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要点背诵22条一、民事权利以权利的作用为标准分为支配权,指权利主体所享有的对权利客体直接管领和控制的权利,如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等;请求权,指权利人请求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不作为)的权利,如债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占有保护请求权等;抗辩权,指妨碍他人行使其权利的对抗权;形成权,指权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
形成权适用除斥期间的规定,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适用范围采法定主义)以下侵害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或相关物品情形,情节严重,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a.一般人格权;b.具体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c.三种身份权:荣誉权、亲权、配偶权;d.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遗骨等人格利益;(侵害方式的限制: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方式)e.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所有人因此遭受严重精神损害的。
以下情形,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只能主张财产损害赔偿,不能主张精神损害赔偿:a.法人、其他组织的人格权受到侵害的;b.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c.在侵权之诉中未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终结后基于同一事实另行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
注意:加害给付行为造成债权人人身损害,且造成债权人严重精神损害的,债权人有权在提起的违约之诉中对债务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三、间接代理的特征显名的间接代理,被代理人甲委托代理人乙以乙的名义与丙签订合同,订立合同时,丙知道乙系甲的代理人。
乙的行为属于显名的间接代理。
原则上:该合同直接约束甲、丙。
例外:若乙、丙约定该合同只约束乙、丙,则甲处于合同之外,无合同请求权。
隐名的间接代理,被代理人甲委托代理人乙以乙的名义与丙签订合同,订立合同时,丙不知道乙系甲的代理人。
乙的行为属于隐名的间接代理。
原则上:该合同直接约束乙、丙。
例外:甲行使介入权或者丙行使选择权选定甲,该合同才可直接约束甲、丙。
四、无权占有的返还原则①善意占有人与恶意占有人均向权利人应返还原物及孳息(天然孳息与法定孳息)。
②善意占有人有权请求权利人偿付自己支出的必要费用,而恶意占有人无此权利。
《物权法》第244条:占有物毁损、灭失后的返还责任与赔偿责任:无权占有人(无论善意还是恶意)应返还残存物、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请求权基础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即:应返还现存利益。
无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或者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不足以弥补权利人因此遭受的损失的,对损失的赔偿规则是:①恶意占有人,无论是否具有过错,均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绝对严格责任)。
②善意的自主占有人,无论是否具有过错,均不承担赔偿责任。
③善意的他主占有人,因超越假想的占有权限之行为造成占有物毁损、灭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未超越假想的占有权限之行为造成占有物毁损、灭失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五、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
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
附解除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注意:合同的解除与合同所附解除条件成就有何区别?主要区别在于:(a)合同不能当然解除,合同当事人享有法定解除权或约定解除权时,合同并不当然解除,需要解除权人以通知的方式行使解除权,解除的通知到达对方时,合同才解除;(b)相反,合同所附的解除条件成就时,无须任何行为,合同自动失去效力。
举例说明:(a)甲、乙订立房屋租赁合同时约定:“若奥巴马连选连任,甲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
这是约定解除权,若事后奥巴马连选连任,甲享有约定解除权,但须甲向乙发出解除的通知,通知到达乙时,合同解除,合同权利义务终止。
(b)甲、乙订立房屋租赁合同时约定:“若奥巴马连选连任,甲、乙的租赁合同失效。
”这是约定附解除条件的合同。
若事后奥巴马连选连任,甲、乙的租赁合同自动失去效力。
什么行为都不需要。
六、区分原则《物权法》第15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返还原物请求权:(a)请求人为物权人。
须注意:须为包含占有权能的物权,如所有权、用益物权、质权、留置权。
抵押权人不享有返还原物请求权;(b)被请求人为现时的无权占有人七、担保物权《担保法解释》第75条第2款规定:“同一债权有2个以上抵押人的,当事人对其提供的抵押财产所担保的债权份额或者顺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抵押权人可以就其中任一或者各个财产行使抵押权。
”《物权法》199条: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拍卖、变卖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依照下列规定清偿:(一)抵押权已登记的,按照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二)抵押权已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三)抵押权未登记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
