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诱发猝死的十大恶习随着工作压力增大等各种各样的因素,最近我们听到了许许多多猝死的消息,在为死者惋惜的同时,我们也不禁警惕,为什么猝死的情况发生的如此之频繁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会导致猝死的10大恶习。
顺便学学如何养生,预防猝死哦!易猝死十大恶习第一位:在闹市骑车研究人员发现,无论开车、骑车或步行上班,只要经过车辆密集的路段,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危险,主要原因是空气污染。
其中骑车上班者危险最大,因为这些人吸入的尾气最多、“受污染”最严重,他们同时还要耗费一定体力踩踏自行车,容易引发供血不足。
这两方面都是诱发心脏病发作的重要原因。
专家分析,拥堵的交通很容易让人紧张、焦虑,引发血压升高。
因此,不建议心血管高危人群在交通拥挤的高峰期骑车上下班。
虽然骑车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但穿行在污染严重的马路上,弊大于利。
老年人,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人,最好能避开交通高峰出行。
第二位:用力解大便解干大便、搬桶装水这些突发动作,让人从静态中突然发力,瞬间内血压迅速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剧增。
此外,血压不稳时,血管斑块的活动性就会增加,容易脱落。
老年人、习惯久坐者、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心脏病史的人,都应该避免突然发力。
如果必须进行,要提前做热身运动。
平时多吃蔬菜,避免大便干结,必要时用点开塞露等辅助药物。
第三位:大量喝酒或咖啡国内外很多研究证实,适量的酒精和咖啡能产生抗氧化物质,保护心脏。
但过量饮用弊大于利。
因为酒精和咖啡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
如果是长期酗酒的人,会破坏心肌,久而久之导致心脏衰竭。
因此不论是喝咖啡还是饮酒,都要有节有度。
正常成年男性每天喝啤酒不宜超过750毫升,换算成葡萄酒、低度白酒、高度白酒分别为250毫升、 75毫升和5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啤酒不宜超过450毫升,换算成葡萄酒、低度白酒分别为150毫升、50毫升。
心脏不好的人尽量少饮酒和咖啡,以不引起心脏不舒服为宜。
此外,酗酒者如果能戒掉酒瘾,其心脏功能通常有显著改善。
第四位:心情抑郁坏情绪是心脏大敌,而抑郁首当其冲。
因为抑郁通常和焦虑相伴,晚上的睡眠质量会很差,而心脏得不到休息,使得血压、心率都会升高,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好。
建议有了困难多和家人朋友沟通,避免发怒、大悲大喜,控制好情绪。
第五位:暴饮暴食人在过量进餐后,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消化食物,而流入心脑血管的血液大大减少,对于血管本来就有供血不足的人,一顿饱餐很容易就诱发了心梗、脑梗。
因此,不要轻易放纵自己的食欲,因为一顿饱餐就可能会夺走一条生命。
长期饱食的人容易肥胖,如果运动不够,脂肪会越积越多,血管里容易形成脂质斑块,如果发生在心脑血管上,就会引起冠心病、脑中风。
养成好的进餐习惯非常重要,平时吃饭最好吃七八成饱或是少食多餐,并且营养要均衡。
第六位:性生活纵欲过度适度、愉悦的性生活会让人心情舒畅,但放纵的性欲会让心脏衰竭。
过度兴奋时,心脏血管会突然痉挛,造成心肌缺血,引发心脏病。
对于已经患有心脏病的人而言,在急性期、急性恢复期之后也可以有性生活,但要避免过度兴奋。
有冠心病的人最好不用伟哥。
第七位:吸食毒品吸食可卡因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是常人的23倍。
除了上述七条,还有些坏习惯也会潜移默化损害我们的心脏,它们包括:第八位:吸烟或被动吸烟虽然很少有人因为抽一根烟突然心脏猝死,但吸烟对于心脏的损害是长期且顽固的。
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
从现在就开始戒烟吧,8小时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就会减少到正常水平;24小时内,心脏病发作几率减少;戒烟1年后,患心脏疾病(例如心肌梗死)的风险将会减少一半;戒烟15年后,各种风险和不抽烟的人一样。
第九位:吃得太咸、太甜吃盐多不仅可以升高血压,同时还能使血浆胆固醇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所以控制饮食,减肥还是有必要的!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饮食中含大量甜饮料或爱吃甜食的孩子,成年后心脏病危险会大大增加。
第十位:久坐不动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和办公室“久坐族”,在享受“坐”得舒坦的同时,还要防止“坐”以待病、甚至“坐”以待毙。
因为久坐会导致人体内新陈代谢的改变,影响脂肪代谢,减弱酶的活性,使得血液中的脂肪及甘油三酯含量上升,血黏度升高,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猝死的原因1.心肌梗死男科医院专家称急性心肌梗可以迅速出现休克、昏迷,以致猝死。
2.脑出血高血压病患者易患脑出血,出血积存在颅内,无法排出,压迫脑组织而致猝死。
3.肺栓塞瘀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动脉而猝死。
4.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暴饮暴食、酗酒是发病原因。
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5.哮喘哮喘病人在某些刺激物的侵袭下,突发呼吸道强力收缩,进而不幸丧命。
6.过敏青霉素、普鲁卡因易引起药物过敏。
造成病人过敏性休克死亡。
7.猝死症候群此病多见于年轻人(17~40岁),死前各项检查均正常。
原因可能与钠离子通道代谢异常有关。
8.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临床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
9.毒品、某些药品过量也易造成猝死。
10.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疾病前者最常见,特别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多见,少见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低血钾、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药物、电解质紊乱等所致长Q-T 综合征等。
