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建筑——五(5)新
研究课题:闽南建筑 研究目的:我们生活在闽南地区,走过大街小巷, 都在深刻感受着闽南建筑的魅力和特色,如: 骑楼、“宫殿式”大厝、洋楼等等。这么多的 建筑特色,我们都不大了解;为了更加深入的 了解我们家乡的传统建筑的魅力以及里面蕴含 着的丰富文化内涵,我们决定对闽南建筑进行 研究。
研究人员:柯君雨、黄宁欣、方沁禾、林雨彤、史彬江 人员分工: 柯君雨——组织所有人进行所有的活动, 发问卷调查 黄宁欣——协助组织,发问卷调查 方沁禾——发问卷调查,实地观摩 林雨彤——摄影,发问卷调查、实地观摩 史彬江——查资料,汇总
总结
总结:我们通过查资料,走访调查,发放调查表等许多研究方法,最后经过小 组讨论后,得出了以下结论:闽南在广大土地上,分布最广的是传统聚落。 以空间类型来看,分别有集中和分散两种形态。在聚落当中,住宅建筑是有 特定秩序的,群体式的组成聚落空间结构,同时,不同聚落间以明显的界限 来划分,多以自然地形、地势、沟渠、湖泊、港澳为分界。另外从社会关系 和文化的层面来考察,在闽南地区传统聚落和民居分布仍然清楚地体现儒家 宗法伦理。只不过相对于城市来说,聚落的构造是为农林牧渔的生产方式所 服务。 研究收获:这次的研究让我们知道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闽南建筑,如:厦 大,集美学村等。我们通过这次调查了解了,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人都很关 心闽南建筑,也愿意去多了解闽南建筑的历史文化。 我们的建议: 1.应该对这些传统建筑文化的由来和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2.应重视采用当下各个群体的文化的不同接受能力制定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 宣传。
二、出砖入石 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 砖入石”,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 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 点、线、面的组合,这种组合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 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 上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 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 “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 这些红砖包裹着白石的独特墙体,砖没有规则的,石也不 拘形状,自然和谐。但这种特别的美的背后其实是“废物再利 用”!明末闽南地区发生大地震,将兴盛的泉州府夷为一片平 地,震后重建时,老百姓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 瓦、来构筑墙体,并由此传承下来。用“出砖入石”这种方法 砌墙不仅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筑是近代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主持厦门大学、 集美学村、建设时期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富有闽南建筑特色、 中西合璧、古今相融的建筑形式。 厦门大学中的家更风格建筑包括了群贤楼群、芙蓉楼群 以及建南楼群。三者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构成了具有整体 美感的建筑组群。 集美学村是嘉庚建筑楼群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代表 建筑为南桥楼群、南薰楼、黎明楼、道南楼等,创造性地把 闽南红砖民居建筑的特色压在西洋建筑的主体上。
四、油漆彩绘 油漆彩绘是泉州古建筑建设中一项最后工序,它的作用是 保护木构减少潮湿、风化、虫蛀等侵蚀。同时可增强建筑空间 的视觉美感,提高建筑物的身价。在不同的建筑采用不同的颜 色,让人们一目了然,了解建筑特色。泉州人习惯称“红宫黑 祖厝”,宫指寺庙,祖厝指宗祠,一般普通民居木构都保留原 色。 泉州的传统建筑多采用雕彩结合,就是有雕必有彩的独特 风格,更加增强图案的明暗、阴阳效果,更富有真实感。如廊 檐部的吊筒、竖梁、托木、斗拱等构件,是工匠们最能发挥才 能的地方。
一、山 墙 山墙,多是硬山式和悬山式两种,是泉州封闭式民居的一种常用的外 形处理手法,使上部的轮廓线多变。它在边侧围墙,从鸟踏至规尾、脊尾 部分,形式多种多样,体态轻盈秀美。墙头上以火垫、厚仔、尺工、平瓦、 中兴或瓦筒覆盖成墙檐和墙脊。 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到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 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并以花灯、 花篮摆在中间,这类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 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象征物品。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 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的同类色穿插其间。 在整体型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黄金良认为上面中心图像 应为辟邪形象演变而来,这符合民俗习惯。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 动流转把所有图形统一起来,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 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 “丁”的谐音。
调查
二、调查:为了更好了解闽南建 筑,我们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 制作了60份问卷,进行调查。
闽南建筑的调查
选择题 一、您的性别 ○ 男 ○ 女 二、您对闽南传统建筑了解多少 ○ 亲身去调查了解过 ○ 听说过,部分了解 ○ 不了解 三、以下哪些闽南建筑是您去过或听说过的 □ "宫殿式"大厝(如泉州民居) □ 洋楼(如鼓浪屿) □ 骑楼(如厦门中山路) □ 嘉庚建筑(如厦大) □ 其他 四、您觉得对于传统建筑,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多不多 ○ 挺多的 ○ 不是很多 ○ 基本没有 简答题 一、您认为闽南建筑的哪条特点最吸引您? 二、你觉得采用什么方式会令更多人了解会传承这些文化? 三、你认为自己要如何传承、保护、发扬这些传统建筑文化?
