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关键词:老子道家无为《道德经》保身修身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老子是道家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无为”思想,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无为”?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
《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
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
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
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
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
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
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后世主要把它归纳为“顺其自然”,即顺应客观规律去做。
老子《道德经》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无为相对有为而言。
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
他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
无为与无不为,即有为,无为为体,有为为用。
也就是说,必须无为才能有为,无为之中产生有为。
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含义。
老子哲学以无为为本。
老子明确提出“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意思是,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
道本身自然而然;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育万物而不作其主宰。
老子还把天道自然无为推衍为人道自然无为,提出“绝圣弃智”(十九章),“无为而治”(五十七章)的政治主张。
他建议统治者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的政策,最终实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其继承西周无神论,否定神学目的论,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遏制统治阶级掠夺本性的一面,也有其过于排斥有为。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
这两面对后世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政治中,老子的“无为”思想主要表现为“无为而治”。
在这之中,汉初黄老学将道家的“无为而治”由理论推向实践。
西汉建朝,社会初定,国家需要安宁,经济需要恢复与发展,人民需要休生养息。
黄老学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无为而治,得到汉初统治者的重视。
汉文帝、景帝、窦太后等都以黄老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主要大臣萧何、曹参、陈平等都好黄老之学,施无为之政。
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一书,是汉初黄老学的理论总结。
黄老学兼容并包。
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
一方面又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礼义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等,提出刑德并举,恩威并施,循名责实,赏罚必信,并认为“不争亦无成功”。
《淮南子》还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反对离道而妄为,主张循理而举事,因自然之势加以主观努力而有所作为。
因此黄老学的无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阴阳诸家思想的融合,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汉初“文景之治”的历史佳话固然有多方原因,但统治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给饱经战乱的社会与人民带来休生养息的机会,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后来的“八王之乱”导致了“无为而治”政治的破灭,道家思想也渐渐脱离了主流。
而到了如今的现代社会,老子的“无为”思想仍发挥着重大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哲学及社会艺术上,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老子《道德经》刘安《淮南子》司马迁《史记》假托《黄老帛书》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李申《老子和道家》文献综述老子无为思想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一、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道德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道德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四章)第一,中国古时说“混沌初开”,是说宇宙生前是“混沌”。
后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第五章)这和当今宇宙由宇宙大爆炸的生成说是相通的。
这就是由无形无状生成有形有状的第一种无生有。
第二,老子说“有无相生”(第四十六章),就是说“有”和“无”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循环不止。
一般生物都会死亡。
松柏、龟蛇等长寿物也有死亡之时。
生物死了,形体就由“有”变“无”。
根据物质不灭原理,尸体腐烂后各种元素还在,还会在阳光、雨露下转化为新的物质“有”。
河流可干涸改道;山可下陷为海或消蚀为平地;地可沧海桑田甚至沙漠化;石头可风化为砂或飞散四方……但不管如何变,非生物的元素仍在,仍可重新组合生化,或沙变石,或由植物根吸收而成枝叶,或由生物吸食而成细胞。
这都是有无相生。
另外,理论与实践的互生。
人们通过实践,把对事物的认识上升为理论。
老子也正是这样,他把事物存在、变化的“有”上升成光辉的道家哲学思想,提出了抽象的属性概念“无”。
他的理论(无),反过来又指导了贞观之治等实际(有)。
物质可以转化为精神,精神也可以转化为物质。
人的善念可以产生善的行为,由此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
这些都是老子“有无相生”论的有力说明。
二、“无为”的基本含义“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
“无为”的这个含义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其他经典中也有表述。
比如:1.《国语·吴》:“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
”这里“无为”二字是表示遵循自然法则的意思。
2.《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这里充分肯定舜按照民意而治理国家的原则。
《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
”“不先物为”就是事物发展尚未到某一步,人切莫先加干预。
如揠苗助长、杀鸡取卵、秋收未到先征租税、孩子尚小急于催补。
“因物”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违反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因物之所为’就是顺应规律的作为,这样做事就会见成效。
因此,“无为”是“不违反事物固有的发展规律、不凭主观意志为所欲为”的缩写或特指。
切不可用现代汉语去生套,错误理解为“不作为”。
老子提出“无为”不是叫人不作为,也不是自己不作为。
对于该做的事情,老子是主张要做的。
对此,老子在多个章节做了深刻的阐述。
比如:德篇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这就是说,要建设道德社会,道德精神的普及和修养是基础。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么再好的理论和行政措施都难以得到实施。
而道德教化和道德修养是一项及其艰苦的工程,要从自身做起,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亲友,然后再扩大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