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
个人专注论
梅尔
个人动机的强度与个人的专注密 切相关,个人所关注的方面动机 就强,反之,则弱。
对行为的归因:环境归因和个人归因
2、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3、韦纳的归因理论 三维度、六因素
稳定性 稳定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 + 不稳定 + + + 内外在性 内在 外在 可控性 可控 + 不可控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
+ + + +
+
+
+
+ +
+
+
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思考题
2 4 7 1Βιβλιοθήκη * 5初始状态6 8 3
1 2 7
4 * 5
6 8 3
目标状态
五、其他动机理论派别
其他动机理论 本能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 麦独孤 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 本能即遗传倾向是人类行为的天生推 动力
驱力理论
武德沃斯 赫尔
赫布 柏林 赫尔
人的行为动力是由生理需要引起的精 神状态或由驱力引起的紧张状态。
人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此中 等强度的刺激也最能使人产生行为动 力。 诱因是决定行为积极性的变量之一。
唤醒理论
诱因理论
期待价值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 认知失调论 个人作为论 工作投入论
托尔曼
德韦克等 费斯廷格 戴查姆斯 尼克斯
行为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强化, 而是由于个体对目标的期待。
各体对自己能力的不同看法直接 影响到各梯队成就目标的选择。 人的动力来源于认知失衡所产生 的张力。 个人之所以自愿从事某项工作, 主要是认为在能力上有所作为。 工作投入的不同状态影响个体的 行为动力。
第三节 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
1、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 是由刺激-反应构成的,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 中间过程或中介力量,那么行为动力只能到行为外 部去寻找。因此,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为强化。
强化: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都 可称为强化。
讨论
★小时候你爱哭吗? 是□ 不是□ ★你哭的时候,父母怎么哄你的?
4、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 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 • • • • 成就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 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 诱因是成功时获得的满足感。
阿特金森进一步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 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 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 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 归因训练有利于提高自我认识
★习得性无助感: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
调。(塞利格曼的电击狗试验)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 班杜拉提出 •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 主观判断,与自我能力感同义。 1、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行为的结果因素 即强化;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期待分为结果期待 和效能期待。 2、当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成 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 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研究表明: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力求成功
者的积极性,这种任务对他们最有挑战性。而避免失败者回 避这种任务,他们会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确保 成功或失败了归因于任务的难度。
下图是12个人还是13个人
用一笔画成相连的四条直线,并穿过所有的点?
●
●
●
●
●
●
●
●
●
三、归因理论
1、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 他认为人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其得到满足 的根本手段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行为。
□给你零食、零花钱、新衣服、玩具等
□揍你 □讲道理 □不理你 打乒乓球
强化
刺激
(反应)行为
成功感或自信心 稳固联系
强化: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 正强化和负强化
理论缺陷: 过分强调行为的外部力量,而忽视甚至否定 人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二、成就动机理论
1、莫瑞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成就需要”,成就动机在 此基础上发展。莫瑞认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其中 之一即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 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 2、20世纪40、50年代,麦克兰德、阿特金森接受莫瑞的 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成就动机理论。 3、麦克兰德通过实验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 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承担责任;反之,倾向于 选择风险较小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