调查情况
在第一题,有人回答“特点是中西结合”;有人回答“有点像四合院,十分古老”;有人回答 “混欧式风情”:还有人回答“红色的瓦和圆形土楼”等等。 在第二题,大部分人回答的都是“通过网络媒体宣传”,还有人回答“多举办艺术展览”,还 有人回答“多宣传旅游”等等。 在第三题,有些人回答“要教育好下一代”,有些人回答“要感染身边的人”。不过,有一位 姐姐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他回答道“首先应该对这些传统建筑文化的由来和历史有一定的了 解,其次应重视采用当下各个群体的文化的不同接受能力制定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宣传”,我 觉得她写的非常好
三、石 雕 泉州石雕技术有悠久历史传统。泉州盛产花岗岩,有南安 石砻“砻白石”,惠安青斗石“辉绿石”,砻白石历史最悠久, 最为著名,被称之为“泉州白”。而石雕工艺技术以惠安最负 盛名。 石雕是泉州传统建筑最为广泛使用的主要技艺,如石塔、 石桥、寺庙及住宅等建筑,都少不了它作装饰。据查泉州现存 最早的石雕构件,有南安九日山延福寺佛教石塔“晋太原五 年”,保存完好,还有唐代韩屋墓前石人、石马。宋代雕刻作 品更是举不胜举,如清源山李老君大石雕、文庙龙柱、崇福寺、 承天寺的石经塔。 泉州古建筑石雕工艺技法多采用线雕、浮雕、透雕、镂空 雕等几种,工匠们以精湛的工艺、流畅的线条、别出心裁的勾 勒意境,充分体现当地建筑艺术的巧、类、秀、雅的风格。
二、骑 楼 骑楼建筑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 骑楼的功能既能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同 时骑楼可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骑楼连廊连柱, 立面统一,连续完整,表现出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骑楼是闽南民居和街坊的常见建筑。沿街面用柱廊式骑楼,楼 高有二层、三层、四层,高底错落;单座建筑多为纵向进深布局, 楼与楼相连成十里商业长街。前面临街设店面,里面和楼上多作居 住及货物堆放用房,厨房、卫生间设置在后面,经营和生活都很方 便。
我们的调查对象男性占25%,女性占75%。 有去亲身调查了解过的占20%,只是听说过,部分了解的占65%,不太了解的 占15%。 有去过“宫殿式”大厝的占30%,有去过洋楼的占90%,有去过骑楼的占65%, 有去过嘉庚建筑的占85%,有去过其他地方的占0%。(多选) 60%的人认为政府与国家对于传统建筑关注挺多的,40%的人认为不是很多, 0%认为基本没有
五、石筑民居 完全以花岗岩石为建筑材料的石筑民居,构成了泉州沿 海民居住宅的独特风貌,特别是惠安、晋江、南安等地大都 因地制宜,无论是墙基、墙身、柱础、柱子、楼板,还是门 窗、石栏杆、石级梯,甚至整条街坊,处处精雕细琢,处处 流露出泉州人民对石头的特有感情。
六、手巾寮 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较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类型。它巧 妙利用地势特点,是一种纵向延伸呈带状形式。面宽3至4米, 单间木构。 这类民居由门厅、天井、正厅、厅后房、小天井、大房、 后房、窥脚、后尾或后落组成。有二落、三落进深,宅内留有 一条前后连环的巷路,这种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亲切,装修也 很简洁。 另有一种手巾寮前面沿街市、后面沿溪岸。如鲤城五堡街, 利用临街设店、作坊,后面水上货物运输,有“前通街、后到 溪”的美称。
六、瓦 筒 瓦筒,又称筒瓦。筒瓦是中间凸起呈半拱形的瓦片。这种 富丽堂皇的瓦片在旧时只能出现在宫殿和寺庙建筑上。在泉州 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闽王王审知因皇后黄惠姑(今惠安县 张坂镇后边村人)家乡滨海风烈,因此特意恩赐黄皇后“汝母 厝皇宫起”。由于在泉州话中,“你母”和“你府”的发音是 相同的,于是整个泉州府,特别是达官、豪绅和富商等,便仿 效王府的样子造起了房子。 这种房屋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既有天井相隔,又有回廊 连接,布局合理,雍容稳重,气势宏大,环境幽深。后来,闽 王听人密报泉州有人竟敢造皇宫式房屋,下旨令停造。同时, 闽王也明白个中原因,“君无戏言”,也就作罢。圣旨传到南 安地界时,有的房屋只粘盖三行瓦筒,就停下了。所以南安古 厝就只有三行瓦筒。这就使得独具皇宫特色的筒瓦流行于闽南 地区。
一、查资料:为了更深入细致地了解闽南建筑, 我们从网上查找了许多资料与图片,加深了对 闽南建筑认识。 闽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迁徙历史和直接联 系东南亚的特殊位置而具有异于其他地区的特 点。它注重渊源又不拘泥,强调继承又有因地 制宜的创新,在建筑观念和建筑形态上体现出 即不违统一文化背景的形制样式,又有令人耳 目一新的风貌。
三、土 楼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 漳浦等地。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土楼建筑的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 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 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
四、洋 楼 洋式的民居建筑,但并不是单纯的西洋式建筑,而是和谐 独特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 有机结合。相当一部分洋楼是华侨回国建造,有的建筑材料还 是舶来品,人们也称这种房屋为“番仔厝”。这些楼房虽然外 表可能有着罗马式的圆柱、哥特式的尖顶,但其材料多见闽南 风格的“红砖白石”。 在布局方面,洋楼仍然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布局,以厅 为中心对称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