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作文讲评(上海卷材料作文)

2019届高三作文讲评(上海卷材料作文)

2019届高三作文讲评材料六根据以下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很多于800字的文章。

两个人在山里看到一片材质优良的树林,于是各自买了一棵树苗带回家。

一人把树苗栽在瓦盆中,用铁丝左缠右绕,改变其生长形态,树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

一人把树苗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长,树木长得参天蔽日,成为建筑的栋梁。

——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一、顺应天性从材料中我们能够看出种植在瓦盆中的树因为被改变了其生长形态而成了盆景中的精品。

但栽在庭院里的树苗因为得到了自由生长的空间,最终得参天蔽日,成为建筑的栋梁。

而那盆精品终究只能供人观赏罢了。

不过,育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说,培养人才的关键就是在于顺应人的天性。

人的发展,我们亦强调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背后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顺其自然”。

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当下的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却很难做到这个点。

在这个名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很多人做什么事总抱着功利的想法。

对于人的培养也是如此。

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而“揠苗助长”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今在周末和节假日,总能看到年幼的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疲惫地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之间,他们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失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失去了玩的天性。

当教育是以剥夺孩子的自由与天性为代价的时候,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与那瓦盆中中看不中用的精品又有何差异呢?当应试教育让所有学生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的时候,我们所谓的全方面发展与全方面平庸又有何两样呢?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存有。

没有任何一个评价标准和成才捷径是适合于所有人的。

既然这样,我们更应该让每个人都顺应自己的天赋,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去发展。

但我们有该如何做到这个点呢?当下的高考和教育体制颇遭人诟病。

当然,体制的变革必不可少,但我以为人们思想观点的改变才更为重要。

当下的高考已经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更已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了。

既然这样,当我们在冲刺高考这道坎的时候,是否应该有人来告诉我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我们因失败而灰心丧气的时候,是否应该有人对我们说“尽吾志者,而不能至也,能够无悔矣”?若我们能够不要把分数,排名,名校看得那么重的话,是不是能够不要让“富士康”的悲剧在校园里重演呢?发展的关键理应是“以人为本”,对于人的发展,更应“以人为本,顺应其天性”。

若我们非得将人也用铁丝缠绕其左右,改变其形态,那么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我们将失去栋梁之才。

周国平说:任何人,只要他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将其做到尽善尽美,那么他在这世上便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我以为,这样的人便可称之为栋梁,这样的方式便是培养人才的准确方式。

二、种树喻高三(8)班陈欣瑜两人种树,一个步步为营,将树苗培养成了一株精品盆栽,另一个顺其天性,使树苗成为了栋梁之材。

同样一株树苗完全不同的结果,首先是人为的因素,再次是因为服从自身所处环境的发展。

把一盆精品盆栽和一根栋梁之材一起比较,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但若将这两棵树换成人呢?如今的体制让我们羞于说:“顺应天性发展是成长的根本。

”因为我们做不到。

当理论与现实背道而驰,当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培养栋梁之材,手里却拿着现实的铁丝,将树苗左缠右绕,这是何其矛盾而又可笑的现象。

于是,聪明的国人发明了一种折衷的方法,各种课外班兴趣班应景的、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减负”的口号也叫过了一年又一年,殊不知这种方法无异于将盆景上的铁丝绑松一些,或者换一根较柔软的棉线绕上去。

我们都明白天性发展的重要性,所以素质教育一直是新闻报刊上持续出现的字眼,但有多少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我不知道,你不知道,所有人都不知道。

因为我们身上缠满了铁丝,无论是紧的或是松的,这些铁丝蒙住了我们的眼,让我们中的很多人固执地以为树苗要有所成就,只有一条路,那便是依照铁丝为你设置好的路径,成为一棵优秀的盆景。

