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的。
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2.“胡佛用不赞成的眼光看待任何大规模的政府干预,深信那个带来了萧条的商业周期也将会带来繁荣,并且深信一旦恢复了经营的信心,复苏就会开始。
他的政府确实采取了行动……但是胡佛不肯继续朝前走。
”下列符合胡佛政府“行动”的史实有()
①签署紧急救济法②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
③扩大公共工程项目④成立复兴金融公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迄今为止仍然是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
这场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无规律B.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
C.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D.股票市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4.“有人通宵守在底特律职业介绍所门口;有一个阿肯色州人为了找工作步行900英里;曼哈顿6号大街某职业介绍所招聘300人,有5000人来应聘;华盛顿州有人到树林里放火,为的是人家能雇他当救火员。
”材料中描述的情景出现在()
A. 1922年前后
B. 1932年前后
C. 1942年前后
D. 1952年前后
5.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前,苏联被排斥、孤立,很难得到西方国家贷款,1929年危机发生后,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0年,意大利提供国家担保对苏2亿里拉的贷款,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大危机给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时机
B.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第1页
C.西方国家由此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D.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
6.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美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全面危机,这次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有()
①造成金融危机②工业生产下降③农业遭到毁灭打击④社会秩序混乱
⑤人们对现有制度丧失信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
7.如果在1930年从中国洛阳出发,前往苏联、德国、美国沿途看到的不会是()A.中国:“白骨遍田野”“千里无人烟”B.苏联:“机器轰隆,但人们衣着单调”
C.德国:“人民游行,谴责政府无能”
D.美国:“经济繁荣,工业生产高涨”
8.1933年,美国政府通过《白银收购法案》,授权财政部在国内外市场收购白银。
美国此举是为了()
A.稳定物价,摆脱危机B.解决经济“滞胀”
C.稳定国际贸易秩序D.巩固金融霸主地位
9.有人认为:如果说1929年的金融风暴的场高烧的话,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场严重的慢性病,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金融风暴对投机者打击大B.大萧条使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C.金融风暴比大萧条对美国经济危害大D.大萧条由金融风暴引发
10.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严冬季节,一个煤矿工人家庭的母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子:“家里为什么不生火?”母:第2页
“因为我们买不起煤。
”子:“为什么买不起?”母:“因为你爸爸失业了。
”子:“爸爸为什么失业?”母:“因为煤生产的太多了。
”这段对话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生产与销售的矛盾造成的生产相对过剩B.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C.股票投机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关系D.工人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1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大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B.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统治集团内部之间的矛盾
13.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包括()
①阶级矛盾激化②法西斯势力抬头③股市崩溃④企业大量破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14.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
A.开启了资本主义周期性发生经济危机的历史
B.促进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传播
C.导致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盛行
D.造成了西方工业的停滞和农业的复兴
15.1929年上台的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
他在竞选演说中对人民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
但在随后到
来的经济危机中应对无力,从而使他的诺言成为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他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政策是()A.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B.“自由放任”政策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加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16.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首先表现为()
第3页
A金融危机B通货膨胀C市场萧条D产品过剩
17.1924—1929年,美国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
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
上述消费方式()
A.使经济持续繁荣发展
B.埋下了经济危机隐患
C.消除了生产过剩问题
D.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
18.通用汽车公司驻15个国家的49位海外代表,向华盛顿发了106封电报,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新的关税法将会孤立美国经济,并招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萧条。
”大约一千名美国经济学家联名上书胡佛总统,但是《斯姆特—赫利关税法》最终还是通过了。
对于此事件,下列说法准确的有()
①该事件的历史背景是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
②“新税法”会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该历史事件严重阻碍了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
④巩固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
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
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对柯立芝上述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压制民意,破坏民主制度
B.反对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C.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20.威廉·艾伦·怀特在1933年对胡佛如是评价:“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中的第一人,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人。
事实上,他两者兼具。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第一人”的是()
第4页
A.号召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互助
B.推动生产者联合以稳定农产品价格
C.签署紧急救济法并扩大政府公共工程
D.通过“关税法令”大幅度提高关税税率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进行;救济重点在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
他说:“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或干预,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
”“对我们国家的理想和精神来说,自愿自觉的行动总比国库里拨出款来要强上千倍。
”
——黄安年《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材料二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
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材料三1933—1939年,美国政府各项救济工作的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
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的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1936年财政年度的赤字为43亿美元,……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
——温荣刚《罗斯福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原因分析》(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胡佛和罗斯福对社会救济的主张有何不同?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举措。
答案
1.C2.C3.B4.B5.A6.B7.D8.A9.C10.B11.A12.A13.A14.C15.B16.A17.B18.A19.A20.C
21.(1)不同主张:责任承担者: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社区和私人慈善团体而
第5页
不是由联邦政府来进行,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负有社会救济的责任。
救济对象:胡佛认为救济的重点应是大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罗斯福认为救济应面对所有人,尤其是面临困难和不幸的人。
(2)减轻了弱势群体的贫困和痛苦;缓解了失业压力,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或有助于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造成了美国连年的财政赤字
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