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中的战争题材与人性关系

电影中的战争题材与人性关系

试论电影艺术中的战争与人性——以《雁南飞》为例【摘要】战争与人性是人类文明形成以来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之一。

自十九世纪末期,电影技术发明,进入二十世纪后,电影迅速成为人类驰骋想象、反映社会生活众生相的新兴艺术。

当下,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强势地位,但回顾电影艺术的发展,我们必须看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苏联电影人为电影艺术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雁南飞》是当时电影的杰出代表作,以卫国战争为题材,为后人研究战争与人性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

【关键词】电影艺术《雁南飞》战争人性一、引言19世纪为人类留下了两架新机器,它们几乎是在同时和同地产生,然后又同时走向世界并遍布五大洲。

其中一架实现的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冲天、飞翔梦,另一架,则引领着人类走向新的想象世界,与飞机不同,“它不是用来飞向亡灵、天使和上帝所在的天堂,而是用来反映人间的现实……它捕捉生活以便将其再现和‘复制’。

”①。

比较之下,飞机最终能飞的高度和范围是如此有限,而电影放映机,则为人类的想象提供了巨大的天地。

事实上,作为19世纪带给20世纪的遗产,电影在充满争议的讨论中,迅速地成为一门新兴艺术——与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雕刻和舞蹈并称,成为“第八艺术”,它表达着人类的情感与智慧,成为人类认识和反映自我与世界的独特手段。

但正如法国印象派电影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让·爱普斯坦(1897—1953)所说:“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对电影的无知。

”某种程度上说,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并不容易为人所真正了解和认知。

因为,人类尚不能认识自己。

古希腊的智慧之一便是“认识你自己”。

当然,人类并不就此轻言放弃,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创造出新艺术,并借艺术之力量探究人性,探究生命。

二十世纪以来,电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便是自觉地承担起了艺术所应该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从电影入手来探究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和①埃德加·莫兰,《电影或想象的人》,第13页。

精神生活,进而又不断提升自己,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探讨人性的善恶、美丑,引发人们的讨论和思考。

二、苏联电影本文将从《雁南飞》入手来探讨战争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而考虑到影片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苏联制作,笔者认为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苏联时期的电影。

二十世纪,人类的最大败笔便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战的爆发,间接地促成了苏联的成立,促成了人类社会形态、制度发生新的变化。

回顾历史,苏联尽管历史短命,但作为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一度代表了世界的另一种想象或可能,诸多人对此充满期待。

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而言,苏联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不可否认的巨大成就。

它为人类社会留下诸多遗产。

而除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我们几乎要以敬佩之心来看待苏联时期产生的某些艺术作品如文学、音乐、舞蹈、电影,等等,它们都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体而言,电影,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在苏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可能性。

苏联电影已然是电影艺术中的专有名词,“这一概念包括了由爱森斯坦、普多夫金、邦达尔丘克、格拉西莫夫、罗姆、塔尔可夫斯基、阿布拉泽、克利莫夫、格尔曼苏导演的作品所构成的影片系统, 它和好莱坞经典电影一样具有明晰的形式规律、独特的整体风格和与众不同的观赏经验。

”①这些苏联电影人,既有实际的影视创作又有理论更新发展,对世界电影艺术贡献不小。

的相比之下,至今我国的电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与苏联电影相提并论,没有产生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人,对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所作的贡献极为有限。

苏联电影,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既与其社会制度、政治风潮想呼应,产生一批极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征的电影,同时又能深入斯拉夫民族的精神世界,为我们展现出斯拉夫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此外,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苏联电影人,更够吸收外部的电影创作理论,自觉地加以改进,用之于苏联电影艺术的①远婴,《苏联电影的三次革命》,《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

创作中。

熟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都知道一个事实,鲁迅的白话文小说,一开始便是经典,其《狂人日记》一经发表便是引得茅盾的称誉,成为文学界的一座高峰。

在苏联的电影艺术领域,我们同样有如此的惊讶。

十月革命胜利后不到十年,作为原本是一位建筑师的爱森斯坦(1898—1948),受到革命潮流的感召,投身电影事业,于1925年推出了《战舰波将金号》,一举成名,名震欧洲。

这部主题重大,叙事恢宏,既有经典的悲剧式结构,又有新式的蒙太奇手法,引领苏联电影走向高潮。

《战舰波将金号》已经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战争叙事,更超出其“向俄国1905年革命20周年的献礼”的意义。

纵观苏联电影史,可将爱森斯坦及其《战舰波将金号》视为苏联十月革命前后电影艺术的代表。

作为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包围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其内部,从未停止过政治意识形态的强调和教化,不断强调阶级性、阶级斗争,一度达到疯狂的地步,而这也必然会导致其社会主义制度的异化,人民民主专政的极端化——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便是最好的例证。

一个历史巨人的倒下,对其本国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往往代表了某种转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超级大国苏联开始出现转折,“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赫鲁晓夫在会上所做的惊人的秘密报告, 暗示了斯大林时代的结束, 文艺界以此为转折点, 开始在非斯大林化的旗帜下发展起来。

文艺政策的松动和艺术家境遇的改善提供了一幅解冻和冰释的历史性画卷。

”①由此,在电影艺术领域,可喜的历史画卷即将展开。

一旦压抑已久的创作欲望得到可满足的机会,作品便如潮涌一般,势不可挡。

第二年,苏联电影便人发力制作,推出《雁南飞》《第四十一》,此后又推出《士兵之歌》(1960)《晴朗的天空》(1961)《伊凡的童年》(1962),一时佳片不断,引起世界影坛的注意。

