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5章 产品责任法(国际商法)
第5章 产品责任法(国际商法)
保护消费者权益 促进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意识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经贸秩序
《产品质量法》
5.2 国际主要法系的产品责任法
美国产品责任法迅速发展的原因 ������ 1、二战以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科技进步迅速 ������ 2、在美国属于产品责任范畴的伤亡事故和财产损 失惊人 ������ 3、与美国的司法、律师制度有关 ������ 4、在美国,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力量比较强大, 因而消费者的索赔意识远比欧洲国家强烈
《产品质量法》
而背对着研磨机站在路上的罗杰斯被机器碾过而 至残废,罗杰斯把英格索尔-兰德公司告上了联邦 地区法院,以设计缺陷为由,要求该公司承担一 部分直接责任,陪审团判给罗杰斯补偿性赔偿金 1020万美元,惩罚性赔偿金65万美元。英格索尔兰德公司上诉,强调他们给予了足够的警告。 [最终裁决] 美国上诉法院维持了哥伦比亚巡 回法院的陪审团的决定。 [问题] 足够的警告就可以让制造商免除承担 因产品设计缺陷而导致的任何责任?
《产品质量法》
美国早期的产品责任法主要是根据契约原则,即“直 接合同关系原则”制定的。 疏忽责任原则的适用不仅是产品的买方,而且任何他 人只要由于产品的缺陷直接受到损害,都可以对该产 品的制造者提起诉讼。 产品责任法的疏忽责任原则虽然突破了“直接的合同 关系”,但是原告仍然负有证明产品制造人有过失的 义务,而这往往是很困难的。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美国法院经过努力,又提出了担保责任原则。
[判例3]
美国的瓦克维尔工程有限公司诉 BDH 化学 制品有限公司案是警示缺陷的经典案例。 案情经过:被告向瓦克维尔工程有限公司 提供了一种装在玻璃安瓶里的瓶上标有“有害 蒸气”的化学药剂。供应商并不知道该化学药 剂遇水后会产生强烈反应。一位科学家在做试 验时意外地将安瓶掉在水池里引起爆炸。导致 了该科学家死亡,并给原告的工厂造成了巨大 损失。
《产品质量法》
艾丝卡拉诉可口可乐瓶装公司案(1944)
原告艾丝卡拉(Escala)是一位餐馆女服务员, 当她将可口可乐放进冰箱时,其中的一瓶发生了爆炸, 致使原告严重受伤。原告没有提出被告过失的证据, 且被告可口可乐瓶装公司提供了有关可口可乐瓶子的 制造、检验以及装气的适当性证明 法院判决结果:原告胜诉。理由是:当制造商将 产品投放市场时,明知其产品将不经检验就会被使用, 如果这种产品被证明具有致人伤害的缺陷,制造商就 应承担绝对责任。此案首开严格责任的先河。
告违反了担保义务;5.他是担保的受益人或第三方受益 人, 另外原告须及时通知
《产品质量法》
这种诉讼是根据合同提起的诉讼, 故要求原告被告之间有合同关系。即 原告只能是买方,被告只能是卖方。 但现代商法倾向于从纵深两个方面给 予延伸。 以违反担保为理由提起诉讼时, 原告毋需证明被告有疏忽,只要产品 有缺陷,就可以要求被告赔偿其损失。
《产品质量法》
2、担保责任原则
指产品生产者或销售者违反了对货物的明示或默示 担保,致使产品有缺陷,因而使消费者人身或财产遭受 损害,对此,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应当对其担保承担 赔偿责任。
利用本原则在诉讼中原告不需证明伤害或损害是由 被告引起的,但必须证明:1.伤害与损害的发生;2.产
品存在;3.缺陷是伤害的近因;4.确实存在担保以及被
《产品质量法》
3、严格侵权行为责任原则
1963 年格林曼诉 尤巴动力产品公司 案确立的原则
严格责任又称侵权法上的无过失责任(Strict Liability in Tort ),即只要产品存在缺陷,对使用者或消费者造成了人身 或财产损害,则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就应负赔偿责任,而 无论其是否有过失。
产品责任(Product Liability)是指产品的制造者和销售者因
其产品缺陷而给消费者或使用者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 亡时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三个特征:
1. 2. 3.