但无论有多优秀,盆景就是盆景,别无它用,有时甚至比最差的栋梁还要糟糕。

不要做那盆精品盆景——即使你无法成为最优秀的那根栋梁。

我们必须有长远的眼光,而非拘泥于一种极狭隘的自身形式。

十年前,决然地跳出体制外的韩寒,如今已是一个国内饶有名声的作者,无论他思想境界高下与否,都要比那些十年前主流媒体所推崇的、如今为美国公司干活领美国绿卡嫁美国丈夫的优异学生要强多了。

体制的僵化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品盆栽”,因为本身没有一种自主形成的意识思想,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被外国人以“高价”买走,国人辛苦地缠了大半天的铁丝,最终竟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而栋梁之材在其成长过程中却要遭受无数的质疑甚至否定,面对这样的艰难,还有几人会勇敢地跳脱体制这根铁丝的束缚?肖申克的救赎中曾有这样一句话:“这些牢房的高墙很可怕,起初你憎恶它们,后来你习惯了它们,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们,这就是体制。

”这不正像树苗先前受铁丝的束缚,而后却要依靠它长成盆景一样吗?钱学森临终前曾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栋梁之材?”我想,至今没有人能挺起胸膛回答这个问题。

三、朝向阳光的追求高三(10)班孔倍锐盆景中虬枝旁逸的艺术品别有一番风味,而它却失去了一棵树以“茂盛繁荫”,“生机勃勃”为自己形容词的骄傲。

就如同身处樊笼中的金丝雀,获得主人欣赏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生命的尊严?我如果得到一颗树苗,那我一定会把它栽在庭院里让它自由生长,任其长得参天蔽日,任其长出生命的璀璨辉煌。

树能够成为一株盆景,但小小瓦盆不应该是材质优良的树的最佳归属。

《种树郭驼橐传》中对种树应该顺应天性的道理加以了生动的阐述:让树自己去追寻阳光的方向,让树自己去扎根紧实的土壤。

原始森林之所以壮阔无际,正是因为她没有丝毫人工辅佐的缀饰,演绎了胜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绽放了生命的辉煌。

转眼看看那成为盆栽的树,只能迎合主人的意志摆出各种矫揉造作的姿态来夺得旁人的赞叹,日复一日地等待新一批观赏者的到来,仅剩的几片稀疏残叶上写满了悲凉。

这不应是一棵树的追求。

于人来说,引领人成长的阳光正是内心本真的呼唤,应该顺应自己的理想去发展茁壮,而不是让他人的评价,社会的风气像铁丝一般禁锢自己前进的方向,动摇自己迈步的力量。

自2002年第一档选秀节目“美国偶像”在美国掀起大众明星的热潮,8年来此类型的娱乐节目络绎不绝表现于电视荧屏,遍地开花。

在中国,众多本该有更远大抱负的少男少女毅然决然地为自己奋斗多年的学习生涯画上句号,稀里糊涂地错上了“快男超女”的成名快车道。

正是一种全民选秀效应像铁丝一样裹着他们并让他们绕了远路——众所周知,选秀明星现在都混得不怎么好,即使是红极一时的冠军李宇春也只能靠自身的特质来感染粉丝,活像投机取巧的盆栽,在邓丽君,杰克逊这样的参天巨树下未免有些贻笑大方。

想随大流成大明星的思想折射了当代青年较为肤浅的价值观点。

难道居里夫人的执着不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么?难道司马迁隐忍多年打造的巨制不是连接三千年史河的灿烂虹桥么?是的,居里夫人大能够享受两次诺贝尔奖为她带去的荣耀,随大流跟珠光宝气的贵妇们一起喝杯下午茶;司马迁也大能够不为李陵说话,随大流讨好皇帝得个官位显赫。

