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发表时间:2011-09-25 15:17:49admin点击量:156关键词:小学;教育;校园文化;爱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们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源于人们之间相互交融之爱,小爱之于己,大爱之于人,博爱之于自然、社会和国家。

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是沟通师生间情感的桥梁,是使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对我国“仁爱”思想的继承。

“仁爱”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它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

仁爱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立人之道”,是儒家道德的核心精神。

而“爱人”则是孔子关于“仁”的道德原则的第一要义。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亲民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道德观,强调厚德载物的精神。

孟子提出的“爱人者,人恒爱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也表达了爱的真谛。

因此儒家的仁义之道就是爱人。

这种精神就是贯穿古今的人道主义精神,正如孙中山所说的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对人对事都用爱字去包括,这种中国固有精神应该发扬光大”。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爱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感情,也是进行教育的基础。

具有‘爱心’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爱的教育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指出,要把“同情人、关心人”视为奠基性品质。

他认为,学生在儿童时期对人的苦难、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此时培养他们这方面的品质最为有效。

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是“情感教育”、“和谐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是在儿童时期形成。

如果儿童蹉跎,那么所荒废的就无法弥补。

”古人也曾说:“少小若成性,习惯成自然”。

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化、信息化程度的空前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的趋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其中对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需要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学会交流沟通。

因此,研究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形象工程”的包装,关键在于挖掘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文化的内涵,唤醒师生的文化自觉,又使之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爱为核心的教育不是单向的教育行为,而是一种“双主体”的以爱育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愿景。

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能凝聚人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等等。

因此,加强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1小学校园“爱文化”的内涵特征1.1内涵当前,对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

人们通常把校园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校园文化常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即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

狭义的校园文化常指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

小学校园“爱文化”的内涵应从广义上去理解: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其内核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爱心育人、文化化人”的价值观念,这样的一个共同方向和价值观念,所表达的是在校园文化中无论是显形文化还是隐形文化,都体现了“以爱育爱”的双主体育人理念和博爱、向上、和谐的“以人为本”的人文气息。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追求的是:教学相长的教育理想,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科学创新的发展前景。

1.2特征校园的“爱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它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校园中的物质活动和环境也比较多地渗透着这“以爱为核心”的精神因素,这正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这样的一种精神文化可以分层次,从具有审美特质的感受爱、欣赏爱和实践爱的一种情感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具有非压抑性、中介性和渗透性的特点。

①非压抑性。

这样一种对“爱”的审美是师生心理得到解放的途径与成果。

在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情感需要必须受到适当的压抑;在追求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个性情感也必须受到适当的压抑。

组织制度和学校教育强调规范性,个性的情感要求必须服从统一的条条框框,但这些制度并非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爱文化”正从另一个侧面满足了师生的成长需求,使师生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活动中情感得到解放和提升。

②中介性。

“爱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桥梁,在校园文化中物质环境通过“以爱为核心”的审美化改造,成为有情趣、有灵性、有影响力的景观,从而转化为物质、制度与精神的融合体。

这种抽象的理性观念,通过审美化表现,融化于形象、直观的物质媒介之中。

③渗透性。

“爱文化”并非独立自足的文化形态,它与情感的弥散性相一致,渗透于校园书香、数学、双语等各类文化活动的一切方面。

在这个意义上说,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交叉文化,具有多重综合的边缘性质,渗透的结果是能动的调节,从而克服校园其他文化活动在育人功能上的片面性,使整个校园文化系统指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爱为核心”的精神文化还侧重于知识、道德、信仰等理性的精神文化因素,它具有整体性、历史继承性和丰富性的特点:①整体性。

即包括在此文化背景下的制度、观念、环境、活动、氛围等多种形态,体现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等方面,须调动党、政、工、团、队多种力量共同培育形成。

②历史继承性。

“爱文化”应体现校园精神和风貌,既要反映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又要继承民族的、本地区本学校的优良文化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从而使之具有独特、持久的历史效应。

