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批评
第四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批评
《法言· 吾子》“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 其所非,将谁使正之?曰:万物纷错,则 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或曰:恶 睹乎圣而折诸?曰:在则人,亡则书,其 统一也。”“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 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弃常珍而嗜乎 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 子者,恶睹其识味也?”
2、对屈原的评价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 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国史 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 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 荀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 也”“以道制欲”等。
2、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郑玄《诗谱序》云: “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 所以匡救其恶。”
二、增善消恶,有补世用
《自纪》云:“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 为世用者,一章无补。”《佚文》云: “文岂徒调笔墨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 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 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 恶也。” 《书解》“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 明。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 斑。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积。”
2、对“怨”的理解
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 上”“强非其人”,而王逸则认为“且诗 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 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 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 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 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 中矣。”
一、《乐记》的音乐思想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文学思想是完 全相通的,而且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 了影响。
1、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 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 乐。” 这里的“声”与“音”不是一回事,“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也声;声成文,谓 之音。”自然之“声”不同于审美之“音”。声 音也还不是“乐”,“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 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附录
司马迁对《离骚》的评价:“《离骚》者, 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 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 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 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 也。”
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第四节 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 观
东汉时期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文艺思潮, 它以桓谭、王充为最杰出的代表。东汉是 谶纬神学极盛时期,强调君权神授,把儒 学神学化。王充的《论衡》中心就是批判 谶纬神学。
一、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对作》云:“是故《论衡》之造也,起 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佚 文》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 曰:疾虚妄。”
3、《离骚》的艺术特点
《离骚经序》“《离骚》之文,依《诗》取 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 君;伏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 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二、中国文学的自觉问题
本教材认为:“汉代文学观念的发展与先秦相比,有较大 的变化,这就是文学的独立与自觉的逐渐形成。一般人所 说到魏晋方始进入文学的独立与自觉时代之说其实是不确 切的。” 其理由有三:一是汉人把文人分为“文学之士”与“文章 之士”。前者是指学者,后者则指文章家,相当今天所说 的文学家。“文章”观念的确立,是文学独立和自觉的重 要标志。二是汉代出现了以专门写作文章为主的专业文人 队伍。如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枚乘等。三是诗赋已成 为独立的一类,它已从学术文化中分离出来了。如刘歆 《七略》、班固《汉书· 艺文志》等都把“诗赋”单独作 为一类。
三、反对复古,提倡独创
自纪》云:“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 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同 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 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 禹目当复重瞳。” 《齐世》云:“俗儒好长古而短今”“好 高古而下今”而“世俗之性,贱所见,贵 所闻也。”
王逸按儒家称诗三百篇为“经”的方法, 把《离骚》也称之为“经”,他从正统儒 家观点出发,认为屈原的为人及其《离骚》 等作品是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离骚》从 思想到艺术都是模仿《诗经》的。
1、对“忠”的不同理解
班固认为屈原“责数怀王”“忿怼沉江” 是对君上不忠,而王逸则认为“危言以存 国,杀身以成仁”是“忠”,故云:“是 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 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认为屈 原“责数怀王”“忿怼沉江”正是忠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 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毛诗序》对前者 有解释,但对后者没有解释。汉儒郑众、郑玄对 后者的解释:“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 事于物”;“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进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一言之。兴, 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法言》:“曰:或问屈原、相如之赋孰愈。曰:原也过 以浮,如也过以虚。过浮者蹈云天,过虚者华无根。然原 上援稽古,下引鸟兽,其著意,子云、长卿亮不可 及。”“过以浮”是指屈原的作品文辞华丽,不像儒家经 典那样质朴;“蹈云天”是指屈原作品中上天入地的夸张 描写,以及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不符合孔子“不语怪、 力、乱、神”的精神。 《法言· 吾子》说屈原“如其智,如其智”,据俞樾《诸 子评议》考释,此即是“未足以为智也”。扬雄从儒家君 臣之道出发,认为遇不遇是命运决定的,臣下不应对君上 表示不满,自恃才高而以死表示抗议,是不符合为臣之道 的。
附录: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中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 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 如近代所说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二、《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毛诗序》的作者是谁?学界有争议,郑 玄《诗谱序》说:“《大序》是子夏作, 《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范晔的 《后汉书》则认为是东汉时人卫宏所作, 等等。从《毛诗序》的内容来看,恐非成 于一人之手,可能是毛公传诗时已有,后 人又作过修订补充。
1、“发乎情,止乎礼义”
第二节封建正统的文艺观的确立—— 从《礼记· 乐记》到《毛诗序》
两汉儒家的文艺观出现了不同于先秦儒家文艺观 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守 性增强了,批评性减弱了。“温柔敦厚”的“诗 教”成为长期封建社会中文艺发展的桎梏,使文 学变成了儒家经学的附庸。二是汉代儒家文艺思 想也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中科学的、积极的、 进步的内容,作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阐述, 并充实了许多新内容,使之更趋成熟、也更完整 了。这主要表现在:“六义”说的提出;“志” 与“情”的结合;进一步明确了文学与时代的关 系;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物感”说等等。
3、对赋的认识
扬雄早年喜爱汉赋,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晚年则多所批评,甚至趋于否定。 《法言· 吾子》:“或曰:赋可以讽乎?曰: 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 也。”“或曰:吾子少而好赋?曰:然。 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二、班固的文学批评理论 1、对屈原的评价
《离骚序》中说:“且君子道穷,命矣。 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 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 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今 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 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 苦思,强非其人,愤怼不容,沉江而死, 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 伏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 载。”
2、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的反作用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 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 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3、关于音乐创作问题
“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 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西方论艺术真实注重于艺术作品内容与现 实生活的一致,而中国古代则侧重于强调 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作品中思想感情的 一致。这种对艺术真实的要求,是中国古 代文学理论中真实论的主要思想。
第四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 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西汉是儒家经学极盛时期,但西汉前期儒 学的地位并不高,而黄老思想则占有统治 地位。文学思想也有所反映,如贾谊、刘 安及其主编的《淮南子》,都比较鲜明地 表现了道家的文学思想。
一、刘安对屈原《离骚》的评价
据班固《离骚序》中引刘安对《离骚》的评价: “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 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 尘埃之外,皦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 争光可也。” 一是突出“怨刺”;二是“出淤泥而不染”;三 是认为“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 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附录:
《自纪》“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 高士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 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 通耳。……夫文由语也,或浅露分别,或 深迂优雅,孰为辩者?故口言以明志,言 恐遗灭,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何 为犹当隐闭指意。”
第五节 王逸对《楚辞》的评论与东汉 后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 一、王逸对《楚辞》的评论
4、情、志统一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吟咏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