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 空气和废气监测
第二节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程序:监测目的→收集基础资料→确定监测项目→ 设计布点网络→选定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和监测技 术→质量保证程序和措施→提出报告要求、进度计 划。 一、监测目的 (1)对主要污染物质定期或连续监测→
判断、评价大气质量。 (2)大气污染预测预报的依据。 (3)为执法、管理、科研、修订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4. 扇形布点法
以点源所在位置为顶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 下风向地面上划出一个扇形区作为布点范围。采样
点设在扇形平面内距点源不同距离的若干弧线上。
扇形的角度一般为45°,不能超过90°。每条 弧线上设3—4个采样点,相邻两点与顶点连线 的夹角一般取10—20°。
在上风向应设对照点。
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 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
对于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较均匀的 地区,常采用该法。
能较好地反映污染物的空间分布。
3. 同心圆布点法
先找出污染群的中心,以此为圆心画若干个同心圆, 再从圆心作若干条放射线,将放射线与圆周的交点作为采 样点。
不同圆周上的采样点数目不一定相等或均匀分 布,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比上风向多设一些点。
适用于受人力、物力限制而进行人工采样 测定的情况。
2、使用自动采样仪器进行连续自动采样,若再 配用污染组分连续或间歇自动监测仪器,其监 测结果能很好地反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得到 任何一段时间的代表值(平均值)。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规定的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监测项目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总悬浮颗粒物
灰尘自然降尘量
多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
在污染较集中的工业区和人口较密集的居住区多设采 样点。
清洁区 文教区
交通稠密
混合区
工业区
2. 网格布点法
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 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
网格大小视污染源强度、人口分布及人力、物力 条件等确定。
若主导风向明显,下风向设点应多一些(采样点 总数的60%)。
(四)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情况 土地利用情况及功能区划分→设置监测网点。 如工业区、商业区、混合区、居民区等。
(五)人口分布及人群健康情况 人口分布、居民和动植物受大气污染危害情况 及流行性疾病等资料→制订监测方案、分析判 断监测结果。
三、监测项目
优先监测原则:危害大、涉及范围广、已建立成熟的 测定方法,并有标准可比的项目
H2S、光化学氧 烯、酚、甲醛、甲基对
化剂
硫磷、异氰酸甲酯等
pH值、 电导率
K+、Na+、 Ca2+、Mg2+、 NH4+、SO42-、 NO3-、Cl-
四、监测站(点)的布设
(一)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1)覆盖全部监测区: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
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2)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 应在下风向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 点作为对照。
>400
SO2、NOx、 灰尘自然降
TSP
尘量
3
≥3
4
4-8
5
8-11
6
12-20
7
20-30
硫酸盐化速 率
≥6 6-12 12-18 18-30 30-40
(三)采样站(点)布设方法 1. 功能区布点法
先将监测区域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工 业和居住混合区、交通稠密区、清洁区等,再根据 具体污染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功能区设置 一定数量的采样点。
(3)工业较密集的城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及污染物超标地区, 要适当增设采样点;城市郊区和农村,人口密度小及污染 物浓度低的地区,可酌情少设采样点。
(4)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 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测点周围无 局地污染源,并应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 筑物。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应设在距人行道边缘 至少1.5m远处。
空气污染常规监测项目
类别
空气 污染物 监测
空气降 水监测
必测项目
按地方情况增 加的必测项目
选测项目
TSP、 SO2、 NO2、硫 酸盐化速 率、灰尘 自然降尘 量
CO、总氧化剂、CS2、Cl2、氯化氢、硫
总烃、PM10、 酸雾、HCN、NH3、
F2、HF、
Hg、Be、铬酸雾、非
B(a)P、Pb、 甲烷烃、芳香烃、苯乙
(5)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 化,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6)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 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离地面1.5—2m处;
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或器物的影响:与植物或 器物高度相近。
连续采样例行监测:距地面3—15m;
若置于屋顶采样:与基础面有1.5m以上的相对 高度。
采样时间和频率
隔日采样,每天连续采24±0.5小 时,每月14-16天,每年12个月 同二氧化硫
不稳定
5-10
中性
20左右
稳定
40以上
实际工作中——综合布点法。
五、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
采样频率:在一个时段内的采样次数。
采样时间(采样时段):每次采样从开始到 结束所经历的时间。
采样时间短——仅适用于事故性污染、初步 调查等应急监测。
增加采样时间的两种办法:
1、增加采样频率,即每隔一定时间采样测定一 次,取多个试样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代表值
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污染物浓度 污染源
工业分布
优化 布点 基本 原则
人口密度 超标情况 监测类型
(二)采样站(点)数目的确定
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分布 及密度、气象、地形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点设置数目
市区人口 (万人)
<50 50-100 100-200 200-400
采用同心圆和扇形布点法时———对高架点源,
注意最大地面浓度出现位置 。
距高架点源一定距离处,污染物地面浓度最高,该 处布点应密 。同心圆或弧线不宜等距离划分 。
污染物最大浓度出现的位置,与源高、气象条件和 地面状况密切相关
50m高烟囱排放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 出现位置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大气稳定度
最大浓度出现位置(相当于烟囱高 度的倍数)
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二、调研及资料收集
(一)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 污染源类型、数量、位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 放量,所用原料、燃料及消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气象资料
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日照时间、相对湿 度、温度的垂直梯度和逆温层底部高度等。
(三)地形资料
地形:影响风向、风速和大气稳定情况等→设置监测 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