”的斯蒂芬·斯维哲就深受亚力山大·蒲珀造园思想的影响。

绘画艺术的影响。

从观赏绘画和风景画两方面的体验中,英国人学会了用构图方式来欣赏风景,并将风景画作为表现他们对自然想像力的最佳摹本。

例如1741年由瑞士造园师亨利·霍尔设计的英国斯托海德(Stourhead)花园就是以洛朗的风景画为摹本。

诚如吉娜·柯兰道尔在《画境般的自然》一书中指出的:英国自然式庭院产生于非常特殊的文化传统———自然主义绘画,其创作本身是以自然主义绘画原则为基础的。

4、中国造园思想的影响。

这一时期,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艺术,通过旅居中国的传教士,被介绍到欧洲。

英国皇家建筑师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两度游历中国之后著文盛赞中国造园手法,在园林中出现了中国式的亭、塔、桥等元素,虽然不过是肤汪的模仿,但也促成了法国人称之为“英中式园林”流派的形成。

18世纪,英中式园林曾在欧洲风行一时。

三、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发展历程从时间上看,英国自然式园林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庄园园林化”、“画意式园林”和“园艺派”三个时期。

1、庄园园林化时期英国学派园林的第一个阶段(18世纪20-80年代),造园艺术对自然美的追求,集中体现为一种“庄园园林化”风格。

“庄园园林化”风格的园林景观,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因地制宜,努力在景观营造中找寻“当地的魂灵”—环境的内在逻辑性,使园林具有环境特征,力图改变古典主义园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形象;二是抛弃围墙改用兼具灌溉和泄洪作用的干沟—“哈哈”(HAHA)来分隔花园、林园、牧场,把自然景观引进了花园,加强了视线的渗透和空间的流动;三是结合兼具生产性的牧场和庄园进行景观设计,大大降低了维持一个精致的几何式花园的经济负担。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为查尔斯·布里奇曼(Charles Bridgeman)、威廉·肯特(William Kent)和兰斯若特·布朗(Lancelot Brown)。

布里奇曼是实践家(隐垣的创立者),肯特则建立了完整的体系,被认为是第一个将此理想付诸实践的专业设计师以及风景式造园进入全盛期的先导者。

肯特以画家的观点,像绘画一样来安排园林中的各个景观要素。

这些园林中的林荫大道蕴含有森林风格,而其中的令人愉悦的湖泊及低洼草地,又在布朗风格中可以看到。

主要特征:河渠、水池、湖面都设计成自然的形状;注重透视、光影的变化;园中布满雕像、庙宇、以及壁盒等。

兰斯洛特·布朗是威谦·肯特的得意门生,被称为天才布朗,将这一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布朗的足迹几乎遍布全英,许多地方都留下布朗的杰作,至今被人们歌颂。

他造园的主要手法:尽可能少地布置园林建筑,在设计树林和水体时尽可能多运用迂回的曲线,排除直线条、几何形、中轴对称及行列式的植物种植。

典型的特征(如左图):房前一大片开阔的草地、小树丛,一个蜿蜒迂回的湖面,周围一圈围合的树木和贯通的几何上曲线的车道。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最典型的“英国风景园”也可以叫做布朗式。

有大量的实例。

例如:海德公园(Hyde Park),查兹沃斯园(Chatsworth,England),布伦海姆园(Blenheim Palaee)代表:克莱尔茫园(Claremont),契斯维克别墅园(Chiswick House),罗夏姆园(Roushman),斯道园(Stowe),豪沃德城堡园(Castle Howard)等。

2、画意式园林时期就在布朗自然风致园洁净化、简练化,把庄园牧场化的时候,随着18世纪中叶浪漫主义在欧洲艺术领域中的风行,出现了画意式自然风致园林。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缅怀中世纪的田园风光,喜欢建造哥特式的小建筑和模仿中世纪风格的废墟、残迹;二是喜用茅屋、村舍、山洞和瀑布等更具野性的景观作为造园元素,使园林具有粗犷、变化和不规则的美;三是大胆采用异域情调的景观元素,如丘园(Kew Garden)的中国式塔以及其他画意式园林中喜用的中国式山洞[4]。

这一时期,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风尚,越过英吉利海峡,传遍了欧洲大陆并盛极一时。

而欧洲大陆的风景园传统也是从模仿这一时期的英国自然风景园开始的。

画意式园林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诗人造园家沈斯东(1714-1763)。

英国皇家建筑师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6-1796)是在欧洲传播中国造园艺术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

他两度游历中国,归来后著《东方造园艺术泛论》,盛谈中国园林并以很高的热情向英国介绍了中国的建筑和造园艺术。

钱伯斯的设计风格终于形成了一个设计流派,法国人称之为“中英折中式园林”。

后来人们也将这种园林称之为感伤主义园林或英中式园林。

比较著名的如钱伯斯参与设计的邱园,园中曾建有中国样式的孔庙、清真寺、岩洞和中国塔等,不过多数今已不存,只剩下中国塔作为园子的标志耸立其间,其蓝本据说是南京报恩寺的琉璃塔。

3、园艺派时期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英国海外贸易和殖民事业的日益拓展,世界各地的名花异卉陆续传人,从而形成了19世纪的主要流派“自然风致园的园艺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