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功率教学设计一、课前部分【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功率的概念,引入这一概念并不困难。
教科书在本节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出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并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最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功率与速度的关系。
2.学情分析: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功率的初步知识,前面一节学习了功的概念,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
3.设计思路:本节讲述功率的概念,功率公式的应用。
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类比的方法,比较速度是描述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来对功率进行理解。
如果学生能懂得做功快慢表示的是能量转化的快慢,自然能感悟出功率实际上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要使学生确切地理解公式P=Fv的意义,要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会应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有所理解。
瞬时功率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这是难点。
学生往往认为,在某瞬时物体没有位移就没有做功问题,更谈不上功率了。
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功率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这个难点就不易突破,因此,在前面讲清楚功率的物理意义很有必要,它是理解瞬时功率概念和物理意义的基础。
关于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与汽车的最大速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公式分析加图像表述的形式进行,以便通过分析汽车由开动到匀速行驶的物理过程,使学生养成分析物理过程的习惯,避免简单地套用公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功率的的概念。
2. 知道功率的定义和定义式p=Wt ,能够用公式 p=Wt解答有关的问题。
3. 正确理解公式P=Fv的意义,区别什么是瞬时功率,什么是平均功率,并能用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4. 能用公式P=Fv讨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启动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
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功率概念建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2.通过对生活中机械的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观察和测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并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1.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P=Fv及其应用。
【学习方法】:类比学习、图像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课堂部分——教学过程(五)、对公式P=Fv 的讨论计算实际瞬时功率(称牵引力的功率、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特别注意:F为机车的牵引力,并非机车所受的合力。
2.当P一定时,F∝1/v,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如:汽车在发动机功率一定时上斜坡,司机用换挡的办法(变速调节装置)减小速度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满足上坡的需要。
3.当速度v保持一定时,P∝F,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也越大。
如:汽车从平路到上坡,若要保持速度不变,必须加大油门(控制燃油混合气体流量多少的装置),增大发动机功率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4.当力F一定时,P∝v,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
如:起重机吊同一货物以不同的速度匀速上升,牵引力保持不变(大小等于物重),起吊的速度越大,起重机的输出功率就越大。
车驶到坡顶?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有:⑴加大油门,汽车可顺利行驶到达坡顶。
⑵汽车要换档,才能顺利行驶到达坡顶。
师生共同分析:⑵是一种正确的操作方式,当司机将发动机的速度档位调低后,速度减小了,牵引力加大了,只要牵引力足够,汽车便可顺利上坡。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1)汽车上坡时,要保持速度不变,应如何做?(2)起重机在竖直方向匀速吊起某一重物时,为什么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越大,起吊速度就越大?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功率与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
为实际应用和分析问题打好基础。
(六)具体应用: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动力学分析:(设汽车受到的摩擦阻力大小保持恒定)(1).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后,若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f不变,由于牵引力F=Pv,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f=ma,汽车的加速度a=1m(Pv−f),可见,随着汽车速度的增大,加速度减小,当加速度a=0时,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v m=P定f,以后汽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汽车做加速度位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最终匀速运动。
要提高汽车在给定路面上的最大速度值,应选用额定功率较大的发动机。
(2).汽车以恒定牵引力启动汽车以恒定牵引启动后,开始加速教师: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启动和行驶过程中,其牵引力和行驶速度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1).P固定时,由P=Fv,P定=F↓v↑,且F↓−f摩=ma↓当a=0时,F=f摩教师引导学生画出v-t图像度不变,汽车做匀加速运动,当其速度增大至一定值v时,其功率达到额定功率P,此时有Pv−f=ma,以后速度再增加,由于汽车的功率不变(已达额定功率),所以牵引力减小,加速度随之减小,直至a=0时,汽车的速度达最大值,接着做匀速运动。
分析关键是抓住两个关系式:P=Fv 和F−f=ma。
此时有v m=P定f。
(2).F固定时,由P=Fv,P↑=F定v↑,且F定−f摩=ma定汽车做匀加速运动。
当速度增大到v额时,P=P额,此后汽车做P定的变加速运动直到达到最大速度v m。
教师指导学生画出相应的v-t图像能力迁移例汽车的质量为m=6.0×103kg,额定功率为P m=90Kw, 沿水平道路行驶时,阻力恒为重力的0.05倍(取g=10m/s2)。
求:(1)汽车沿水平道路匀速行驶的最大速度;(2)设汽车由静止起匀加速行驶,加速度为a=0.5m/s2, 求汽车维持这一加速度运动的最长时间。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题目、图形,得出正解。
解析:(1)汽车匀速运动时F-0.05mg=0汽车的额定功率P m=Fv m代入数据得v m=30m/s。
(2)汽车匀加速行驶时,动力学方程为F-0.05mg=ma汽车的瞬时功率为P=Fv汽车的瞬时速度为v=at要求瞬时功率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P≤P m代入数据得t≤30s通过立体巩固对汽车启动时的动力学分析随堂检测1.关于功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据P=W/t可知,机器做功越多,其功率就越大。
B.据P=Fv可知,汽车的牵引力一定与其速率成反比。
C.据P=Fv可知,发电机的功率一定时,交通工具的牵引力与运动速率学生:当堂学完本节知识,立即做完对应练习。
(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和学生一起做题,并对部分学生提问,根据学生问答情况,及时点拨、总结。
学生在学完本节内容后通过几个典型例题来巩固已学知识。
成反比。
D.据P=W/t可知,只要知道时间t内机器所做的功,就可求得这段这段时间内任一时间机器做功的功率。
2.汽车上坡时,司机必须换档,其目的是()A.减小速度,得到较小的牵引力B.增大速度,得到较小的牵引力C.减小速度,得到较大的牵引力D.增大速度,得到较大的牵引力3.额定功率为80kW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最大速度为20m/s,汽车的质量m=2×103kg。
如果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
运动过程中阻力不变,求:(1)汽车所受的恒定阻力;(提示:先求V=20m/s的F牵,此时F牵=F阻)(2)3s末汽车的瞬时功率;(提示:判断3s末汽车处于加速阶段,还是匀速阶段)(3)经过多长时间汽车功率达到额定值?(提示:P额,对应的是V额,即V=V额)【板书设计】:7.3 功率一、功率1.定义:功和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P=w/t,变形式:P=Fv。
3.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W,kW。
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1.额定功率:正常条件下可以长时间工作的功率。
2.实际功率:机车实际输出的功率。
三、功率与速度P=Fv四、力的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1.平均功率:描述力在一段时间内做功的快慢。
计算公式:①P=W/t②P=Fv cosθθ=0时,P=Fv2.瞬时功率:力在某一时刻的功率,对应于物体运动的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
计算公式:P=Fvcosθθ=O时,P=Fv五、对公式P=Fv的讨论1.F一定时,P∝v2. v一定时,P∝F3. P一定时,F∝1/v六、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动力学分析:1.P固定时,由P=Fv,P定=F↓v↑,且F↓−f摩=ma↓当a=0时,F=f摩此时有v m=P定f。
2.F固定时,由P=Fv,P↑=F定v↑,且F定−f摩=ma定汽车做匀加速运动。
当速度增大到v额时,P=P额。
此后汽车做P定的变加速运动直到达到最大速度v m。
三、课后部分——教学后记【教学反思】:这节课对“功率”的概念的教学由浅入深,从功率的初步概念到公式的推导讨论,再到公式应用分析,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展学生的学习过程,用类比法得出功率的概念和基本公式,教学结构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理论联系实际,把功率直接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解析一些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学生在课后探究汽车以恒定功率起动的过程,引导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都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经过笔者课堂教学实践,本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