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称之“义门”。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足足延续了十五世。
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 世袭制B.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家族累世同居”体现了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和亲情的特点,故B正确;世袭制指某种职位或等级的世代相传,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分封制指周王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诸侯,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家族累世同居……合众生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的角度正确理解该信息含义,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
”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A. 执掌奏章,下达诏令B.统领百官,处理政事C. 监察官员,审理大案ﻩ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可知在胡三省看来,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官员,审理大案,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供相关执掌奏章的信息,A项错误;统领百官的是丞相,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在御史大夫有草拟诏书的职责,D项错误。
3.《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载:“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
”该现象缘于A. 世官制B. 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体现重门第的选官特点,故选C;A是奴隶主贵族世代垄断官位爵位的制度,排除A;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央举荐官员的制度,排除B;D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选官制度,排除。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南齐书”,结合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度,故排除ABD,故选C。
4.“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A. 创立皇帝制度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C. 推行郡县制度D.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分析】从“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可以看出材料涉及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郡县制,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详解】5.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 秦朝的承相B. 唐朝的门下省C.宋朝的枢密院D.明朝的内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并结合所学可知给事中应该隶属于唐朝的门下省,唐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权驳回诏书,故选B项;秦朝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宋枢密院负责军事,明朝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
故选B。
6.清蒋炯《踏车曲》描述了某劳动工具,“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
高田低田足灌沃。
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
”该工具是A.B.C.D.【答案】C【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
高田低田足灌沃。
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翻车的特点,结合图片信息,应该选C。
A是曲辕犁,B是耧车,D是筒车,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7.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
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有可能产自A. 家庭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 民营手工业D. 工场手工业【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皇室、贵族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农民个人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才在市场流通,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投放市场,供民间消费,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工场手工业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需要掌握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的产品流向和特点。
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8.西汉贡禹上书称:“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材料反映汉代官营手工业A. 规模庞大,不计成本B. 高效运行,管理严格C. 分工细致,技艺精湛D. 产品精美,面向市场【答案】A【解析】“三服官”是汉代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表明规模大,耗费大,A正确。
BC不符合材料,排除;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流通,故排除D。
9.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B.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C.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D. 城市商业发展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排除A;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区域长途贩运兴盛的信息,排除C;当时苏州经济繁荣,商品应有尽有,反映了明代商业发展繁荣,故选D。
10.明朝中叶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弛千里”。
材料主要反映A.徽商无视国家经济政策ﻩB. 长途贩运是徽商重要经营方式C. 徽商资本雄厚吃苦耐劳ﻩD. 徽州商业经营的传统源远流长【答案】B【解析】材料只是反映了徽商的主要经营方式,没有体现徽商无视国家经济政策的观点,故A错误。
由材料“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毅四方不可”、“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弛千里”可知,商人获得高额利润重要的经营方式就是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故B正确。
题干侧重阐述的是商人的经营方式,不是其资金的多少,故C错误。
材料主要体现了商人依靠长途贩运获得高额利润的信息,没有涉及商业传统的内容,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贾人几遍天下”、“非转毂四方不可”、“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11.历史课上,老师询问小明(左)和小文(右),你们心目中的好国君应如何治理国家,两人的回答如图。
你认为小明和小文的阐述分别对应的思想家派系是A. 儒家、道家B. 法家、墨家ﻩC.儒家、墨家ﻩD. 法家、道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用刑罚、权术和威势统治臣民”体现了法家严刑峻法的思想。
“顺应情势,让人民自由发展,不干涉人民的生活”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儒家和墨家思想,排除ABC项。
故选D。
12.“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此诗阐释的观点应属于A. 朱熹ﻩB. 陆九渊ﻩC.王阳明ﻩD.李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个个人心有仲尼,……只是良知更莫疑”可知此诗的观点是认为良知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只需要向内心探寻即可,符合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主张,故选C项;诗中所反映的观点是“致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吾心便是宇宙”,李贽反对迷信权威,都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ABD项。
故选C。
13.朱熹认为:“为吾民者,父义,兄友,弟敬,子孝……以上同保之人今仰互相劝戒,孝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事迹显著,即仰具申,依条旌赏。
”该主张产生的直接效果是A. 理学观念逐渐渗透为民众的行为规范ﻩB.理学发展为心学C. 经世致用成为时代风尚D. 理学消解了佛教和道教的民间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孝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事迹显著,即仰具申,依条旌赏”可知朱熹主张对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行为进行旌赏,这一做法有助于强化人民的伦理观念,从而使理学观念逐渐渗透为民众的行为规范,故选A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并没有将理学发展成为心学,排除B;经世致用出现于明后期,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D项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排除。
故选A。
14.“他”肯定理离不开物,认识事物之理就必须“与物接”,所谓的格物穷理也就包含了接触自然界具体事物而认识其规律之义,含有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
“他”是A. 朱熹B. 陆九渊C.王阳明D. 王夫之【答案】A【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可知,材料强调了理学家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而在四个选项中只有朱熹是理学家,故选A;陆九渊和王阳明是心学家,故可排除;王夫之是唯物思想家,不是理学家,故可排除D。
15.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程颐ﻩB. 朱熹ﻩC. 李贽ﻩD. 王阳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心存良知”,可知与心学家王阳明有关。
王阳明认为人性是不能泯灭的,重要的是通过‘良知’让人分清善恶,让人的心变得向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16.据《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记载: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商店。
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封建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 交通便利是商业发展的根本原因C.城市商业发展逐渐摆脱时空限制D. 商业发展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产生【答案】C【解析】A、B材料无法体现;“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商店”“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表明宋朝逐渐放松了对城市商业时空限制,故C正确;D材料无法体现。
【名师点睛】尊重材料是解题关键,材料反映的是五代末期到宋朝逐渐放松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17.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
……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
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巔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
这场运动A.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C. 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D.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