八、普通动产的多重买卖《买卖合同解释》第9条规定:“出卖人就同一普通动产订立多重买卖合同,在买卖合同均有效的情况下,买受人均要求实际履行合同的,应当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一)先行受领交付的买受人请求确认所有权已经转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二)均未受领交付,先行支付价款的买受人请求出卖人履行交付标的物等合同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三)均未受领交付,也未支付价款,依法成立在先合同的买受人请求出卖人履行交付标的物等合同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多重买卖有三个特征:(a)同一个出卖人;(b)同一个出卖人就同一个标的物与两个以上的买受人订立买卖合同;(c)每一个买卖合同均属有权处分。
九、因无权处分订立的合同a.因无权处分订立的合同效力待定。
b,合同成立后的合理期限内,权利人追认的,合同自始有效。
c.合同成立后的合理期限内,处分人取得处分权的,合同自始有效。
d.合同成立后的合理期限内,权利人未追认并且处分人亦未取得处分权的,合同确定无效。
两个例外:第一个例外:《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
①因无权处分订立买卖合同,无权处分不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
②《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还可准用于互易、出资、债权转让、股权转让等其他有偿合同。
第二个例外:《合同法》第228条。
①擅自出租他人之物的租赁合同,系广义的因无权处分订立的合同(我国通说观点)。
②原则上,擅自出租他人之物订立的租赁合同有效(《合同法》第228条属于《合同法》第51条的例外)。
③房屋租赁合同的非法转租合同虽属于擅自出租他人之物的租赁合同,但是,根据《城镇房屋租赁合同解释》第16条,房屋租赁合同的非法转租合同无效(这样,《城镇房屋租赁合同解释》第16条又构成《合同法》第228条的例外)。
十、地役权的设立与转让《物权法》第158条规定:“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
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其公式是:生效的法律行为+处分权=地役权的设立/转让,未经登记,不能对抗取得供役地不动产权利的善意受让人。
地役权的从属性具有四层含义:第一层,地役权不得单独转让;第二层,地役权不得单独抵押;第三层,需役地权利人让与自己对需役地享有的不动产权利的,若无相反约定,受让人在取得需役地不动产权利的同时,也同时取得地役权(无论地役权是否登记);第四层,曾经的地役权人,若对需役地不再享有任何不动产权利(包括不再享有承租权),则地役权人曾经享有的地役权消灭。
十一、担保物权从属于债权担保物权的从属性体现在五个方面:a.成立上的从属性。
担保物权以主债权债务的存在或者将来存在为前提,主债权不存在,担保物权无从成立。
b.内容和范围上的从属性。
担保物权担保的范围以主债务的范围为限(小于等于主债务)。
c.效力上的从属性。
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抵押权和质权未设立。
担保人有过错的,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而非担保责任(《物权法》第172条)。
d.消灭上的从属性。
主债务全部消灭的,担保物权消灭(《物权法》第177条)。
须注意:若主债务部分消灭,基于担保物权的不可分性,担保物权并不消灭,仅内容和范围相应缩减。
e.移转上的从属性。
债权转让时,除非让与人和受让人另有约定,或者债权人与物保人另有约定,或者法律另有规定,担保物权随同债权转让给受让人。
十二、留置权的成立要件A.积极要件。
a.债务人未履行到期债务。
债务未到期,债权人无留置权。
但《担保法》第112条规定的“紧急留置权”属于例外。
所谓紧急留置权,指在债务人丧失支付能力或者被宣告破产的,即使债务的履行期尚未届至,债权人可以提前行使留置权。
b.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的动产。
①须为“动产”,不动产上不能成立留置权;②须动产“归债务人所有”。
若动产不归债务人所有,根据《担保法解释》第108条,仅在债权人不知情且符合留置权的其他成立要件时,债权人方可善意取得留置权;③须“合法”占有,以侵权方式取得占有的,不成立留置权。
c.债权人占有的动产与所担保的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
B.消极要件。
a.因侵权行为取得动产占有的,不成立留置权。
b.当事人约定不得留置的,不得留置。
c.留置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如因欠交学费而留置大学生的学位证书;再如因欠交医疗费留置死者的尸体;又如留置残疾人的器具)。
d.留置不得与留置人所承担的义务相抵触。
例如,承运人在履行运输义务“之前”,即以未付运费为由留置所运货物的,其留置货物的行为即与其承担的义务相抵触。
注意:商事留置权特殊性在于,须双方均为企业;债权人基于营业关系而占有对方的动产;留置的动产与被担保的债权“不必属于”同一法律关系。
十三、第三人代为清偿第三人代为清偿的要件有四:(a)债务的性质允许第三人代为清偿。
具有专属性的债务,第三人不得代为清偿。
(b)无禁止第三人代为清偿的约定。
若债务人与债权人约定禁止第三人代为清偿,则不可。
(c)须经债权人同意。
须注意:第三人清偿时,若债权人拒绝,则第三人不得清偿;但是,若第三人就债务的清偿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债权人不得拒绝(如《物权法》第191条第2款“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
”;再如《城镇房屋租赁合同解释》第17条“因承租人拖欠租金,出租人请求解除合同时,次承租人请求代承租人支付欠付的租金和违约金以抗辩出租人合同解除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但转租合同无效的除外。
次承租人代为支付的租金和违约金超出其应付的租金数额,可以折抵租金或者向承租人追偿。
”)。
(d)须第三人具有为债务人清偿的意思。
十四、提存《提存公证规则》第2条规定:“提存公证是公证处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债权人的利益而交付的债之标的物或担保物(含担保物的替代物)进行寄托、保管,并在条件成就时交付债权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