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种植双孢菇工艺技术方案
6.1主要技术方案总体思路
1、在人为条件下进行工厂化周年生产。
2、筛选出适合我地材料的培养基配方。
3、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栽培料配方的含水量、PH值、持水性、透气性、灭菌时间、接种量的大小、菌丝萌发的快慢、接种成功率和产量的高低等,形成科学的生产技术。
4、对菇房内影响菇类生长的各种温度、光照、气温、湿度等条件进行控制,以实现高产稳产。
5、实现双孢菇堆料工厂化生产技术的成果转化,研究实际生产条件下的各项参数指标,并进行示范性推广。
6.2工艺技术及工艺流程
1、工厂化生产双孢菇堆料工厂化堆制培养料就是按照双孢蘑菇培养料制备工艺要求,利用机械化设备及发酵隧道,在室内完成培养料的前发酵和后发酵的培养料堆制方法,工艺流程为:
原料收集(秸杆、牛粪)一机器研磨一发酵一掺合一包装
堆制培养料的全过程需要25天左右,建堆时间在播种前期5天进行。
培养成料堆制选在地平、不存水、无污染、有水源的地方;建堆前2-3天,将麦秸或秸秆浸水后捞出,逐层均匀撒入石灰粉,再将麦秸堆成长方形大堆,逐层踏实,同时将牛粪土预湿;建堆时先在堆料
场上铺一层湿好的麦秸,厚薄15—20cm,然后再在麦秸上撒一层粪,共计10-12层,从第二层开始适量加水,分四次进行翻堆,第一次在建堆后的第七天进行,以后每次间隔5-6天,每次翻堆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
其优点(1):劳动强度低,栽培双孢蘑菇菇农不需要自己堆制培养料,可以直接向堆肥厂购买;(2)受天气影响小;(3)培养料的质量好,产量高;(4)培养料成熟度好、发酵度均匀、培养料疏松、含水均匀,无厌气、无氨气等不良气体;(5)经济效益高,菇农采购工厂化堆料价格比手工堆制培养料降低成本30%左右。
2、双孢菇示范性种植双孢菇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菇类蔬菜,其种植的关键在于堆料的生产,传统的堆料生产费时费力,且成熟度不易控制,从而对双孢菇的产量和质量造成极大影响,是目前双孢菇种植推广的主要技术瓶颈。
上海食品研究所近年研制出的工厂化堆料生产技术,攻克了这一技术难点。
项目单位推广工厂化堆料的生产应用,将在项目区内建设40个菇棚,利用所产堆料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示范化种植,以带动周边地区菇农的种植和生产。
双孢菇示范性种植采用自然条件下种植方式,主要流程如下:
工厂化堆制培养料f进棚f播种f发菌管理f覆土一出菇管理采收
(1)进棚消毒:双孢菇不需要光照,凡能保湿保温、通风避光(允许有少量的散射光)的场所均可栽培,床架宽度一般为1.5米,距墙1
米,两床之间留30〜60厘米,长度由菇房而定,一般层数为2〜3层,每层间距60〜80厘米,菇房应保持清洁无杂物。
先用敌敌畏喷洒地面,每46平方米用50克,再在地面撒干石灰,每40平方米用石灰2.5〜3千克。
菇房消毒后,把培养料平铺在床面上,每50千克铺3平方米,要求料面子整,厚度均匀一致。
当料温降至25°C以下时,用木板轻轻拍平,松紧一致,厚度15〜20厘米,播种时操作的手及盛菌种的器具用75%的酒精或高度酒料擦洗消毒。
(2)播种方法:播种有撒播、混播、层播3种。
撒播先将菌种从瓶内挖出,放在盆内均匀拌种。
每平方米用菌种1瓶。
麦粒菌种用撒播法较好,直接把菌种均匀撒在料面上,为防止料面干燥,在菌种上撒一层1厘米厚的培养料,用木板轻轻拍压即可。
播种后,保持菇房内温度22〜28C,空气相对湿度60%〜70%,播种后头1〜2天可不通风,第3〜4天以保湿为主,可少量通风,7天后菌丝向四周蔓延,可逐步加大通风量,如温度过高,早晚可降温。
(3)播后发菌:一般采用关门发菌法,在播种后2-3天内,闭棚3天,室外超过30C时夜间通风,促菌丝萌发。
3天后开始微通风,以后逐渐加大通风量,让棚内气温控制在25C以下,如床面过干,宜间接喷水,即用长纤维布或报纸覆盖床面,水喷在布或纸上。
(4)覆土消毒:覆土能改变培养料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使蘑菇菌丝从营养生长期转入到生殖生长期,形成子实体,并保持培养料的水份不散失,有利于子实体的发育肥大,其次,覆土层中含有许多有益的微生物如臭味假单孢杆菌等,能促进子实体形成,第三覆土层对子
实体有支撑作用,能调节培养料的湿、温度急剧变化,保护培养料中菌丝生长发育。
一般情况下,播种后15〜20天,当菌丝长到培养料层2/3时即可覆肥沃的壤土,每500千克土用石灰1千克、磷肥1千克拌入,用500〜700倍的敌敌畏25克喷雾消毒,pH值6.5〜7.5,以6.8〜7.0为宜。
覆土后7〜10天,连续喷水2〜3天,每天喷水1〜2次,每次每平方米用水450克左右,土层湿度为土能捏扁不粘手为宜,以促使大量的子实体迅速形成。
当第一批双孢菇子实体长到黄豆大小时,连续喷水2天,每天1次,每次每平方米不超过450克。
