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时空:季节:春夏秋冬 时间:早晨 中午 傍晚 夜晚
远与近的结合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 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 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 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 手法。最常见的是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 合(或以虚写实)等,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 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 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 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 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动和静的结合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 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 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 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 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 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 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 具艺术感染力。
【典例】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赏析:本诗由视觉到听觉,有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 于景。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 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 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 爱之情。
声与色的结合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 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 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 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 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 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 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 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 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 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 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 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 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 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2、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及作用? 3、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手)法。 4、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 析。 5、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 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答题步骤: (1)明确写景特点(远近、高低、俯仰、视听、 动静、虚实等) (2)阐释怎样体现这样特色的(手法) (3)分析作用(营造氛围、抒发感情)
温馨提示:提问写景特色一般只考虑描写手法 和修辞手法,不考虑抒情手法。
一、从描写景物方法角度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
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 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 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 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 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 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 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 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 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 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 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 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 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 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 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 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 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与实的结合
分析柳永《雨霖铃》的写景角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 分析: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 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 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 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看描景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
触觉、视觉等的变化 2、看写景的方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烘托、虚实结合、动静 结合、白描、侧面烘托……) 3、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 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 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 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 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 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