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产城融合发展的战略框架及优化路径选择_何立春
产城融合发展的战略框架及优化路径选择_何立春
前提 从空间维度来看,产城融合发展必须坚持空间 统筹的结构前提。新型城镇化中的产城融合不仅 涉及到时间维度的均衡发展,还要做到空间上的统 筹规划。一要促使产业区与职工居住区的空间布 局合理有 序,避 免 结 构 混 乱 和 模 糊 不 清 的 特 殊 现 象; 二要完善产业区的配套公共服务,依据产业区 的建设需要 规 划 城 镇 新 区,实 现“有 城 镇 有 产 业 ” 的共存局面; 三是考虑产业区建设由水平开发向立 体开发转变,提倡紧凑型城镇建设,提高土地的利 用效率,增加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和容积率,强化与 城镇功能的契合。 ( 二) 产城融合发展的瓶颈 1. “有产业无城镇”的产城割裂 产城割裂的首要表现 就 是 部 分 地 区 出 现 的 “有产业无 城 镇 ”的 发 展 状 态,对 产 城 融 合 发 展 带 来极为不利的经济后果。产业没有城镇依托,即便 再高端,也是空转 运 行。〔13 〕中 国 东 部 地 区 属 于 发 展相对领先的区域,诸多产业集聚在此,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的逐 步释放,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尤 其是近年来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大量的中西部劳 动力资源流向沿海地区,使得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典 型的劳务输入大区域。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城乡 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这部分劳动力资源并没有在 城镇落户,而是直接居住在生产区,导致生活区域 和生产区域叠加; 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实现身份 的转化,形 成“有 产 业 无 城 镇 ”局 面。 在 这 种 发 展 状态下,由于缺乏空间支撑载体,外加社会稳定性 的缺失,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就会相对薄弱,产城 融合发展也就更加困难。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通 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体制机制创新来有效推动 城镇化的发 展 质 量 和 速 度,破 除“有 产 业 无 城 镇 ” 的异常现象。 2. “有城镇无产业”的产城割裂 产城割裂 还 表 现 为 诸 多 区 域 所 出 现 的“有 城 镇无产业”的发展格局,某种程度上成为产城融合 发展的“倒 逼 机 制 ”。 已 有 的 理 论 和 实 践 证 明,城 镇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都是空城。〔14〕在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对城镇化概念的理 解错位和“唯 GDP 政绩观”的存在,多数城镇大搞 房地产开发、新城建设及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形 象工程等,从表面而言的确是城镇化了,但就内部 运行机制来看,由于缺乏产业的支撑和配套,“空 城”“鬼城”“睡城”等被动城镇化现象不断涌现,导
产城融合发展的战略框架及优化路径选择
何立春
〔摘 要〕产城融合是推动新型城镇化高效运行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实中存在着“有产业无城镇”和“有城镇无产业”等非均衡发展状态。为有效解决产城 割裂、满足增加就业人口和规避空城现象的需求等问题,需发展新兴产业,与城镇规划和城镇功能相匹配; 优化 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相匹配;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产业和城镇的统筹协调; 创新体制机制,实 现产业和城镇的统筹协调。
123
有的研究成果已充分证实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可持 续进行的内在根本,离开产业发展的城镇化没有任 何实质性意义。
( 二) 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的内在机制 克鲁格曼和藤田昌久的空间经济学认为,当规 模经济存在于经济活动中,那么活动的经济主体为 了获取经济收益,会选择在某一区域聚集进行大规 模生产,随之市场因为生产活动的聚集而进一步更 加扩大; 同时聚集带来的劳动市场共享和知识、信 息的流动又吸引了更多经济主体的聚集,从而推进 了城市经济的发展;〔4〕Scott 从企业出发去探寻产 业集聚与城市化两者之间的关系;〔5〕Mills 和 Hamilton 把城市形成与城市化发展的动因归于产业的 集聚过程与区 位 选 择; 〔6 〕葛 立 成 认 为 产 业 集 聚 是 城市化的基础;〔7〕陈柳钦、黄坡从外部性视角说明 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作用机制,产业集聚在城市化 过程中具有集聚效应和资源共享效应,为城市化准 备必要的技 术、人 力、公 共 设 施 等 要 素 基 础;〔8 〕花 建延伸到文化产业领域,认为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 发展,将使具有世界规模的中国城市化发展得更为 健康。〔9〕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构成了产城 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产业经济学和城市经 济学关注的重点内容。 ( 三) 城镇化是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 城市经济学的集聚效应理论认为,城镇化能够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能 够在更大程度上适度创新要素的集聚水平,强化创 新凝聚力和创新活力,从而进一步地驱动传统产业 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效发展,为产业结构转 型升级献计献策。Keeble 和 Wilkinson 认为城市化 能够促进产业集群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10〕马 鹏、李文秀通过分析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及其内部各 行业之间的关系,提出城镇化能促进第三产业的集 聚;〔11 〕吴 丰 林、方 创 琳 等 基 于 城 市 区 位 和 城 市 的 研发能力视角,对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展 开深入研 究,指 出 在 城 市 化 发 展 水 平 相 对 高 的 地 区,凭借资源条件和较强的研发能力等良好的区位 条件,能够吸引更 多 优 质 产 业 的 集 聚。〔12 〕已 有 的 理论和研究能够充分说明,城镇化既能够为产业集 聚提供正能量,也成为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为产 城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根基。 通过对产城融合发展的理论根基剖析和国内 外研究进展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学者们重点围 绕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展开阐 述,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积淀和实践
