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地履行其功能和职责而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的一种执政能力和执政资源。

政府公信力事关政府存亡,是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重要保障。

而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事情却反映了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本文以这些事件入手讨论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和如何提高公信力。

关键字:政府公信力执政能力提高公信力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像北京举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些大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崛起,中国人可以挺直腰板。

但是,在这些光芒的背后却隐藏着危险,而这些危险可能让我们的国家面临非常严重的困难。

比如,厦门PX 项目事件,云南PX事件等这些事件在发生时政府曾经出面为群众解释利害,说服人们相信政府,可是结果他们不相信政府的言论,无论政府说的正确与否,人们都是选择抵制的态度。

这些事情都说明我国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到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而我将从政府公信力这一角度讨论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解决办法。

2 问题的出现
百度网关于公信力的解释是:公信力是指在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品性,是指公众对公共权力的信任程度。

一般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评价,也就是政府信用的问题,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于政治伦理范畴。

具体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机构的社会形象或道德评价的问题,即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一视同仁,主要是政府的道德形象。

二是公众对政府机构和官员们行政能力的信任问题,即政府是否拥有对内管理好自身事务、对外管理好社会事务的能力,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满意。

三是对各种政策的信任问题,即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公正可行,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过程是否合法,各种政策之间的协同和衔接性如何,特别是新旧政策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连续性,能否得到公众的信赖等等。

过去大多数学者和政治改革家认定:政府公信度的提升依赖于政府业绩的提高,因而,公信力的提升也源自于提高政府绩效能力。

不过比较以往的数据,如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 66万亿元,是1978年的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

然而2006年《小康杂志》调查发现,政府官员在“信用最差的5个职业群体”位居榜首[1]。

这就让我们看到了政绩与公信力之间貌似没有直接的关联。

还有不少人可能还记得:2011 年温州“7·23”动车事故发生后,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铁道部发言人的回答:“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相信了”。

这样的事情被人们看作是当前政府公信力严重缺失的生动体现,而类似的事例则不在少数。

应该说,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出现的公信力危机和近年来的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

在这样一个“大众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政府行为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不再是无法解密的“黑匣子”,其所作所为可以被轻易曝光和放大。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那些被曝光的案例来看,不少地方政府显然还未做好在公众放大镜下运行和工作的准备,仍然以传统的执政理念和处理事务的方式来处理各种日常的或者突发的事件,其结果往往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和质疑,政府公信力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进一步流失。

这也就导致政府公信力在逐渐下降,民众对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普遍采取不信任的态度,而最终可能导致经济、安全、民生等各方面的严重损失。

2 政府公信力重要性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合法性根源。

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政府公信力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对政府合法性的确认,合法性与政治现象相生相伴,它是指社会性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西方启蒙思想家主张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协议或
契约。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构建了人民主权学说,对政治合理性作了探讨。

契约理论认为,公众与政府之间是一种以行政权为中心的委托代理关系:公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同时期望能获得维持其利益的政府服务。

这种关系必然包含着政府信用和社会公众认同的政府公信力问题,善政必须建立在公众信任的基础上。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首次把“合法性”作为核心要领进行学理探讨。

他认为,合法性是既定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即人们对享有权威地位人的确认和对其命令的服从。

根据人们的研究可以看到提升公信力有以下几个好处。

第一,提升政府公信力,有助于强化政府的政治合法性。

政府的合法性主要取决于政府产生的合法性和存在的合法性。

针对前者,王策指出“人民主权”的宪政原则是政府诚信的法理依据,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在行使公权力时作到诚实守信、尊宪守法、践行承诺,才能实现人民组建政府的目的[2]。

第二,提升政府公信力,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维护市场规则和秩序、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

唐铁汉认为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社会信用的引导者,对规范和引导全体社会成员遵守市场规则,建立普遍信任有重要作用[3]。

第三,提升政府公信力,有助于先进文化建设。

卢汉桥指出,政府在建设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诚信一方面可以使公共管理者慎言敏行,言出必践,使制度有信,法规有信,作到取信于民,形成良好的行政诚信文化;另一方面对建设社会诚信文化也起着主导作用。

第四,提升政府公信力,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李祖华认为政府公信作为一种主观自愿机制,同公共权力的强制机制一起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它可以通过信任的简化程序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复杂的风险社会中维持政府与公众关系的持续性,构成整个社会稳定的中枢。

一旦政府失信,社会成员就会普遍放弃通过国家公权力来维护自身的权利,而转向使用私权力寻求自我保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多[4]。

3 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具体表现为政策和管理问题,但核心和基础是政治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提高政府公信力,重点、突破口主要在强化民生,而解决问题的基础则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在制度层面,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制度建设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制度建设的法律来源明晰,制度构架合理,制度及其衍生的行政体制、工作程序才有说服力,政府才具有公信力。

中国的制度建设已取得历史性进展,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也存在着许多相对滞后的问题。

从政党的角度,政党是公民控制政府之手,是民意表达的工具,执政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程度高低、公民政治权利实现的程度,进而影响政府信任的程度。

政党可以从执政理念、制度供给、执政体制、干部输送等方面规范政府的内部管理以及外部关系,对政府进行监督和制约,提高行政道德和行政管理水平,沟通公众与公共权力的联系,使政府更好地赢得公众的信任[5]。

在政府层面,要重点克服政府”单边主义”耐心地做好民生工作,建设服务型政府。

“单边主义”就是一切政府说了算,包括信用缺失,工作缺乏连续性;工作中随意性强;表里不一,糊弄群众,工作态度粗暴;透明度不够等。

近年普遍出现的以”经营城市”的名义”兴建开发区”、大拆大建等,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屡遭破坏;施政时,超越法定权限制定有利于自身“暂行办法”,甚至“搭车”谋利。

有些地方政府的决策缺乏有效协调和整体配套,让公众无所适从[5]。

从发展的维度看,政府继续以“单边行动”的方式面对社会,既不合时宜,也力不从心。

因为,政府行为是有成本的,再加上“搭便车”、低效率等现象,当政府“经营”、管理和服务的项目数量和对单个项目的投入超过某个边界时,“单边行动”反而是一种负担。

政府集中把大块土地、经营况好的大型交易场所、重要的物流站点等卖出去,表面上显得强势,也有了一些
“零花钱”,但实际上削弱了对地区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调控能力和协调余地。

反对“单边主义”的核心,不是要淡化政府作用,而是尊重人的主人翁地位,是强调在地方事务中也要有尊重人权的观念。

我们既要改善民生,也要扩大公众参与;既要会讲道理,也要会讲故事;既要会讲大道理,也要善于讲中道理、小道理;既要宣传,也要沟通,还要重视政府公关,否则就会”受累不讨好”,公信度、公信力就会打折扣。

政府不要自说自话,要说老百姓能听懂、听着顺耳的话,防止出现什么事情只要官方否认,很多人反倒确信其有的怪现象。

要注意不把政务工作目标定得过高,避免讲“人人享有”,不宜提几年建成服务型政府之类简单化的口号。

我们要把中国的道理讲透,把“中国的故事”讲好,把“中国人民的生活安排好”,让更多的人不断扩大参与,努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1] 白秀银. 政府公信力的信息互动选择机理探究. 中国行政管理. 2008(8):116-20.
[2] 王策. 诚信政府建构论. 社会科学辑刊. 2005(6):43-7.
[3] 唐铁汉. 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 中国行政管理. 2005(3):8-10.
[4] 武晓峰. 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 2008(5):63-7.
[5] 朱光磊, 周望. 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25(3):12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