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一:《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二十二中学首届优秀教学设计评选《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篇二: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立体图形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
2、会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物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喜洋洋,问:“小朋友们看,这是谁?”小朋友们喜欢喜洋洋吗?喜洋洋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礼物。
(课件展示各种物体)二、操作研究,认识物体1、分一分(1)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物体放在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的形状。
(2)分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议一议小组汇报:你们组怎么分的?3、认一认给每一堆物体起个名字(展示出平面图,并配以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4、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感知各形状物体的特征)分别拿出各种物体,和小组小朋友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感知各种物体的特征,指名学生汇报。
5、比一比辨认物体的不同特点。
(1)让学生拿出圆柱和长方体,推一推,玩一玩。
问:你发现什么?(区别长方体和圆柱的不同特点)(2)搭一个斜坡,从斜坡上把圆柱、长方体、球滚下来,看看哪个先着地。
(体验不同的立体图形有什么不同的特点?)6、游戏(1)教师请一个小组作示范,说明游戏规则:先让一个同学拿出一个立体图形给另外两个同学看,看清后把这两个同学的眼睛蒙上,然后让他们从桌子上摸出这种物体,其他同学进行判断。
(2)给蒙上眼睛的同学一个立体图形,让他摸一摸,说出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三、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说说分别有哪些立体图形。
四、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四个好朋友?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它们!【篇三: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通过本课的学习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教材的设计强调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生动活泼、自主探索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经验,组织他们通过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来认识四种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从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49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
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一年级的学生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实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能比较准确地列举现实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区分正方体和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教具、学具准备】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以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纸盒或竹篮)、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投影仪和相关的投影片。
3.相关的图片或挂图。
【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理念、学情与教材分析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拟以这样的设计思路进行本节课的教学: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教学活动】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师:请四人小组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根据学生观察、交流、摸一摸,感受物体的特征。
请学生分别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并且帮这四种图形取名字。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师:谁愿意介绍哪类物体的模样?(1)每一面都是平平的,四面都有尖尖的角。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2)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还有不同的数法?(2、4、6面)(3)质疑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
师:这两个物体能不能放在一起?(不能)生1:长方体比较长,正方体比较短。
生2:发现两个正方体合起来就是长方体,长方体中间切开就是两个正方体。
生3:正方体每一面都一样大,而这个图形的上下左右都不一样大。
师介绍四四方方的这个图形叫正方体。
长长方方的这个图形叫长方体。
【设计意图: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采取放手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2、圆柱的认识师: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介绍另一种图形给大家认识。
(生介绍圆柱)生1:这个侧面是有点圆圆的。
生2:上面下面是一样的,都是圆的,里面像一根柱子。
师追问:谁再来说说它的模样?生:上面一圈圆圆的,下面也一样。
师:圆柱侧面长长的与长方体长长的一样?生:长方体是平平的,圆柱是弯弯的。
师:圆柱的圆面与长方体平平的面一不一样?生:一个是圆的,一个是方的。
生1:圆柱上下一样大,这个方便面盒上面大,下面小。
师:像这样上下一样大的,有两个平平的面,身体又是圆圆的,我们把它叫做圆柱。
3、球的认识师:还有哪类物体没有介绍?(球)师:你来说说它的模样?记大家记住它。
生:它的模样是圆的,它不你正方体一样有尖尖的角。
生:它是圆溜溜的。
师:请把圆溜溜的的物体放在桌子上。
像这种也是圆溜溜的物体。
(师拿圆柱和球)生:圆柱有平平的面,球没有平平的面。
师介绍像这种圆溜溜的的物体我们把它称为球。
师质疑:光盘和皮球一样吗?到底叫球还是叫圆?生:不一样。
生:球是胖的,而光盘是扁的。
生:很扁的叫圆形,很胖的叫球。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师:同学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现在,请小朋友看屏幕:师在屏幕上出示一些生活用品,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图形。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了较多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既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最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
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游戏:你发现了什么?手拿球拍,上面分别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一直保持这个姿势不动,绕导教室一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球拍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拍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球拍上的圆柱和放在球拍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无法滚动;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球拍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球拍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初步地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设计意图:以连一连的形式使实物和一般模型建立起联系,考察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与理解。
】2、可爱的机器狗【设计意图:以数一数的形式对各种几何图形进行辩认,并统计出个数。
】3、摸一摸,猜一猜【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游戏的范例,要求学生在看不到实物的情况下,按指定的图形名称摸实物。
使学生通过触摸体会图形的特征,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4、搭一搭(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
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