产城融合作为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相融合的 新概念,越来越得到理论界和政策制定部门的高度 重视,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如何实 现高质量的产城融合,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高效 运行,这是亟待解决的现实及理论问题。在中国城 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产业无城镇”和“有城 镇无产业”等 产 城 割 裂 的 畸 形 格 局 对 城 镇 的 发 展 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和消极影响。前者尤其表 现为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 为主的城镇,这部分城镇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出现 了生 产 区 和 生 活 地 的 重 合,却 没 有 市 民 化,导 致 “有产业无城镇”的发展局面; 后者主要表现为在 前一轮的大规模新城建设中,出现了诸多没有产业 支撑的新城,频繁出现“空城”“鬼城”等异常局面, 这是“有城 镇 无 产 业 ”的 典 型 体 现。 与 此 同 时,产 业发展自身也存在各中弊端,产业区的空间形式仍 以资源要素和经济要素为主,忽视生活空间; 用地 结构缺乏系统性规划,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浪费现 象比比皆是; 功能结构相对简单,空间布局缺乏合 理性; 等等。与产业发展相类似,多数城镇的功能 薄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整合力不强,导 致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特别是在公共产品供给 与产业区发展需求不匹配的前提下,城镇功能更显 得乏力。产业发展内部和城镇内部存在的各种问 题及两者关系的不匹配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不但不 能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正能量,还阻碍着产城融合
一、产城融合发展的理论根基与文献回顾
( 一)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可持续进行的内在根 本
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理论指出,当城市发 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 资源禀赋,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 要素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城市是否有自身的 主导产业,这一产业将会派生出新的产业,而新的 产业又能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及其派生出的 新产业。〔1〕这也就意味着解决城市发展首先要解 决的就是产业发展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中,董伟 认为发展城市新产业区是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 必然选择;〔2〕刘永萍、王学渊指出聚集效应使工业 集中分布在城市,并提高了城市化水平,而第三产 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持续动力。〔3〕已
指导。然而,在已有的相关研究多从宏观层面把产 城融合看做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政策措施进行 分析论证,而产城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战略框架 设计、路径优化均处于空缺的状态,这为本文提供 了充足的研究契机和研究空间。
二、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分解及瓶颈
( 一) 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分解 广义来看,产城融合多指产业和城镇的融合; 狭义来看,产城融合多指产业园区与城区的融合。 基于以上共性的认识,本文将产城融合发展定位为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下,以模式创新为战略 驱动,通过合理的空间统筹和规划,推动产业和城 镇的均衡发展,进而达成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现 实目标。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层面。 1. 人本维度: 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从人本维度来看,产城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人 为本的价值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一是要厘 清产城融合发展的主体到底是谁,是人还是物; 二 是要基于人的真实需求来进行功能安排和制度设 计,避免出现形式化; 三是要满足人们对公共服务 的基本需求,尤其是那些供小于求的纯公共产品或 准公共产品,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起真正意 义上的服务关联体系,引导城镇功能及人们生活质 量水平的持续提升。 2. 系统维度: 模式创新的战略驱动 从系统维度来看,产城融合发展必须坚持模式 创新的战略驱动,要求由政府主导的外生型向市场 主导的内生型模式转变。一是要适度建立智慧产 业园区,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 模化和传统产业的技术化,整体促成产业结构的优 化和升级; 二是要构建智慧产业链,通过信息技术 手段实现城镇之间产业要素的交流对接,逐步完善 产业结构; 三是要考虑建立智慧城镇和协同创新中 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最佳的承载空间,为推动智慧 城镇和智慧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3. 时间维度: 产城均衡的演变目标 从时间维度来看,产城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产城 均衡发展的演变目标,从根本上梳理产城关系演变 的一般性规律。一是要做到产业内部空间布局和 功能设计的均衡,实现产业的高效发展; 二是城镇 发展中要 实 现 公 共 产 品 供 需 的 均 衡,诸 如 城 镇 交 通、土地规划等; 三是要由单一功能的生产型园区 经济向多点支撑的城镇型经济转型,实现产业、居 住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