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

一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1)褶皱与褶皱山
背斜顶部受张力 岩石破碎,易受侵蚀
向斜槽部受压力 岩石坚硬,不易侵蚀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1)褶皱与褶皱山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逆地形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1)褶皱与褶皱山

形成喷出岩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只有当岩浆喷出地表时,才塑造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最主要的内力形式
青藏高原地形图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造成岩层 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 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造成岩层 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 和海陆变迁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1)褶皱与褶皱山
工程应用
• 背斜:挖隧道 采石场
找矿应用
• 背斜:天然气、石油 • 向斜:地下水
天然气
石油
地下水
基础知识过关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2)断层与断层山山
地质构 造类型
地 断垒 层
地 堑
图示
判断依据 岩层关系
岩体破裂,岩 块上升
·地下水储藏区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1)褶皱与褶皱山 ①.形态上: 背斜拱起;向斜下弯
②.岩层新老关系上: 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③.地貌上: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1)褶皱与褶皱山
背斜
向斜
1. 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 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该河谷 ( A)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题组四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015·浙江文综)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 新。完成问题。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C
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变质岩
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组三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16·北京卷)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问题。
平顶海山( D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相伴发生 水平为主 垂直为辅
高低起伏 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的原因/理论)
大陆漂移说
海底扩张说
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的原因/理论)
基础知识过关
2.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的原因/理论)
基础知识过关
2.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的原因/理论)
基础知识过关
2.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的原因/理论)
题组三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11·海南地理)读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 的原因。(10分)
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 近(沿2 000~3 000米左 右等深线)的海沟。 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 块俯冲到大陆(东北侧的, 或美洲)板块之下(或答两 侧的板块互相挤压),导致 这里多火山。
C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纲标解读
考试大纲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复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 征。
题组二 地壳运动
(2019湖南长沙第一中学模拟)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位于江苏省宜兴城西 南约25千米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积约为5 000平方米,长约800米,全洞由上、 中、下、水四层洞穴组成。洞洞奇异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长120 米,游人多以洞中泛舟为一乐事。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 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抵柱峰。据此完成 3~5题。
题组一 板块构造
(2015·上海地理卷)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
理。
1.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C )
A、地震和火山 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 D、火山和褶皱
2.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
证据包括( )
C.图中的河谷均位于背斜构造之中
D.F1断层形成早于F2断层
2.图示地区岩溶地貌广泛存在,主要原因是(A )
A.碳酸盐岩具有可溶性
B.植被稀疏
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D.地势起伏较小
题组二 结合等高线的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
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P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 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据此完成3~4题。
3.溶洞内石钟乳、石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C )
A.流水溶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堆积
D.流水搬运
4.每一层石灰岩洞穴形成时( D )
A.地壳持续上升 B.地壳间歇性上升 C.地壳持续下降 D.地壳稳定
5.善卷洞的四层洞穴形成,经历了几次地壳运动 ( A)
A.三次上升运动 B.四次上升运动 C.三次下降运动 D.四次下降运动
自读教材P69、74 完成:
能量 作用 来源 速度
表现 形式
作用过程
影响地貌或形成岩石
地 内球 力内 作部 用的
热 能
很 快
变质作用
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 境下,岩石发生变质
难以改变地表形 态,形成变质岩
或 极 其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 喷出地表
侵入地下形成侵入 岩;出露地表形成 熔岩高原或火山,
基础知识过关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1)褶皱与褶皱山
地质构 造类型
图示
判断依据 形态 岩层关系
背 斜 褶 皱
向 斜
上拱
中心老,两 翼新
下弯
中心新,两 翼老
构造地貌
地形
成因
初成山
岩层上拱成山
后成谷 初成谷 后成山
顶部受张力, 被侵蚀成谷
岩层下弯成谷
槽部受挤压, 不易被侵蚀
实践意义
·油气良好储藏区 ·顶部易建采石场 ·地下隧道理想选 址
内 力 作 用
作用过程
影响地貌或形成岩石
自读教材P69、74 完成:
能量 作用速 来源 度
表现 形式
作用过程
影响地貌或形成岩石

内 力 作
球 内
用部



很 快
变质作用
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 难以改变地表形 境下,岩石发生变质 态,形成变质岩





★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只有当岩浆喷出地表时,才塑造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最主要的内力形式。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影响
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作用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知识整合
基础知识过关
区别:
①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质作用——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 断变化和形成的作用。按应力的来源不同,分外应力地质作用和内应力地 质作用两种。
海、大西洋等 尔卑斯山脉
弧、马里亚纳海沟等
基础知识过关
深度思考(独立思考):
为什么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多火山、地震、温泉。
解题探究
题组一 内力作用类型的判读
(2019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模拟)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 喷发前发生爆炸形成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往往成群分布在地势低凹、地 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玛珥湖一般具有四周封闭完好、湖水较深、湖 面平静、生物较少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下图为玛珥湖的示意图。据 此完成1~2题。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3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 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构造地貌——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从宏观上看,所有大地貌单元,如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 均为地壳变动直接造成。
自读教材P69、74 完成:
能量来 作用速


表现 形式
岩体破裂,岩 块下降
构造地貌 断块山
裂谷、湖泊或海洋
实践意义
·找水(地下水 出露成 泉) ·工程建设应避 开断层 ·地震时加剧烈 度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2)断层与断块山
地垒
地堑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华山 泰山 庐山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