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6)写景方式:八个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6)写景方式:八个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6)写景方式:八个结合
一、正侧结合
正侧结合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从与景物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写边地天气寒冷就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手法。

“胡天八月即飞雪”写雪来得早,“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之大,在正面描写风猛雪大之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描写严寒,“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将军和都护的“铁衣冷难着”,居然拉不开角弓。

接着又正面描写酷寒恶劣的天气,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的冬云浓重稠密。

而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一动也不动了,这一生动细节再次从侧面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二、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构成清幽静谧的意境。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色结合
声色结合是指诗人调动自身的听觉、视觉从色彩和声音等角度展现景物特点的写景方法,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能让读者如临其境。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一句从视觉、听觉上写所见所闻,初春时草堂周围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双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优美的意境。

次句从视觉上写所见,晴空万里,一碧如洗,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优美飞翔。

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
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多觉结合
多觉结合就是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来写景,利用各种感官多角度写景,景物富于立体感,鲜明生动。

比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触觉)、视觉和听觉来写雪,突出了雪之大。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从听觉写雪。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以上全用侧写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五、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用虚写与实写两种写景方式来写景。

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虚拟的景物,实景是诗人描写的具体可感的现实客观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诗中一二句实写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
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曲名“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六、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就是详细描写和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在写景状物时点面结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重要位置,“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具体描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概括描写,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七、时空对举
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

时间上是一天或一年当中时光的变化。

空间上是远近、高低、上下、内外。

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去领受空间的阔大、
时间的悠远。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第三句从时间上落笔,已是暮春,在苦寒的塞外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第四句从空间落笔,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三春白雪”与“万里黑山”时空对举,极尽苍凉辽阔,不仅写出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按空间顺序多角度写景,能使所写景物层次分明,立体生动,读者可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苏轼《鹧鸪天》上片就采用了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的写景方法。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八、主客结合
主客结合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写景,主观就是指诗人移情于物,虚拟自己是所写之景物,代为景物陈述心曲。

客观是指诗人置身景外,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

如修睦的《落叶》: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
度(即客观角度)描写了秋雨之
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从落叶
自身的角度(即主观角度)描写,“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从眼前秋日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由实写到虚写,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