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沫若翻译

郭沫若翻译

郭沫若译: 请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警号! 严冬如来时,哦, 西风哟, 阳春宁尚迢遥? 查良铮译: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 要是冬天 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 王佐良译: 对那沉睡的大地, 拿我的嘴当喇叭 吹响一个预言! 呵,西风 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久等? 杨熙龄译: 象号角般吹出一声声语言吧!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江枫译: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 哦,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译作

《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年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年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年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年
6、重复译观
在如何看待重复译的问题上, 郭沫若持 宽容态度。他认为译者各有所长, 译文各有千秋, 不同的译本可供不同读者自由选择。他坚决反对 翻译上的专卖行为。
风韵译
诗人译诗,以诗译诗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Ode to the West Wind
1、“媒婆”与“处女”论
在文章《论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札》中,郭沫若将翻译比作“媒 婆”,创造看作“处女”并做了如下阐述 “我觉得国内人士只注重媒婆,而不注重处子; 只注重翻译,而不注重产生。„„一而一般新闻 杂志的体裁也默默地表示它差别的待遇。凡是外 来的文艺,无论译得好坏,总要冠居上游;而创 作的诗文,仅仅以之填补纸角。”,“处女应当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想
郭沫若 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 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 ;四川乐山人;汉族,中国 共产党党员。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 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著名 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 ——作为翻译家的简介
翻译语体:别具特色
(一)文言
(二)方言 (三)文白夹杂 (四)语气词 (五)戏剧语言
歌德的《放浪者的夜歌》 很短,加上标题只有44 个字,正文只有38个字。 郭沫若翻译如下:
一切的山之顶, 沉静, 《归乡集》第十六首的最后四行是: 一切的树梢, 自从那时消瘦起, 全不见, 灵魂已为钟情死; 些儿风影; 小鸟儿们在林中无声。 不幸的夫人呀! 少时顷,你快, 将泪来毒死我矣。 快也安静。其中的“些儿” 这里的“呀”、“矣”均为语气词。 是乐山方言,“一会儿” 的意思; “少时顷”则有 熟悉川剧的人 都知道,最后两行跟川 文言的色彩。 剧的腔调何其相似。
郭沫若天性聪颖,从小就表现出其极强的语言学习能力。通过 长期的学习实践,他在精通德语、日语、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对 这些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产生了浓厚的翻译兴趣,由此走上了一 条为各国优秀文化搭建“桥梁”的道路。

郭沫若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是从 “五四”前夕开始的。大约在1917 年左右,他就开始从英文翻译泰戈尔、海涅等人的诗歌,这是他 翻译实践的起点。他精通日、德、英等国文字。郭沫若不但在翻 译实践方面硕果累累,在翻译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翻译思 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共鸣说


雪莱是郭沫若最敬爱的诗人之一。《雪莱诗选 》是他翻译的最得意的一部译作。他对雪莱和 雪莱的诗歌有着高深精湛的研究。他认为,雪 莱的诗便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绝妙 的好诗。因此,翻译雪莱的诗—— 要抓住雪莱的“诗心”和雪莱的“诗风”,诗 是从心坎中流露出来的。 译者和作者要“心声共鸣。心声交感,合二为 一”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 《战争与和平》 (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
翻译思想
1、“媒婆”与“处女”论 2、强调“雅”重“意译”
3、“风韵”译
4、共鸣说 5、翻译批评观 6、重复译观

尊重,媒婆应当稍加遏抑。”
2、强调“雅”重“意译”

郭沫若信奉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但他更强调“雅”。就“直译”和“意译”的划 分而言,他倾向“意译”。郭沫若“意译”倾向 和对“雅”的强调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翻译实践 中。
3、“风韵译”
郭沫若坚持“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观点,
并提出了“风韵译”的诗歌翻译的“风韵译” 原则, 是在直译、意译的基础上, 针对翻译文 学的具体特征而提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翻译理 论, 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注重原语 的意境与译语的传神, 这对翻译文学中美学观 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是郭沫若对翻译理 论上的一大贡献。它启示并影响了整个20世纪 中国翻译理论和翻译文学的发展
5、翻译批评观
1923 年6 月8 日, 郭沫若在《论翻译的标 准》中表述: “指摘一部错译的功劳,比翻译500 部错译的功劳更大: 因为他的贡献虽微, 而他的 贡献是真确的。”可见, 郭沫若非常强调翻译批 评在整个翻译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有时翻译批评 比单纯的机械的翻译更重要, 没有翻译批评, 译 品的质量将失去监督, 译作的质量将无法想象。 这对翻译学科的基础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六)乐感强烈
翻译地位:缔造经典
郭沫若始终坚持“信”的翻译标准,努力再现原作的风格,较好地处理 了社会背景、语言、文化差异等问题,在词语的处理以及句子的重构、 修辞色彩的再现上虽然有译者的印记,但总体上保证了译文风格与原文 风格的协调和统一。他在翻译时融人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投入了自己丰 富而又炙热的感情。他在经典原著的基础上缔造了一部又一部经典译作。 郭沫若的心理属天才型或文艺型,热情、冲动、 活跃、多变,非常适 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翻译,《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茵梦 湖》、《雪莱诗选》、《鲁拜集》等都堪称同期翻译文学的经典。
Night
Fainter, dimmer, stiller, each moment, Now night.
郭译:
愈近黄昏, 暗愈暗, 静愈静, 每刻每分, 已入夜境。
Max Webber
张佐堂译:
淡了, 暗了, 喧嚣散了, 不经意, 夜色已然漫了。
•The roaring storms/ race through/ the skies •from sea to land,from land/to sea, •and furiously they forge a chain of deep pervading energy •The lightning wrecks the trail, •then comes the crash of thunder; •and yet, O Lord your messengers revere the gentle movement of your day • 一Faust,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飓风洋而陆, 时复陆而洋, 咆哮震寰区, 神钧之榜样。 当破击必毁, 雷电闪光芒; 唯我仙之人, 悠悠在天乡。 郭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