但是,她选择了实验室中的坚韧;他选择了监狱中的屈辱。

人生的壮丽,应在于对自己真正向往之物的执着追求,正如同树对阳光的向往,不应该被物欲的桎梏束缚追求理想的脚步。

顺应自然法则,聆听内心的向往,树与人的成长之路竟是如此相似。

这条路没有温室呵护,没有鲜花与掌声,只有无数夜晚的风雨交加与独自拼搏的寂寞难耐。

树最终将归于一方朽木,而人也将肉体陨灭。

不过,阳光仍能够听到朽木对它的呼唤,人的精神却也能像死树下的一片芳草,郁郁葱葱,风吹又生。

四、定位,在还是树苗的时候高三(10)班陈嘉萱对于同一种树苗,有人改变其形态,造就了盆景中的精品;有人任其自由生长,使之成为建筑的栋梁。

这里并不存有“以文人画师士孤辟之瘾”“夭梅病梅”的畸形风尚。

束缚和自由的结局都是有用之材。

我想说,“自由”不该成为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束缚”而成的才亦能够带来美的享受。

关键是:寻求定位,理应从娃娃抓起。

是要使之成为虬枝旁逸的盆景,还是高大挺拔的栋梁之材,要在树还是树苗的时候就决定。

“自由”是自古至今无数人发自心底的呐喊。

“自由”被文人雅士的华丽辞藻粉金涂银。

的确,给予自由是培养人才的一个好方法。

自由是科学家的摇篮,智慧的火花需要“自由”的火柴引燃;自由是文学家的温床,游骋天地的自由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瑰宝;自由是政治家的枪杆,对于自由的深刻体会带给了他让人民一起自由的宏愿。

束缚不是专制,不是趋炎附势。

束缚是指引,是谆谆教诲。

总是为体操运动员的精彩感动,设若没有体操房里教练的悉心指导,没有每天看似高不可攀却强制要完成的指标,没有十多年前含泪的母亲将四五岁的孩子送进训练场的那一幕,如今场上那个扬起头,向全场观众微笑的意气风发的他会身在何方?失去了爱与责任的束缚,他会否像断了线的风筝,飞得高,却也摔得猛?是啊,看看天空中翱翔的风筝,不是束缚成就了它的高飞吗?束缚和自由没有孰优孰劣,两条道路皆能通向成功,仅仅放任其自由,还是束缚其生长,在一切都还仅仅树苗的时候决定就好。

毕竟,在束缚中生长和在自由中生长,期盼成才的那一天,都是犹如朝圣般神圣的使命,容不得纷繁世界的扰攘和急功近利者的亵渎。

且看当今,有多少家长为了使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拔得头筹而逼迫子女在升学压力下学习“一技之长”,亲手击碎了其“自由育儿”的信仰,又有多少父母因为难忍正在经受痛苦的运动员训练的儿女的切肤之痛而协助他们“脱离苦海”,扼杀了又一个坚韧的未来;有多少斐然君子口口声声宣传着自己的自由之乐,却始终难以忍受寂寞山谷里一夜的清冷,又有多少志士一面怀抱兼济天下之心,一面逃避冗长拖沓的人际关系,寻找自由的港湾;有多少次世界联手倡导政府信息公开透明,给予人民了解政府工作的自由,却因为一个正直的阿桑奇行使了正当的义务而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又有多少此政府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宣告对贪官污吏的绝对束缚,却屡次因为种种“被曝光”自掩其面……束缚和自由有时又是一对矛盾体,当培育树苗的人为自己的选择摇摆不定,在树已不是树苗的时候。

定位,理应在树还是树苗的时候。

五、小树正在生长,请勿打扰高三(11)班王莉植在瓦盆中的小树苗,用铁丝左缠右绕,改变了生长形态,或许能够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在花市上卖出个好价钱。

可那原本能够自由生长、能够长得参天蔽日的小树苗,如今只可拘于一方小土,这难道不值得可怜吗?没有人生来就愿意接受这样的“改造”,在我看来,尊重天性,崇尚自由发展才是真正的可取之策。

梵高是个天才—他一生追求自由创造,以期达到艺术世界巅峰。

他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让所有人都大为惊叹!他周围的每个人,甚至是他最亲近的弟弟提奥都不止一次地劝说他念一所好的艺术学院,在咖啡馆里办自己的画展—成为社会公认的“精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