你离猝死还有多远呢?猝死,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大家听到过不少明星突然辞世的消息,马季、谢晋、高秀敏、侯耀文、古月、陈逸飞……,他们都是因为心脏疾患导致了猝死,这些悲剧的发生,不仅给家人和公众带来了措手不及的伤痛,同时也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基因检测不治已病治未病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近55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为各种原因猝死。
8月27日,央视著名足球评论员陶伟在济南一家酒店意外死亡,事后警方判定陶伟系猝死。
近几年来,多位明星以及体育运动员发生猝死事件,一时间,猝死这个话题,再度引发人们的热议。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55万人猝死,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死于猝死的人数在1000人以上,而在这其中,中青年猝死比例不断攀升。
猝死,一个听起来颇具恐惧的词,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多少青壮年正值风华正茂,突然生命终止。
猝死难道真的是“猝不及防”吗?一旦发生猝死事件,如何在第一时间展开自救?你得学会一些养生方法!—你有无猝死的“潜质”?1小时之内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称为“猝死”。
医学上,猝死被称为“青壮年急死综合征”;临床上,猝死主要是心脏骤停和呼吸停止,一般患者会出现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意识丧失、伴有抽搐,最后会出现昏迷和瞳孔放大等体征。
特点是死亡急骤,出人意料,继而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得不明不白。
猝死的“潜质”具有以下两项或以下者,为“黄灯”警告期,目前尚不必担心;具有以下3-5项者,为一次“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者,为二次“红灯”危险期,可定为“疲劳综合征”——已进入“过劳死”的预备军。
1、“将军肚”早现。
30-50岁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
人变胖,很容易肾虚的哦!2、脱发、斑秃、早秃。
3、频频去洗手间。
4、性能力下降。
5、记忆力减退。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经常头疼、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猝死!让人措手不及的痛陶伟走了,毫无征兆地走了。
上世纪80年代,陶伟效力于北京足球队,并曾入选国家青年队,后赴塔希提岛踢球。
1994年职业联赛开始后,他正式转会四川全兴,出场机会不多,后于1996年在全兴退役。
1999-2001年,陶伟与女演员吕丽萍有过一段短暂婚姻,两人还共同创办了北京汇佳猎豹足球俱乐部。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陶伟开始在央视担任德甲联赛解说顾问。
2011年陶伟再婚,2012年儿子出生。
他从来不是一流球员,他的职业生涯短暂且平凡,入选国青已是最高点。
然而,陶伟却用了近10年时间,完成了从退役球员到一流足球解说员的华丽转身,他专业却不浮夸的风格影响了许多人,特别是德甲球迷。
从此,我们再也听不见那个陶指导,在周末的深夜评论他最爱的德国足球。
2012年8月27日,他在济南倪氏海泰大酒店1307房,永远陷入沉睡。
而夺取他性命的元凶就是猝死。
数字!触目惊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近55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为各种原因猝死。
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特点是死亡急骤。
在心源性猝死里,80%左右由冠心病引发。
约1/5的人多少存在“慢性疲劳”。
其中,媒体从业者、销售、医生、IT人员是主要发病群体。
职场人平均日工作时间为8.66小时,每天睡眠7.33小时。
据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罗怡统计的数据:1998年120转运救治的猝死者中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所占比例不到11%;2011年猝死者中50岁以下中青年人的比例达到12.65%,增加了1.7个百分点。
2011年120接诊的院前猝死患者达到2181例,算下来平均每天转运院前猝死者近6例;而在1998年,北京急救中心转运救治的院前猝死者只有767例。
2012年4月21日,深圳市急救中心宣称,从4月10日到4月20日,“11天内16人猝死”,“几乎平均一天有1.5个猝死案例”。
据相关报道,其中一名39岁白领去世前一直忙于加班。
注意休息,适当的服用保健品对白领健康也有好处的!悲痛!他们离我们而去2012年1月,中国国家男子举重队教练、湖南省举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梁小冬,在国家队备战伦敦奥运会时因劳累过度引发心源性猝死,因公牺牲,享年52岁。
挪威泳联确认挪威游泳名将亚历山大·达尔·奥恩4月30日在美国奥运会集训的训练营中猝死,终年26岁。
淘宝店主艾珺因忙于进货上架,连续通宵熬夜,2012年7月18日在睡梦中去世。
连日通宵熬夜使艾珺猝死家中,年仅24岁,而她原本计划2012年10月与男友完婚。
2012年8月1日凌晨,25岁电台女主播郭梦秋猝死,引来听众与网友的惋惜连连。
又一个生命在绽放中凋零。
—警惕!猝死就在身边—1、过度劳累熬夜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的状态;吃饭、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低糖低钾,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这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慢性疲劳、积劳成疾也是不可小觑的因素,累积疲劳达到严重程度时,就会步入病态疲劳。
现代生活中的艰辛磨难,人情世故的烦扰,长期超负荷工作,往往积淀成一层又一层的潜在致病因素,致使许多人劳累而疾病缠身。
有调查结果表明,慢性疲劳综合症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至20%,在某些行业中更高达50%,如科技、新闻、广告等业的从业人员、公务员、演艺人员、出租车的司机等,而这些都是“过劳死”的潜在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