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讲元明清文学总论一、元明清文学总体特点是什么?为什么?1、作品繁富,体裁完备中国古代各种文学样式,如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词、赋、散曲等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全方位发展。
2、正统文学渐渐衰落,通俗文学逐渐崛起发展的态势从从前诗文创作为主导的文学格局,转向小说、戏曲。
正统文学:诗文(中国文学核心地位),通俗文学:小说、戏剧3、文学理论繁荣(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明代戏曲理论贡献最大的是王骥德,其次是凌濛初王骥德的《曲律》是明代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的戏曲论著,基本思想是提倡“关风化”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原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它对广大汉族地区的占领和统治,明显具有民族掠夺性质。
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一代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雅文学与俗文学分别指什么?有什么区别?雅文学主要指诗文俗文学主要指戏剧和小说郑镇铎俗文学的六大特征:是大众的;是无名的集体创作的;新鲜但是粗鄙的;想象力是奔放的,不保守,少模拟;用于引进新的东西第二讲元散曲与诗文一、元代文学的特点是什么?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元代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叙事文学的发展、繁荣。
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2、抒情文学:散曲成为新的文学样式3、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迥异,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吻合,都追求自然酣畅之美,大异于温柔敦厚。
二、元曲的概念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
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
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体制为“一本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多人科白”五宫(正、中、南、仙、黄宫)四调(大石、双、商、越调)三、散曲的概念1、散曲:在元代被称为乐府或词,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配乐的长短句,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的诗歌形式,以尖新生动,说尽通透为尚,追求诙谐的韵味,内容通俗,形式自由是古代韵文史上的最后一种形式。
2、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套数是同一宫调之下由两首以上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
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又称“散曲”或“大令”“套曲”小令是同一宫调下只有一支曲子构成3、发展分期:(大都)前期:作家生活态度认同市井社会的观念现象。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接近民间文学、质朴)(杭州)后期:从前期的好房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
(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suī景臣)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浪子文人代表)、马致远(《汉宫秋》《天净沙▪秋思》,被称为曲状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杂剧四大家>睢景臣《高祖还乡》属于历史题材四、诗文(少数民族诗人崛起→元诗四大家)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guǒ、揭傒斯。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挽文山丞相》虞集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被封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京下思归》杨载黄落蓟门秋,飘飘在远游。
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
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
乡逢徐孺子,万口薄南州。
《苍山感秋》范椁雨止修竹闲,流莺夜深至。
《秋雁》揭傒斯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
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
第三讲元杂剧与关汉卿一、杂剧的概念、体制、分期、代表作家及作品1、概念:元杂剧是在宋金以来的杂居、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
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2、体制(五个部分)A.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结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幕场”楔子:对剧情起交代作用的短小开场戏或过场戏B.以唱为主,说白为宾,一角主唱的演唱形式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说白为宾,所以说白为“宾白”,宾白有“散白”和“散韵”之分C.曲、白、科和题目证明组成的剧本形式科主要是演员的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D.从音乐角度,元杂剧的曲调与词及诸宫调都有比较密切关系E.元杂剧的角色分为末旦净外杂五个大类3、分期:(以延佑年间1314—1320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元杂剧高度繁荣,创作中心集中在京城大都等重要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后期:元杂剧逐渐衰落,创作中心移至杭州、温州等代表作家:郑光祖、乔吉、宫天挺4、代表作家及作品(元杂剧的分类)A.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幽魂》B.神仙道化剧:马致远《黄粱梦》《任风子》C.公案剧:关汉卿《鲁斋郎》《蝴蝶梦》D.社会剧:关汉卿《窦娥冤》E.历史剧: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文秀《渑池会》二、关汉卿——元杂剧的奠基人原因:1、关汉卿一生创作的元杂剧多达67种,占现存元杂剧目的十分之一,在240多为元杂剧作家中首屈一指;2、关汉卿杂剧题材广泛,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揭露罪恶,高扬正义,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3、关汉卿杂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情节紧凑,节奏张弛有度,善于设置悬念;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推动了元杂剧走向成熟。