产品责任是由产品缺陷引起的 产品责任是一种侵权(tort)责任 产品责任是一种损害赔偿责任
《产品质量法》
5.1.2 产品责任法的概念与特征
《产品质量法》
5.2 国际主要法系的产品责任法
5.2.1英美法系的产品责任法
主要代表为美国的产品责任法 1.疏忽责任原则
指由于生产者或销售者的疏忽,致使产品有缺陷,因而使消费 者的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对此,该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应承 担其疏忽的赔偿责任。
美国早期是“直接合同关系”原则,1916年通过 判例确定疏忽责任原则。 疏忽责任原则原告可以是任何第三人,只要因产品 缺陷而直接受到损害。但必须负有举证责任。
产品责任法(product liability law),是调整有关产 品的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使用者之间因为产 品缺陷而形成的侵权赔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从西方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看,产品责任法具有下 列三个特征: 1.产品责任法实行侵权责任原则,突破了传统的契约原 则; 2.产品责任法基本上属于带有强制性的公法范畴; 3.产品责任法立法的目的旨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产品质量法》
英国1842年温特博特诉赖特案
原告是受雇于驿站长的马车夫,因驾驶雇主从 被告那里买来的有缺陷的马车而受伤,于是向 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被告辩称原告和他无 直接合同关系,不负赔偿责任。 法院认为抗辩有效,判决原告败诉。这个案件 确立了无合同-无责任原则。
《产品质量法》
5.1.1 产品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产品质量法》
(1)明示担保(Express Warranty) ������ ������ 卖方的明示担保包括: ������ ������ A、出售的商品必须与卖方作出的对有关商品 的事实的确认或允诺相 一致; ������ ������ B、出售的商品必须与该商品的说明书的表述 相一致; ������ ������ C、整批商品必须与该商品样品相一致; (2)默示担保(Implied Warranty) ������ ������ A、商销性的默示担保(Implied Warranty of Chantablity) ������ ������ B、适合特定用途的默示担保
《产品质量法》
5.1.3 产品责任法的性质与作用 1.产品责任法的性质
在性质上说既属于私法,也属于契约法 早期的产品责任以“直接契约关系” 产品责任的承担基础过渡到无过失(侵权)责任,进而
转为严格(侵权)责任。 产品责任法已就成为侵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品责任法的作用
1.设计或制造有缺陷;2.缺陷保持到 受害;3.原告未知;4.使用得当
《产品质量法》
美国麦克弗森诉别克汽车公司案: 别克汽车公司(Buick Motor Co.)将汽车交经销商 经销,经销商将其中一辆汽车卖给原告麦克弗森 (MacPerson)。原告在驾驶该车时,汽车的轮胎发 生了爆炸,致使原告受伤。为此,原告起诉被告-别 克汽车公司。被告称汽车轮胎是由另外一家公司提供 的,因此被告认为不应该承担责任。 汽车轮胎是由一个声誉良好的配套商制造的,由别克 汽车公司购买并装在自己的汽车上。法院判审理的过 程中,纽约州上诉法院认为,如果布克汽车公司在装 配轮胎之前,经过认真的检测,则轮胎的缺陷是应该 被发现的,而本案中,被告没有尽到合理注意的义务, 应承担疏忽责任。 通过此案,该案标志着疏忽责任的开始。
原告可在一次产品责任的诉讼中把所有原则都用上,让法官 裁定用哪个原则判决,否则“一事不再理原则”不可再行起诉。 保护最充分起诉最有利
只需证明:1.存在缺陷 或不合理的危险;2.因 缺陷致害;3.缺陷是投 入市场时就有的。
《产品质量法》
美国1963年格林曼诉尤巴电器公司案
原告的妻子格林曼夫人购买了尤巴电器公司的一种电 动工具,送给丈夫作为圣诞礼物,原告按说明书进行 操作时,被电动工具飞射的木片击中头部而受伤,原 告以违反担保为由提起诉讼。加州最高法院判决原告 胜诉,法院认为此案不属于违反担保责任的范围,而 是属于侵权法上的严格责任。 此案创立了格林曼规则,即严格责任。该规则标志着 严格责任在产品责任领域被正式予以确认。
《产品质量法》
产品责任法是经济法体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品质量法》
5.1 产品责任法概述
产品责任法的发展: 主要是确定产品的制造者和销售者对其生产或出售的产品所应承担的责 任. 主旨: 加强生产者的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早期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对消费者的保护, 主要是基于“直接的合同关系”(privity of contract,也称 为“合同关系不涉及第三者”)原则与民法上的侵权损害赔 偿原则。 ������ ������ 1842年Winter Bottom V. Wright 一案确立了“无合同,无 责任”(No Privity, No Liability) ������ 20世纪50年代以来创立了新的产品责任原则,旧产品回收也在其中。
《产品质量法》
(3) 违反担保诉讼中的有关当事人 (4)以违反担保为理由提起产品责任诉讼时, 原告仍然负有以下举证责任:
A、产品有缺陷,该缺陷违反了明示或默示担保 B、原告人身或财产受到了损害,即有损害事实 C、产品的缺陷与人身或财产的损害事实之间有直接的 因果关系
《产品质量法》
[判例1]
在1973年,布兰登伯格诉丰田汽车销售美国分 公司及丰田总公司(Brandenburger V.Tayota Motor Sales.u.s.A Inc.And Toyota Motor co.,Ltd.)案中,美国法官对于在高速公路上高 速行驶的丰田汽车因翻车而车顶破裂,乘客被抛出 车外造成死亡的事件,认为汽车车顶的构造有缺陷 而判决制造商和销售商负赔偿责任。
《产品质量法》
[判例2]
1956 年, Mattew V . Lawnlite Company 一案中, 原告马修在看铝制椅子,在试坐旋转时,椅子回旋 部分将原告手指切断。法官认为,切断原告手指的 机构装置部分是椅子构造的必要部分,被告应在其 危险部分装上保护装置,否则应负设计缺陷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