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力作用与地貌

内力作用与地貌

内力作用与地貌
基础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影响下的地表形态 [全面理主干]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 水平运动 运动 垂直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_岩__浆__活__动__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研究地质构造,可以科学的推断地层形成过程与地貌的 关系。如图示意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据此完成3~4题。
() ()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②①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大陆轮廓可知,甲为阿拉伯半岛,位 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位于非洲板块,故选B。第2 题,读图结合板块分布来看,M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生长边界,N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结合图示分 别为②①,故选D。 答案:1.B 2.D
基础考点(三)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深度解重难]
1.获取图中的重要信息 (1)图名:可反映图示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图的核心内容。 (2)图例符号:反映岩层的新老顺序,有时用不同符号表 示不同的岩石类型。 (3)经纬线、指向标和比例尺。
2.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应用 对图像的分析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重点分析以下 要点: (1)分析图中地质构造特征: 区分背斜、向斜,有无断层,在什么位置,有无火山构 造,有无岩层缺失(如背斜顶部的岩层缺失等)。 (2)判定岩石类型: 有生物化石的必为沉积岩;变质岩往往紧临岩浆侵入 体;火山锥上必为喷出岩。要在认识岩石类型的基础上判断 其特征。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 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
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 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注意:背斜处开采煤 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 易发生透水事故
下图为世界某板块示意图,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读 图完成3~4题。
3.该板块的运动方向是
()
A.向西南移动
B.向东北移动
C.垂直隆升
D.垂直下降
4.该板块边界
()Biblioteka A.甲处形成裂谷B.乙处形成海岭
C.丙处岩石年龄较丁处老 D.丁处地壳厚度较甲处大
解析:第3题,由该板块的形状与位置可知,该板块为印度洋 板块。该板块的西南部为生长边界,板块北部和东部为消亡 边界,由此推断,该板块的运动方向为由西南向东北。第4 题,甲处位于消亡边界,裂谷多形成于陆地板块的生长边 界,A错误;乙处位于消亡边界,海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 海岭,B错误;丁处是生长边界,岩石是新涌出来的岩浆冷凝 形成的,形成年代最晚,C正确;甲处位于陆地,丁处位于海 洋,甲处地壳厚度较丁处大,D错误。 答案:3.B 4.C
垂直 相对下降 方向 相对上升
形成_谷__地__或__低__地__ 发育成__山__岭__或__高__地__
3.火山
(1)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而形成。
(2)火山: ①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 中央喷出口
或管道喷出而
形成。
②组成:包括 火山口 和火山锥两部分。
[特别提醒]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第2题,由材料“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 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 沉积物”,可判断该地区地壳经历过两次间歇性抬升,A对。 若该地区经历过持续性抬升或持续性沉降,就不会在乙地不 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B、D 错。若该地区经历过间歇性沉降,则该地地势间歇性降低, 水位将会抬升,不会出现古河床沉积物,C错。 答案:1.D 2.A
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4.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应选址丁处
D.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 D.断层
()
解析:第3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中间最新,而 两翼岩层逐渐变老,故为向斜。第4题,图中甲处为背斜,它 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丁处为向斜构造,在此修一南北向隧 道,隧道易积水;图中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判断为沉积岩。 答案:3.C 4.A
未受侵蚀,成为_谷__地__; 向斜 久经侵蚀,地形倒置,形
成山岭
中部岩层较__新__, 两翼岩层较__老___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压力和张力 ,超过了岩石 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位移 。
(2)断层的位移类型:
位移类型
表现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 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地震带 板块位置
亚欧板块与太 平洋板块 环太平洋 地震带 美洲板块与太 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与 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与印 地中海— 度洋板块 喜马拉雅 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非 洲板
边界类型
形成的地貌
千岛群岛、千岛海沟;
消亡边界
日本群岛、日本海沟; 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
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 落基山脉
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 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 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深度解重难] (一)准确识记六大板块的分布与边界类型 1.六大板块的分布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 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图。
2.主要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地貌
消亡边界 新西兰南、北两岛
消亡边界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消亡边界
喜马拉雅山
地震带 板块位置 边界类型
形成的地貌
非洲断 裂带
非洲板块内部 印度洋板块与非 洲板块
生长边界 生长边界
东非大裂谷 红海、死海
大西洋 美洲板块与非洲
冰岛、大西洋、中大
生长边界
断裂带 板块及亚欧板块
西洋海岭
(二)对比掌握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马里亚纳海沟、亚 洲东部岛弧、美洲
西岸山脉
图示
[集训查漏点] (2020·吉林大学附中测试)读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 回答1~2题。
1.甲、乙两块陆地分别属于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2.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_变__质__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 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 移和_弯__曲__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 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 的_隆__起__和凹陷
对地形 的影响
相互 关系
形成褶__皱__山脉和断裂带
形 成 高 原 、 _盆__地__ 和 平 原等地貌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知,甲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砂岩, 质地坚硬不易侵蚀;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页岩,位于向斜外 侧,受张力易被侵蚀;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石灰岩,易与水 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三地地貌差异主要是由岩石 种类不同造成的,D对。甲、乙、丙三地相距较近,皆位于我 国广西境内,年降水量差异并不明显,A错;根据地下岩层弯 曲状况,甲、乙皆位于向斜的左侧,地质构造部位相同,B 错;植被覆盖率大小对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且甲、乙、丙三 地植被覆盖率大小无法判断,C错。
背斜
褶皱 向斜
断层
从岩层 形态上
判 从岩层 断 的新老 方 关系上 法
岩层一般向 上拱起
中心部分岩 层较老,两 翼岩层较新
岩层一般向下 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 较新,两翼岩
层较老
岩层受力断裂并 沿断裂面有明显
的相对位移
图示
地质构造
未侵 蚀地

构 侵蚀 造 后地 地貌 貌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常形成 山岭
背斜顶 部受张 力,常 被侵蚀 成谷地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 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构造地貌 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 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 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深度解重难]
(一)常见地质构造的比较分析
地质构造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
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张裂 生长边界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
块相互挤压碰撞 块相互挤压碰撞
消亡边界
对地球面 形成裂谷或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 海沟、岛弧、海岸
貌的影响
海洋
大高原
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 红海、大西

喜马拉雅山脉、青 藏高原
③某种地层缺失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当时地壳隆 起,地势升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隆起后被外力侵蚀; 三是当时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如图)
④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是由 其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岩层遭 受外力侵蚀形成的。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 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如图所示)
1.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断层
B.断层、向斜、背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