关汉卿文体风格:《窦娥冤》悲剧代表作悲剧团圆结局《救风尘》《望江亭》喜剧代表作寓庄于谐以美显丑《单刀会》《鲁斋狼》正剧代表作悲喜交错,互相调和严肃感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单鞭夺槊》《五侯宴》借历史融进现实,着重体现历史剧创作的时代精神与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艺术成就1、在创作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A.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的描绘;B.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的展现;C.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揭示。
2、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作了一大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
3、在戏剧语言方面,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的元代杂剧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人物本色:指语言质朴自然,生活活泼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典雅的艺术韵味,“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毫无雕琢的痕迹当行: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无论是曲词还是道白,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第四讲王实甫与《西厢记》一、崔张故事的流变(一)原型——唐▪元稹《莺莺传》(二)传播与演变——宋金通俗文艺苏轼诗句:诗人老去莺莺在秦观和毛滂曾用“调笑转踏”形式歌咏这一故事赵德麟作鼓子词[商调▪蝶恋花]《会真记》说唱这一故事(三)根本性转变——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悲剧改造成喜剧,赋予它新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反抗封建礼教精神(四)王实甫《西厢记》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意识,歌颂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现“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
不足:以“郎才女貌”为前提,结局没跳出状元及第,夫荣妻贵的俗套二、王西厢与董西厢的联系与区别1、文化心理不同董西厢代表北方观众草原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多;王西厢代表汉民族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少2、戏剧结构不同董西厢是单线结构王西厢是复线结构。
不但安排了以老夫人,惠明,郑恒等为一方与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还安排了张生、莺莺、红娘内部矛盾一条线索3、反对封建婚姻的深刻程度不同王西厢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程度比董西厢更为彻底和深刻4、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董西厢的人物形象没有,王西厢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完美三、《西厢记》的剧情,矛盾冲突,艺术冲突,人物形象塑造(一)主题思想:通过崔张爱情的描写,揭露封建礼教对青年自主婚姻的摧残,歌颂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所作的斗争,表达“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二)矛盾冲突: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一莺莺、张生为一方的矛盾;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主);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辅)。
(三)艺术创新(突破)1、体制上和形式上,五本二十折,多角色演唱2、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的结合为一个艺术整体,双线复合结构3、成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心理,烘托渲染4、故事题旨新的改造,强调“情”的自主,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5、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破;文采与本色相生,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6、人物语言肖其人,形神必须高度性格化;曲词通晓流畅,秀丽华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四)人物形象塑造1、“二十三岁不曾娶的傻角”——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于之上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险,果断、机智、大胆傻角——软弱、忠厚、傻气2、多情而矜持的相国小姐莺莺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追求理想爱情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束缚,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常有“假意”1:崔莺莺有闭月羞花、倾城倾国的绝美容颜,然而剧作家并没有对此作出正面的描述,而是借由他人的惊艳来表现。
2:崔莺莺也是一个聪明智慧的女子。
她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出口成诗。
3:崔莺莺相国千金,出身高贵,温柔端庄,多才多艺,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自小家教严谨,是典型的贵族小姐,然而她与一般的女子不同,她有自己的思想,在温驯的外表下仍有急于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愿望。
4:崔莺莺不同于那些木讷的千金小姐,她是一个对生活有憧憬的青春烂漫的少女。
5:崔莺莺自幼所受的教育与她自身追求之间的矛盾,使她内心斗争反复强烈,所以她城府极深,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在意,惟恐被人识破。
6:崔莺莺很有些假意儿,她出尔反尔,使张生备受折磨。
她一方面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方面又不满于父母包办的婚姻,极力要寻求自己的幸福,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她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甚为谨慎。
总之,崔莺莺是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端庄,城府极深,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幸福的女子。
她是王实甫现实主义创作下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她的意义在于并不完全脱离实际,而是闪现更多的现实主义光辉。
3、热心于狡黠的“擎天柱”——红娘富有正义感——不满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同情崔、张为爱情所苦恼,成人之美机智——巧妙帮助崔张,反驳老夫人的责骂泼辣——尖锐批评张崔的缺点,嘲讽郑恒配不上崔4、封建家长的典型——老夫人老夫人很少出场,影响却贯穿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