③丰富性。

适合学生的特点,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向心力,发挥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愉悦身心、艺术审美、陶冶个性、行为训练等多种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树立一面“爱文化”的精神旗帜有研究表明,学校文化的形成大致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萌发期:始于学校成立之初,需要一定的制度来引导学校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学校领导的主观意志起决定性的作用。

成长期: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但还未建立真正的具有本校特色的风格。

成熟期:学校已形成真正的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定势牵引学校发展。

发扬期:文化形成后还要学校全体成员共同浇灌,才能吸收新鲜的成分形成开放的文化体系。

我们大丰市第三小学始建于1968年,在朱兆福、冯春华、陈慧君三代校长的励精图治下,,学校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厂办工人子弟小学发展成为现在颇具规模的省级实验学校。

受地理位置、政府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

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环境造就了三小人吃苦耐劳、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群体品质,形成了三小独有的“团结合作、锐意进取、务实规范”的文化氛围。

现在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在目前三小这样的文化基础上,我们需要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更高层次的引领和鞭策,需要一种更开放的文化体系。

因而,“爱文化”的创建,则树立起一面“爱文化”的精神旗帜。

于是,我们全校上下在原有的“求真、立美”的校风建设基础上,制定了“爱文化”背景下“爱国、爱家、爱三小”的校园精神。

形成了“求真、向善、立美”的校风,“教真、扬善、育美”的教风,“学真、悟善、行美”的学风。

爱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我们的追求是:让真善美成为师生共同的人生信念,把学校建成传承文明、陶冶情操、充满人文关怀的快乐学园、开心乐园和温馨家园,为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

爱,是一种纯朴而高尚的情感,是一个人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更是一个人对生活、对人生、对祖国的热爱。

对教师而言,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发掘学生的潜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教育充满智慧,让学校充满生机,从而丰富爱的内涵,达到爱心育人的完美境界。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爱己及人,爱师及长,才能爱学习、爱学校,爱家乡,才能成为一个有着爱国情怀的人。

3打造一个“爱文化”的校园环境形象地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理念与物质之间是唇齿相依的。

在学校进行校园整体布局和远景规划时,理念是起着前瞻性的指导作用。

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三小无论是从大型的教学楼群的外观建筑、设计,还是细至校园、班级环境的布置,或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装备上,都首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

”孟子说得好:“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

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其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为此,我们倾力打造充满诗意的爱心文化,积极创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浓郁温馨的爱心氛围。

我们结合学校建设,对校园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规划,力求达到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的统一。

让每一堵墙会说话,每一处景观能育人是大丰市第三小学校园环境的特色。

大丰市第三小学粉黄墙面上大红的“爱满校园”四个大字,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红黄蓝三原色产生的美与和谐,让人眼前一亮。

进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那充满爱意的三小标识——“爱心图”,三小爱心楼那鲜红醒目的“爱满校园”四个大字正是三小老师用爱和责任对学校、对家长、对学生、更是对自己作出的承诺。

一代代三小人“捧着一颗心来”教书育人,“不带半根草去”无怨无悔。

美丽的三小校园,每个角落、每个人的身上,都洋溢着温暖的爱意。

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温暖的提示语……精致的三小,处处透露出它经得起推敲的美。

无论什么时候,你见到的是窗明几净的楼道,整齐透亮的校园。

漫步校园,“爱心楼”、“求真楼”、“向善楼”、“立美楼”象四叠厚实的大书在眼前一一展现,左有青青芳草,右有葱葱绿意,令人赏心悦目!班级的墙壁上是展示学生才华和记录班级成果的园地:有学生优秀作业展示、有星级小标兵的光荣榜、有班级荣誉的宣传栏……整洁、美观、和谐的环境默默地塑造着学生甚至教师的心灵,陶冶着人的情操。

4培育一个“爱文化”的人文土壤校园的“爱文化”应营造的是爱满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

这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员工群体的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