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氧气的制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氧气的制取是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第一次制取实验,它是建立在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具体内容:药品的选择,反应条件的确定,反应装置的选取,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采取合理的收集方法,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采取验满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并对氧气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比如: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氧气有广泛的用途。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能会碰到的困难。

为什么实验室要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以及双氧水来制备氧气?又如何选择仪器组装装置?如何进行收集和验证?催化剂是什么?怎么起作用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能记住所用药品的色、态,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和阅读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理解反应的装置特点、操作顺序和原理并能指出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体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结合给出的药品和条件,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实验室
制取气体的药品选择、仪器组装、气体收集和检验、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操作能力,通过实验,丰富科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重点、难点与突破策略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并介绍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五、教学前的准备
1.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药品的准备。

2.学生复习常见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

3.对氧气的性质和其他物质的特性有所了解。

六、教学思路与学习活动的设计
1、情景导入:展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回顾氧气的性质,引出
需要纯净的氧气应该如何制取的问题?
2、出示过氧化氢溶液,叙述性质。

出示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对二者
进行认识。

3、合作探究: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通过学
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探究:
A:在试管里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B:再取一试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而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书写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用的探究:
把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能否再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反复进行。

从而得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
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加热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完成高锰酸钾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分解反应的概念:
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明确:
1.所使用的仪器:
2.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

3.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
4.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应该放一小团棉花的原因:
5.装配顺序和铁夹位置。

6.操作先后:先预热后固定;先气泡均匀后收集;先撤导气管后灭酒精灯。

(4)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及原因: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