(5)出菇期管理:
(一)水分管理菇房的水分管理包括使培养料和覆土层经常保持湿润状况,以及使菇房内在不同阶段有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
一般在菌丝生长阶段,需水量较少,子实体形成后,需水量增加,尤其到产菇旺季,要求大量的水分供应。
可是菌丝生长、原基形成、子实体发育是不断交替和连续进行的,此外不同时期气温的高低、料和泥的干湿决定合适的用水量。
如用水恰当,则菌丝发得旺,子实体多,出菇潮次增加,可获得高产稳产,要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
菇房的水分调节,主要在覆土层喷水,以及在菇房内增加空气相对湿度。
一般料中含水量要保持在60%-65%,要在料中打洞,并增加菇房的通风量,使料中的水分加快蒸发,降低料含水量,有利于菌丝生长。
如料中水分不足,则应在床面喷水,增加床上水分含量,使菌丝能获得充足的水分。
此外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可以减少床面土层中的水分蒸发。
一般在菌丝生长阶段,菇房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
到子实体发育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到85%-90%左右,不超过95%。
根据蘑菇的不同生育期,采取相应的喷水法,当菌丝快伸到细土面时,立即再覆干的细土一层,厚0.5cm,使菌丝不向上冒,停水1-2天,追使细土中的菌丝横向生长,菌丝变粗并纽结成菌丝束,即可喷一次“结菇水”(使细土捏得扁,搓得圆、粗土松软捏得扁)。
当覆土层出现黄豆大小的幼菇时,喷一次重“出菇水”(掌握细土捏得扁而不粘手,粗土捏得扁而有裂口的原则)。
这种是用重水的管理办法。
调水时间正确,用水量恰当,则蘑菇子实体成批生长,床面菇整齐,出菇潮次明显,有出菇高峰。
但如经验不足,不宜采用“重水法”,而应采用轻喷勤喷的方法,逐步地增加床土的含水量,因每天用水不多,能满足子实体发育的需要,床面上经常有菇收,但无明显的出菇高峰。
凡菇床菌丝生长差或操作人员经验不足,采用此法比较安全。
一般是菇多时多喷,菇少少喷;阴雨天少喷或不喷;菇房保湿性好少喷,反之多喷;靠近门窗等通风处多喷,反之少喷。
喷水的喷头要提得高些,防止喷水冲击菌丝和菇蕾。
同时喷水后要通风,不可湿闷。
当气温高于20°C时停水,待气温正常后(在20°C以下)再打水。
秋菇出菇期间的温度变化是先高后低,出第一、二、三批菇时产量要高,以后几批菇产量逐步减少。
因此菇房的调水工作,要先重后轻;到秋菇后期要少喷水或停水,总的说来秋菇水分管理要做到三打三不打。
三打就是,一打出菇水,二打空气保湿水,三打微碱水;三不打就是,一不打高温水,二不打旺产水,三不打过头水(落潮水)。
(二)菇房通换气蘑菇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磷,培养料中许多
其它微生物的活动也不断放出二氧化磷、游离氨、硫化氢等气体。
试验表明,C02浓度超过0.5%时,子实体形成受阻。
菇房进行通风,可以引进新鲜空气,排除过多的有害气体(C02、NH3、H2S)。
同时通风还可调节菇房内的空气相对湿度。
秋菇前期气温高,可以早晚开窗通风,降低菇房温度,有利于子实体发育。
秋菇后期,如气温在12°C以下,则注意保温,在中午气温度高时通风换气,早晚关窗保温。
(三)清理床面蘑菇采收后,床面上留下的菇脚、死菇、老根较多,这些容易引起致病菌的滋生,加重病害的传播,影响蘑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因此应及时用镊子将它们清除干净。
在清除后留出的空穴处,要及时补覆已调好酸碱度及水分的细土,并使床面平整,防止出现低洼处,以免积水损伤菌丝。
(四)合理追肥秋菇生产1-2批后,培养料中的大量营养物质被蘑菇菌丝吸收利用。
因此第3、4批蘑菇会出现衰落现象,如出菇量减少,菇形变小,薄皮菇增多,凋萎的菌蕾多,影响蘑菇产量。
应及时合理增施追肥,促进蘑菇菌丝吸收养分,供蘑菇子实体正常发育的需求,使菌丝体继续保持产菇能力。
常用的追肥是喷施增产剂。
在出菇期间,当子实体有米粒到黄豆大小时,可结合喷水喷施浙江农业大学生产的2号蘑菇健壮剂1-2次,每次每平方米1/200的健壮剂稀释液0.45kg,促进子实体的发育,提高蘑菇的产量与质量,可使蘑菇子实体色泽洁白、圆整、盖厚柄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并能增强蘑菇的抗热性和耐寒性。
(6)采收:双抱菇从播种到采收需要35〜40天,从开始采收到结束可收6〜8潮菇,双抱菇长到将出现薄皮和开伞时(大菇400克不开伞),及时采收。
采收时用手轻轻旋转采下,大小菇长在一起的,可用小竹刀小心割下大菇,采收处留的孔隙用土壤填平,保持料面平整,每潮菇长到黄豆大小时喷1次重水,每平方米500〜8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