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1)(1)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1)(1)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二、教学内容剖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内容简述:本节怎样承前启后,梗概知识及研究问题的方法,
本节的地位等)
2、本节课教学重点: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结论。

2、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3、本节课教学难点:
1.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惯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思路与方法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为主线,以多媒体中的动画为辅助手段,以实践、讨论、思考、总结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逐步设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开展学习活动,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气垫导轨装置、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装置.
视野拓展
在我国古代著作中,对于力和运动问题,已有一定的认识。

远在春秋时期成书的《考工记》就有这样的记载:“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也。

” 就是说,马已停止用力,车还能向前走一段距离。

这里虽然没得出惯性的概念,但是已经注意到了惯性现象。

在《墨经》里,还给力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经上》第21条里说:“力,行之所以奋也”。

这里的“行”就是“物体”,“奋”字在古籍中的意思是多方面的,像由静到动、动而愈速、由下上升等都可以用“奋”字。

经文的意思是说,力是使物体由静而动、动而愈速或由下而上的原因。

在《经说》里又说:“力,重之谓。

”这说明物重,是力的一种表现。

从这条经文来看,的确可以说我们的祖先在二千多年以前,已经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开始了正确的观察和研究。

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一书《状留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且圆物投之于地,东西南北无之不可,策杖叩动,才微辄停。

方物集地,一投而止,及其移徙,须人动举。

”就是说,圆球投到地上,它的运动方向,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是不一定的,但是不论向哪个方向运动,只要用手杖加上一个微小的力量,就会停止运动;方的物体投在地上就会静止,必须人用力才能使它发生位移。

这里说明了力是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也说明了物体的平衡和它的基底的关系。

王充还提出:“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

”这段话说明了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质量越大的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越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