综合起来看,这一时期的电影大多为战争题材,或以战争为影片故事的大背景,更近一步说,卫国战争为苏联的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提供了巨大而又深切的创作背景。

这些影片所要呈现的是战争背景下,苏联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生活状态和①远婴,《苏联电影的三次革命》,《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

经历,强调的是战争对平凡人带来的心灵重创、情感毁灭,谴责了战争的罪大恶极,歌颂了主人公们的平凡、善良和伟大,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解剖。

可以说电影既窥探了电影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也触动了观影者内心世界的敏感神经。

然政治风气的解冻毕竟有限,此后的苏联电影由赫鲁晓夫时代进入勃列日涅夫时代。

这又再一次证明了苏联电影艺术与政治大环境的密不可分。

三、《雁南飞》如上文所提及,这是一部以二战为题材,确切地说,是以苏联卫国战争为题材的电影,由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1903—1973)拍摄。

作为苏联十月革命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电影人,卡拉托佐夫在五十年代发挥出惊人的创作力,不仅拍摄出《雁南飞》这部被西方电影评论界认为是“俄国人发射的一颗电影卫星”①的伟大电影,更重要在于,他继承了十月革命所激起和推动“诗电影”传统,将诗电影艺术推向又一次的高潮。

在爱森斯坦手中,诗电影与革命的激情紧紧联系,其主题是宏大革命图景,表现的是史诗般的磅礴气势。

其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便是早期诗电影的杰作,亦是默片时代电影艺术中的杰作。

从时间上看,《雁南飞》是卫国战争后五十年代,苏联的文艺政策放宽后,诗电影达到的另一个高峰,同时,当然也是电影艺术进入有声时代后的杰作之一。

从内容看,《雁南飞》是另一种政治话语环境下,迥异于早期以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战斗精神为主题的诗电影。

它摆脱了早期诗电影对英雄的歌功颂德式的叙事模式,与当时社会背景反对“个人崇拜”相呼应,更加注重对战争环境下的平民或市民生活的叙述,敢于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及人性的善恶二重性,进而表达了电影人对战争的反思。

诗电影是电影艺术中的一个创作类型,可追溯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主张电影艺术向诗歌取法,将电影诗化,采用诗歌中的隐喻、联想等修辞手法,注重电影节奏变化。

以《雁南飞》来做分析,具体到电影镜头的拍摄上,一开始,电影①胡榕,《五六十年代之交苏联战争题材代表作》,《世界电影》,1985年第3期。

就是“散文诗”式叙述,两个恋人十指相扣,漫步于河畔,头顶飞过鸿雁,女主人公应景吟唱。

接着,一幅俯视图展现在观众眼前,清晨之际的莫斯科河两岸风光优美、宁静,城堡散发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感,这个画面洋溢着年轻人相互爱恋、依偎的美好、温暖和宁静感,人与景相和谐,情感丰满,令人遐想、沉醉,是为电影的诗语言。

当战争打响,青年人奔赴疆场杀敌卫国,万人送别的场景出现,电影逐渐加快了节奏。

当女主人公在炮火声鸣中,发现父母双亡,又在孤独无助中被男主人公的表弟所奸污时,所有的战争中的人性之恶全部暴露出来并无情地施加在女主人公身上,矛盾达到高潮,节奏变得最紧,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当一家人被迫迁往西伯利亚,让人联系起诸多电影中或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被迫的离开,最后又胜利归来。

但,影片恰恰没有让女主人公在历尽艰辛、饱受凌辱、备尝苦难之后获得真爱。

于是,影片最后的车站一段,女主人公在旁人的欢庆声中,独自伤神落泪。

而眼泪再一次表达了她内心的复杂情感,将整个电影的叙事推向高潮。

事实上,节奏的巧妙把握,还体现在影片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尤其是女主人公的情绪起伏跌宕,忧愁、忿恨、绝望、悲伤、无可奈何,等等。

以至于,有人提出影片中的摄影是“情绪摄影”,并以之来诗化电影。

作为一部久负盛名的经典诗电影,影片摄影师乌鲁谢夫斯基所善用的蒙太奇手法为之贡献不少。

影片开始部分,鸿雁、古城堡、河水、桥,一幅幅景构成了联想式的蒙太奇,而女主人公薇罗尼卡在狂轰滥炸和无力反抗的玷污中,运用了集中式的蒙太奇手法。

最为经典,为人所道的则是男主人公鲍里斯在一片白桦林里最后的倒下。

“中景鲍里斯中弹,接着一个垂直仰角镜头, 他眼中的白桦树冠越来越远同时叠印出他和身着洁白婚纱的女友一起奔跑的情景。

”①在这里,影片中的白桦树上所叠印出的男女主人公过去热恋的情景,和他们未曾举行过的盛大婚礼, 都是非常主观、意念化的叙述。

而鲍里斯最后的绝望与欢乐的音乐形成生死、美好与绝望的巨大反差更加强化了其悲剧效果。

自此,用蒙太奇手法组合不同时段中的人物活动、状态, 揭示他们下意识流变的过程, 这种处理方式几乎成为一代①李亚,《政治权力话语下的经典艺术<雁南飞>与<柳堡的故事>比较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7卷第4期。

电影艺术的象征。

因此,“可以把《雁南飞》看成一首抒情长诗, 它由许多段落所组成, 每一段落就是一首诗。

”①四、《雁南飞》中的战争与人性分析战争,是人性之恶的集中表达。

自古及今,人类社会没有哪个世纪是没有战争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