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鸡蛋的科学小实验
6个关于鸡蛋的科学小实验
1.鸡蛋立正
实验原理:由于鸡蛋和桌面都比较光滑,徒手立鸡蛋就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
如果在桌面撒一把盐(糖,沙等细小的颗粒都可以),再把鸡蛋立在盐上就轻松多了。
仔细观察会发现,即使把盐都吹走,鸡蛋下方还是会有几颗盐粒,鸡蛋不倒就是靠了这几颗盐粒。
这相当于增加了鸡蛋和桌面之间的摩擦力,摩擦力大了自然就不会倒了。
2.瓶吞鸡蛋
点燃的棉花棒放入空瓶中,消耗里面的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由于消耗的氧气体积大于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导致瓶内气体总体积减小。
还有鸡蛋塞住瓶口,里面的气体得不到补充,造成瓶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
鸡蛋就被外界的大气压推入瓶内。
(鸡蛋受力发生弹性形变。
)
鸡蛋进去了,大潘又舍不得了,想把它拿出来,怎么办?试试第三个实验哦!
3.瓶吐鸡蛋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当瓶子倒过来后,鸡蛋堵住瓶口,由于瓶内空间有限,气体却大量增加,导致瓶内大气压大于外界,就会把鸡蛋往外推出来。
醋主要成分是醋酸,小苏打是碳酸氢钠。
CH3COOH+NaHCO3==H2O+CO2↑+CH3COONa
4.银蛋
熏黑后的鸡蛋在水里看上去便面镀了一层银色,这是错觉吗?明显不是。
反射定律:光从高折射率介质(水)射向低折射率介质(空气)时,入射角达到临界值,就会产生全反射现象。
鸡蛋壳被熏黑,表面是一层碳,粗糙松散,会包裹大量空气。
将鸡蛋扔到水里,包裹的空气就在鸡蛋表面形成一层空气膜。
光从水进入鸡蛋表面的空气膜,入射角足够大,光线发生了全反射。
所以鸡蛋边缘看上去比较亮,好似镀了一层银色,而鸡蛋中间部位,光线没有发生全反射,被鸡蛋吸收,那看到的就是黑色了。
5.水晶鸡蛋
实验现象:被醋浸泡7天后的鸡蛋,蛋壳消失,弹性十足,明显变大,且在灯光的照射下晶莹透亮。
鸡蛋壳消失原理: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白醋含有醋(CH3COOH),两者发生化学变化,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
公式: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
鸡蛋变大原理:主要由渗透压造成。
当薄膜两边物质的浓度不相等时,就会产生渗透压,浓度较低那边物质里的水就会透过薄膜,渗入另一边,使薄膜两边物质的浓度相等。
鸡蛋内部黏稠状的蛋白质浓度较高。
蛋壳变薄之后,在渗透压的影响之下,醋中的水分就透过蛋壳溶解后形成的半透明薄膜,进入鸡蛋把它撑大了。
6.蛋壳承重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而薄的鸡蛋壳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举起15本书毫不费劲。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先来学习两个名词。
拱形: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圆顶形:它具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鸡蛋壳就是一种圆顶形结构,由很多的拱形“手拉手”组成,受到竖直向下的压力时,压力就如图所示在蛋壳上被传递和分散,使其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
大潘只放了15本书,三个“小力士”的极限可还没有测出来哦。
7.蛋壳蜡烛
8.鸡蛋承重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鸡蛋的承重能力真的很强,至少能承受7.38千克,也就是约15斤重物的重量,相当于一个一岁孩童的体重,你们还会觉得鸡蛋脆弱吗?
鸡蛋近似于球形,这是一种很坚固的形状,各个方向上看去都是拱形,具有很强的承重能力。
9.辨别生熟鸡蛋
方法一:用同样的力,使两种鸡蛋在桌子上转动
实验现象:熟鸡蛋比生鸡蛋转得快
实验原理:生鸡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都是液体,转动生鸡蛋后,由于惯性作用,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熟鸡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都是固体,是一个整体,转动熟鸡蛋后,各部分一起转动。
所以熟鸡蛋旋转速度比生鸡蛋快。
方法二:在旋转的鸡蛋上用手按一下,观察两种鸡蛋情况
实验现象:熟鸡蛋被手按后,立刻就停下来了,而生鸡蛋还要继续转上几圈再停下来。
实验原理:与方法一的原理基本相同。
旋转的两种鸡蛋被手按一下后,生鸡蛋由于惯性作用要保持原先旋转状态,所以还要转几圈再停下来。
10.悬浮的鸡蛋
浮力原理:密度小的浮在密度大的上面
水的密度<鸡蛋的密度<盐水的密度,所以鸡蛋才会浮在水和盐水之间,且水和盐水没有混在一起。
注意:没有食用色素的,可以用墨水或颜料代替哦;食盐多放点,实验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