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明清文学选讲引言——元明清文学的基本特征1、通俗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潮元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大变化、大转折的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从传统的以“贵族”、“精英”为主的文学转变为以“通俗”、“庶民”为主的文学,从“纯文言”的文学转变为“文”、“白”并重,甚至“白话文学”大行其道的文学。
白话通俗文学逐步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潮。
文学创作与消费的主体既包括少数“贵族”、“精英”阶层,也包括广大庶民百姓。
文学已成为一种全民的事业。
2、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学现行的多种中国文学史,只讲汉民族作家及其作品,好像中国一部五千多年的文学史只是汉民族的文学史,这是不全面的。
中国古代诸多少数民族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
元明清时代蒙古族的《蒙古秘史》、藏民族的《格萨尔王传》、《颇罗鼐传》、满族传说《尼山萨满传》以及苗族、白族、土家族等古典诗歌均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光辉篇章。
它们是元、明、清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应该被人们永远铭记。
3、流派众多,百家争鸣“流派”是元明清文学、尤其是明、清文学的一个关键词。
明、清诗词流派之多可谓超轶前朝,为中古代文学之“极盛”。
明代诗歌有“明初五派”、“三杨台阁诗派”、“茶陵诗派”、“前、后七子诗派”、“唐宋诗派”、“公安诗派”、“竟陵诗派”等重要流派,清代诗歌则有“神韵”、“格调”、“肌理”、“性灵”、“娄东”、“虞山”、“秀水”、“湖湘”、“同光”等重要门派。
清词则有“云间”、“柳洲”、“浙西”、“阳羡”、“常州”、“临桂”等重要派别。
4、文学创作的多向多维其一,文学体式的多样态。
中国古代各种文学样式,如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词、赋、散曲等在元明清时代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在此时代,“新文学”小说、戏曲后来居上,且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潮,但传统文学,如诗歌、散文、词、赋,并不象一些文学史著作所宣称的那样退出了历史舞台,或者被边缘化,而是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依然是明清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体式而言,明清文学再也不是“有残缺的文学”。
其二,有自已独特的风格。
与唐宋时代中国古代文学比照,元、明、清文学有着自已的独立风神,尤其是元明清诗、词有着自已的独特魅力。
如果说唐诗以风华取胜,宋诗以理趣独擅,那么明清诗词则以风骨的“冷峻”打动人心。
如果说,唐诗以青春的活力而光彩照人,宋代诗、词以中年的理性而独辟蹊径,那么,明3清诗词则以老年的饱经风霜与充满智慧而别有天地。
其三,女子作家成为文学创作的生力军。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考》,4000多位女作家及作品,其中明代260多位,清代3000多位及作品。
明清女子文学家不仅数量多,而且创作质量高,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女作家。
我们应当要“重写文学史”,要让被遮蔽的中国古代女子文学“浮出历史地表”。
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明、清文学不能让女子文学缺席。
其四,文学批评的兴盛。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有两个高潮期,一是魏晋南北朝时代。
产生两部不朽的文学批评著作,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
二是清代。
清代词话、诗话著作大量涌现。
唐圭璋《词话丛编》收86种词话,清代词话有70多种。
著名的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况周颐《蕙风词话》等。
郭绍虞编《清诗话》、《清诗话续编》,收清代诗话50多种。
其中著名的有王士祯《师友诗传录》、《渔洋诗话》、贺裳《载酒园诗话》、刘熙载《诗概》等。
题菊不共春光斗百芳,自甘篱落傲风霜。
园林一片萧疏景,几朵依稀散晚香。
明.周赛贞《士斋集》咏菊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清《红楼梦》林黛玉警女侯门女子纵奢华,不及村中农妇家。
晨起采桑经绿野,夜半供蚕月西斜。
(明.桑贞白)5春宵一钩新月射房栊,拂拂清风入幕中。
啼鸟数声醒枕梦,杜鹃花发半窗红。
(明.桑贞白.《香奁诗草》)春日山中避俗寻幽处,度闲课小诗。
城中消息断,林下起居迟。
家事邻翁话,机心野鹤知。
峰头云忽变,薄暮雨来时。
(明.顾璘《顾华玉集》)第一讲关于元杂剧附散曲一、中国古典戏曲的主要质素1、高度的综合性:文学、美术、音乐、表演等综合体,如昆剧、京剧等。
2、浓厚的抒情性:演员表达主要通过诗歌的演唱。
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中国古代戏曲多为诗剧。
3、表演方法上的程式性与虚拟性。
所谓程式性:是指生活动作的规范化,即将原初生活形态根据形式美的要求提炼为一套固定的、细密的、精美的形式规范或动作符号。
所谓虚拟性:主要体现在对舞台空间处理的灵活性与写意原则与假定原则,中国古典戏曲对空间的处理不可能象摄影与电影一样原生态地反映空间景物与时空移动。
二、元杂剧的体制7①首先为“一本四折”一楔子。
“一本”是指一场戏,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一个剧本。
“一折”就是一场戏的一个段落,或者说一个相对独立的情节。
“一本四折”是说,元杂剧一场戏的剧情大多由四个相对独立的段落或者说情节构成的。
“楔子“,也就是“引子”,元杂剧常常在正剧开演前安排一小段表演以介绍剧情,被称为“楔子”。
元杂剧也有打破“一本四折”创作体式而采用多本多折剧本的,如《西厢记》就为五本二十一折。
②元杂剧的角色安排:主要分为四大行——旦、未、净、杂。
旦:剧中女性。
主角为正旦。
此外还有副旦、老旦、小旦、花旦、色旦等。
未:剧中男性。
主角为正未。
此处还有副未、大未、二未、小未等。
净:剧中扮演刚强、狞恶的人物,多为男性,也偶尔有女性。
此外还有副净、二净等名目。
杂:跑龙套的人物。
在剧中出场不多,对剧情没有什么影响的人物,在元杂剧中统称“杂”。
③元杂剧的曲辞:曲辞是元杂剧的主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往往通过大段的唱辞来抒发人物的感情,表现剧情。
没有曲辞就没有元杂剧。
元杂剧的曲辞主要由九个宫调组成。
宫调为我国古代音乐术语。
简单地说,就是歌曲的旋律。
元代燕南芝庵《唱论》:仙吕宫: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伤悲中吕宫:震荡腾挪黄钟宫:富贵缠绵正宫:惆怅悲壮大石调:儒雅蕴藉双调:健捷高亢商调:低沉凄怆越调:潺缓冷冽明代徐渭《南词叙录》:“今之北曲,盖辽、宋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宋未有曲也,自金元而后,半皆凉州嚎嘈之习,词9不能按,乃以新声以媚之。
”三、元杂剧的演进历程元杂剧的演进可以分成三个时期:蒙古时期: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前,蒙古贵族就十分喜爱戏曲。
南宋孟珙《蒙鞑备录》:“国王出师,亦从女乐随行。
”为元杂剧的萌芽期。
大都时期:为元朝早期。
统一中国,定都大都(今北京)。
这时名家蔚起,名著群出。
如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
“关、王、白、马”时号元曲四大家。
为元杂剧鼎盛期。
杭州时期:为元朝中后期。
元杂剧创作中心南移,主要剧作家多出生于南方,活动于杭州地区。
北方作家也流寓南方。
如郑光祖、乔吉、杨梓、萧德祥等人。
为元杂剧中衰期。
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吸收了诸宫调等讲唱文学的特点,并以北曲为声腔的新型文艺。
是一种集歌唱、舞蹈、念白、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
附散曲:散曲是一种起源于民间,与音乐关系密切,字句比词更为参差的自由诗。
它给过去诗词独霸的文坛注入了新鲜血液。
散曲主要分为小令、套曲两种形式。
思考:1、散曲与词有何区别?2、何谓小令、套曲?区别:三个方面。
第一,形式上的区别。
第二,音韵上的区别。
第三,风格上的区别。
人月圆(元好问)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
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人月圆(吴激)南朝千古伤心地,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天姿胜雪,宫鬓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11刘秉忠南吕·干荷叶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
减了清香,越添黄。
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秋江上。
关汉卿.不伏老(套曲)【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
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
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熬到花残柳败休。
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第七】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
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
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
我是个锦陈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岗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
经了些窝弓冷箭蜡枪头,不曾落人后。
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踘;会围棋,会双陆。
我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亲唤取,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儿道上走。
13第二讲关汉卿与《窦娥冤》一、“杂剧班头”关汉卿●元末熊自得《析津志》:“生而倜傥,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明代臧懋循《元曲选序》:“躬践排场,脸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碗豆。
”“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二、《窦娥冤》新读☆文学与历史意义解读:●一位孤苦而不幸的女性●一位勇敢、坚贞的女性●一位刚烈的女性●一位具有牺牲精神的女性●读她的故事,你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同情,一种心魄的震撼与灵魂的洗礼,你会找到某种契合你内心的东西。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莎士比亚认为是人,是那些具有高尚品德与善良人格的好人,因为他们是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人生最丑恶的东西是什么呢?也是人。
是那些失去良知、无恶不作的坏人。
坏人的恶行比世界上任何一种动物都来得凶残、血腥。
●读《窦娥冤》你将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人性之美与人性之恶何在。
什么是人间的悲剧。
古代罗马著名历史学家李维在其所著《罗马史》中写道:●“历史研究过去的事,可以得到非常有用的教益。
在历史真相的光芒下,你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各种各样的事例。
你应当把这些事例作为借鉴,如果那是好的,那末你就模仿着去做。
如果那是罪恶昭彰而最后身败名裂的,那末你就要引以为戒,歇力避免。
”(《罗马史》,罗伯茨之英译本,1928年伦敦版,第一卷第2页)《窦娥冤》既是一本文学书,也是一部历史,一部令人痛心而值得深思的历史。
☆窦娥悲剧成因之浅析:●远因: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主义精神”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